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跟骨刺,足跟痛

 憩苑 2015-01-03

足跟骨刺

诊断鉴别

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足底长了骨刺,很是担心。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之为跟痛症,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有跖腱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骨滑囊炎等,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及运动损伤,也可引起足跟部疼痛。尽管X线上发现有骨刺可作出诊断,但早期跟骨骨刺X线检查可呈阴性结果。不常见的是,跟骨骨刺在X线上不典型,表现为绒毛状新骨形成影像。

中草药治疗

取威灵仙适量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在患处固定,每天1次,20天为1疗程。对颈椎及足跟骨质增生疗效佳。

取壁虎6个,辰砂6克,上药焙干研粉备用。用的时侯取适量药粉撒于患处,用强力麝香膏固定,隔天换药,1个月为1疗程。一般休息3—6天后可继续下1个疗程,对颈椎及足跟骨质增生疗效佳。

川穹散:取川穹45克,研成细末,分装在用薄布缝成的布袋里,每个布袋装药末15克。将药袋放在鞋里,直接与患处接触,每次用药1袋,每天换药1次,3个药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仍可再用。

川乌散:取生川乌30克(此为1足跟用量),研末加白酒(以粮食酒为好)调成糊状,晚上睡觉前用温水将脚洗净,把药平摊在足跟疼痛处,外用塑料纸包好,用药期间不要剧烈活动。每天一次,一般连续用药2—3次。病去即止,不可久用。

鲜苍耳: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以小片塑料薄膜包敷患处,干后换药,不拘次数,如有小泡发生,可按烫伤处理,伤好后继续敷药。取夏枯草50克,放入食醋1000毫升内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 分钟,先熏洗患处2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

仙人掌外敷:取仙人掌适量,将两面的毛刺用刀刮去,然后剖成二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足跟部疼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另半片。冬天可将剖开的一面放在热锅内烘3—4分钟,待烘热后敷于患处,一般在晚上贴敷。在治疗期间穿布鞋为宜,适当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

臭椿树叶熏洗:取臭椿树鲜叶250克或干叶100克,加水约1000 毫升,煎沸取汁,加醋酸150克,乘热熏洗患处,每天1—2次,20天为1疗程。

没食子皂角散“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二药研成细末,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轻症用药1次见效,重症用药10次。[2]

内服药

(1)儿童足跟痛一般无需口服药物,可应用其他治疗方法。

(2)青年人的足跟痛,治宜养血、温经、止痛。

方剂:三七12克,酒归尾60克,川芎60克,川断60克,骨碎补60克,制乳香60克,制没药60克,血竭30克,红花60克,生硼砂30克,朱砂15克,琥珀15克,冰片6克。用法:研为细末,每服3~5克,每日服2次。

(3)老年人的足跟痛,治宜利湿、祛风、行气、止痛、补益肝肾。

方剂: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10克,秦艽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白芍15克,细辛3克,肉桂2克,桑寄生20克,木瓜10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5剂为1疗程。同时服用,每次1丸,每日2次,20天为1疗程。

外用药

(1)熏蒸法:将当归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苏木5克,红花5克,没药6克,地鳖虫3克,三七3克,赤芍9克,落得打6克,水煎30分钟,装入盆内。再将半块泥砖烧热后放入药液内,使药热之气薰蒸患部,待气尽药液温度降低时,可将足跟部痛点烤在泥砖上,边烤边压,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药液可反复用。

(2)外敷法:可在疼痛部位外敷等功效的效果显著。

推拿治疗法

目的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致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具体方法:

1,患者俯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90°;

2,术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肌腱紧张;

3,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劈之。

针灸治疗法

1.毫针刺法

取穴:阿是穴、太溪、昆仑、承山。具体方法:

