名士黄侃为求学磕头拜好朋友为师核心提示:他和太炎师能谈经学,为什么不愿意和我谈呢?我猜到了,他要我拜他为师,才肯传授经学给我。因此,在某次只有申叔和我的时候,我便拿了拜师贽敬,向他磕头拜师。这样一来,他便把他的经学一一传授给我。
本文摘自:《博览群书》2009年第10期,作者:陆昕,原题为:《听祖父讲名士黄侃趣事》 一 黄侃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生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黄侃9岁时,即每日读经过千字,早慧,人呼为圣童。当时,其父黄云鹄(字翔云)应江宁尊经书院山长之聘讲学,黄侃居家读书。某日,家中资用匮乏,母亲命他写信。黄侃于信中告知家事后,在书末作一诗,云: 父作盐梅令,家存淡泊风。 调和天下计,杼轴任其空。 黄云鹄曾署四川茶道,故诗中称此。黄云鹄得书后置于案头。一日,黄云鹄密友原山西布政使王鼎丞过访,见诗,诧为奇才,以女许之,即黄侃原配夫人。 黄云鹄得知乡里人呼黄侃为圣童后,即作书诫之曰:“尔负圣童之誉,须时时策励自己,古人爱惜分阴,勿谓年少,转瞬即老矣。读经之外,或借诗文以治天趣,亦不可忽。” “借诗文以治天趣”,在那个时代,黄云鹄能注意及此是不易的。天趣不仅培养个性,对黄侃日后深厚的文学修养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黄云鹄因恶性疟疾卒于家。黄侃是年13岁。黄侃的生母是黄云鹄的侧室,而在蕲春一带,习俗相当轻视庶出子女。章太炎在《黄季刚墓志铭》中写道:“季刚生十三岁而孤,蕲春俗轻庶孽,几不逮学,故少时读书艰苦,其锐敏勤学亦绝人。”这种习俗与旧家庭的双重压迫,对黄侃的性格向着极端的方向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黄侃的性格如何向极端发展呢?我的祖父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训诂学家陆宗达,曾师从黄侃多年并有着深厚的情谊,师生间几乎无话不谈。祖父有时在家中缅怀往事,说到黄侃时道: “季刚先生那可是一位桀骜不驯不拘小节的人。 “比如他曾对我说,有一回去他丈人家,不知是什么事把他惹翻了,我猜想还是庶出子女的关系。对方大概有人不礼遇他,他一气,蹲到他丈人家的紫檀木椅上解大便。 “又有一回,他去考秀才。在考场里住着时,有一天他瞧见另一个考试的人弄只鸭子,架口锅在那里煮。季刚先生一瞧,心里登时来气了,心想,你是赶考来了还是吃鸭子来了。当时他没言声儿也没动作,在一旁冷眼瞧着,看那人忙着添柴烧火。一直等着鸭子熟了就要起锅了,他冷不丁过去,飞起一脚,把人家那鸭子锅给踹翻了,汤汤水水撒了一地。那人急眼了,揪着他要打。季刚先生说,‘甭管你怎么样,反正今儿这鸭子你是吃不成了’。” 祖父又曾谈道:“季刚先生孝母是有名的。他跟我聊起过,少年时,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他弄头驴,让他母亲横坐在上头,他牵着,在他家的那个大花园里遛,称为‘孝顺’。直到有一天他母亲实在受不了了,跟他说‘儿呀,你别“孝顺”我了,你把我“孝顺”得受不了了’。” 我想黄侃的本意大概是相当于今人的饭后散步、消食。不过一位老太太吃完饭就坐在毛驴背上来回颠,大约不会怎么舒坦。黄侃所以如此做,我猜想一是自以为这是孝顺,为母亲消食,二来是要在那个瞧不起他们母子的旧家庭里显示显示,带有某种示威的意思。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音韵学家俞敏生前与我闲谈时,曾论道:“像黄季刚这种庶出的子女,在旧家庭里一般是很受压迫的。所以庶出子女在那种压力下,常常会变作两种性格。一种是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甘受压迫求一个温饱。另一种便是拼命反抗,桀骜不驯,使性任气处处叛逆。我觉着黄季刚反封建反得走火入魔了,所以有了那么多常人所不理解的行为脾气。” 1908年,黄侃生母周孺人病重,家中电召其还家侍疾。黄侃还家六月,生母去世。黄侃大恸,乃至吐血。当时清政府严捕革命党人,因叛徒告密,两江总督端方听说黄侃在家乡,即密电湖广总督陈夔龙速逮之。派出的捕快已经出发,正在途中,黄侃得知消息,迅即离家,辗转到日本。 黄侃返日后,仍思母不已,乃请苏曼殊绘一图,名“梦谒母坟图”,自为之记,章太炎题其后。黄侃放浪形骸却事母至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