(1)以阿是穴为主穴,快速刺入,强刺激。

(2)然后再分别将太溪、昆仑、承山刺入,中度刺激。

(3)每10分钟捻针1次,30分钟起针,每日1次,6次为1疗程。

以上各种症型儿童、青年、老年足跟痛患者都可施用此法。

2.电针疗法

在跖筋膜或滑囊周围刺入4针,成四方形,然后通以感应刺激电流,每次20分钟,每日1次,8次为1疗程。

3.艾条灸法

将一端燃着的艾条,对准足部疼痛明显处,至局部皮肤发红,然后距皮肤半寸处固定,熏灸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足跟痛

作者:养生家

秦伯未在《临证备要》中指出:“足跟痛非小病,宜峻补肾精”。肾精不足,无力生髓充骨,足跟失养,则疼痛乃发。是故,足跟痛一证,每有肾精不足者,除足跟痛外,常伴见其他见症,如腰酸耳鸣、两目干涩等,此时从肾论治,多有良效。

下面看看陈亦人教授所治一案:

如曾治芮某,男,35岁,1996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足跟痛如针刺数月,近2个月来又增两目干涩,先后经西医止痛药、中药汤剂及针灸治疗,均无效验,特来求诊。诊见:足跟疼痛[/url]如针刺,坐卧时痛止,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行动困难,查外观皮色不变,压痛明显,右内踝下方静脉曲张[/url],苔薄脉平。证属肾精不足,足跟失养。拟补肾养血,舒筋和络法。处方:

大熟地30g 枸杞子10g 车前子(包)10g 杭白芍30g炙甘草6g 全当归lOg 川芎6g

7剂,水煎,头两煎内服,第3煎先熏后洗患足。12月11日患者来告曰:用上药1周,足跟痛即痊愈,内踝静脉曲张大为减轻,为图根治,要求继续服药治疗。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守方守法又用数剂,终获痊愈。

本例患者除足跟痛外,症状无多,舌脉饮食如常,但仔细辨别,尚有两目干涩及内踝静脉曲张等肾阴不足、血脉瘀阻见症,熟地、枸杞子补肾填精,车前子通肾开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促其精血互化,佐以芍药甘草汤舒筋活络,缓急止痛加并内服外洗同施,故取效较捷。此方药对诸多肾虚足跟痛患者疗效确切。

足跟痛跟“肾虚”有关吗?

前不久,我因双侧足跟痛到一家中医院就诊,一位老中医看后说我属于“肾虚”,治宜补肾益气,强筋健骨。我不明白,足跟痛怎么跟“肾虚”有关?有什么简易且有效的方法治疗?

湖北患者:周金霞

答疑专家:安徽省中医院王金山

老中医的说法是对的。足跟痛,中医将此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侵袭型、肾虚型等,每型都有不同的特点。肾虚型多发于40~60岁的人,以单足或双足足跟痛为主证。每于久行、久立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还常伴失眠、遗精等。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因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循内踝之后,进入足跟,所以,年老体虚、素体虚弱,以及房劳过度、大病久病之后肾的精气亏损,不能充养于足跟,则见足跟痛。

这里要提示的是,肾虚有阳虚、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等类型,各类型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例如肾阴虚证患者宜滋肾养阴,方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患者则宜温肾补阳,方用右归丸或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肾阴阳两虚患者,宜补阴益阳,方用五子衍宗丸;肾气虚患者,宜补益肾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如果肾阴虚患者误用治疗肾阳虚证的右归丸或八味地黄丸,则会使虚火更加上炎,不但没有疗效,而且会加重病情。

做推拿治疗时,宜取足少阴、足太阳经为主,治宜补肾益气,强筋健骨。取大钟、太溪、照海、命门、腰阳关、肾俞及局部阿是穴等,手法以揉法、按法、擦法、弹拨法等为主。

机理则为因足跟痛由肾虚所致,故取足少阴肾经以补肾健骨;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故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用按揉法以加强益肾的作用。因肾藏真阴真阳,肾阳虚不能温煦足跟部经络而致痛,故用弹拨法于局部,按揉命门、肾俞、腰阳关诸穴,使气血运行通畅。取督脉经之穴推拿,又有补肾壮阳之功效。

还有一种简便易行的“鞋垫开洞法”,即在鞋里垫上软垫,在足跟痛的相应部位开一个洞,这样可使患者在站立和行走时,足跟部相应落空,从而减轻压力、缓解症状。

另外,采用醋水浸泡方法十分有效,即加入适量的醋(醋与水之比为1∶10),或直接用米醋1000毫升,加热至脚可伸入浸泡的温度,每天泡足30分钟至一个小时。浸泡过程中醋温下降,应再次加热。可连续浸泡15~20天为一疗程,如果症状没完全消除,可隔20天后再重复1~2个疗程。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患者平时尽量不要长途行走、长时站立,要选择合适的鞋子,不要穿高跟硬底鞋等。同时,多晒太阳,多吃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鱼、黑木耳、黑芝麻等。有人在久病初愈时,由于卧床时间长,足跟部的皮肤软化,脂肪纤维垫变薄,跟骨有轻度废用性脱钙,以致足跟部有触痛,行走时有不适感觉。但过一段时间,足的功能恢复正常后,上述症状就会消失,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另一些人有持久性足跟痛,只要足跟着地或行走,足跟底就疼痛难忍。足跟底疼痛有以下三种情况:

双侧足跟底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局部不热、不红、不肿。中医认为这是“肾阳不足”。

足跟脂肪纤维垫炎。由于足跟长期受压和受风寒,引起跟垫发炎,表现为足跟底肿胀,有浅在压痛;炎症波及跟骨骨膜或滑囊时,还有深在压痛。

跟骨骨刺。骨刺是从骨头长出的尖长赘生物,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经尖端指向足底肌肉。骨刺的大小并不一定和疼痛成正比:小的骨刺可能有剧痛,大的骨刺却可能毫无症状。

足踉痛的治疗,依其原因而有所不同。久病卧床的人为避免足跟痛,可每日按摩足底二三次。床的近足端可放一块硬质踏板,平卧时每日多次以足踏板,可避免足部皮肤软化和脂肪纤维垫变薄。

肾阳不足引起的足跟痛,冬春季可服金匮肾气丸,夏秋季可服六味地黄丸,外用活血通络药物。

脂肪纤维垫炎引起的足跟痛,可用局部物理治疗如蜡疗等,也可针刺承山、太溪、昆仑等穴位。

对于跟骨刺可用局部对闭疗法,也可在鞋内放一跟部中间挖空的厚海绵垫,以减轻因压迫所产生的疼痛。

肾亏型足跟痛,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是脚后跟部不红不肿,走路疼、久站疼、劳累疼痛加重、下午和晚上疼痛加重。理论上分析肾虚引起的足跟痛是这么一回事,肾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及维持体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它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有“肾为先天之本”、“十二经之根”之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肾脏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老。因人体素质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人脚后跟疼,有的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有的人性欲减退、小便困难或淋漓不尽,阳萎、早泄,夜尿增多,有的人入睡困难、失眠多梦,有的人毛发脱落、枯槁发白、耳鸣、耳聋、视力昏花、头晕目眩。但是,尤为脚后跟痛的症状更多、更普遍,老年人占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有此症,常常在忙了一天到晚上时疼痛加重。肾亏型足跟痛的治疗方法是远洋足跟痛贴组合。足跟痛贴组合治疗足跟痛的专用药,它能够舒筋活血,清除寒邪之气,祛除疼痛。足跟痛贴独有的纯中药药物成分,可快速疏通脚跟灶部位淤血,滋润跟腱软骨、跟垫;足泡浴剂能够打通周围血管,清除阻碍血液正常流通的垃圾,加速血液正常循环。一般贴药后很快即有强大的祛痛作用,强肝补肾,强筋健骨,从根本上治愈足跟痛不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