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圕”字怎么念?什么意思?谁造的?

 李灏 2015-01-03


“圕”字怎么念?什么意思?谁造的?
 

“圕”字现在很少人认识,但是之前却是风靡一时。此字读音独特,虽然是一个字,但是要读三个音,即“图书馆”。它的意思也就是“图书馆”。

关于“圕”字,有两种流行的看法,一是认为“圕”字是“极生僻”的字,因此不是近人新造;又有说这个字只是图书馆协会的标志,而非汉字。但是,《文汇读书周报》曾经刊文道出原委,原来“圕”就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发明的。

民国十三年,杜定友先生以“图书馆”三字笔画繁多书写不便,乃创“圕”代之,读音仍依“tushuguan”。民国十五年七月,杜定友赴日旅行,曾与日本同仁语及此字,大受彼邦人士赞许。其时日本图书馆界正欲创办一份图书馆杂志,刊名即决定采用“圕”。杜定友收到《圕》杂志第一期后,对该期所有文章中“圕”字的使用情况加以统计,结论是:该刊40页,用“圕”字436次,如用旧例则须用1308字。

民国十八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在南京金陵大学召开,会议一共收到提案一百七十余件,包括杜定友提出的“采用‘圕’新字案”,此议案在翌日的行政组决议通过。中华图书馆协会七月三十日致函各图书馆,就“采访与流通”等诸事项发布指示,其中要求各地图书馆广泛使用“圕”字,称:“又‘圕’字为图书馆三字之缩写于图书馆界同人事务上至为经济便利已经大会议决通过亦望广为应用。”而且该公文已将“图书馆”三字由“圕”代替。不过,国内最早使用此字的报刊,当为上海的《申报》。《申报》于当年二月二日报道中华图协第一次年会消息时,文中已夹杂使用“圕”字。从此,“圕”在文化学术界开始流行。

杜定友生于1898年,卒于1967年(又是文革)。在中国图书馆学界与刘国均先生有“南杜北刘”之称。他生在上海,少年在南洋公学读书,民国七年于南洋大学附中毕业前夕,正逢南洋大学新建图书馆,校长唐文治派他到菲律宾大学学习图书馆学专业。因此,杜定友成为上海留学海外攻读图书馆学的第一人。民国十年杜定友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上海、广州两地从事图书馆事业长达五十年,历任广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图书馆主任、南洋大学图书馆主任、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上海市立图书馆筹备处副主任、广东省文献馆主任等职。

作为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一生当然不止是造了这么一个字。他在中国图书馆事业上屡有创新与贡献,他编的图书分类法,在民国时期与王云五、刘国钧二人所编的分类法并行于世,为图书馆界最流行的三部分类法之一。他还发明过《汉字形位排检法》(1932年),并提出了“字根”的学说,比照分析几千个汉字,抽出五百多个字根。遗憾的是,当人们在电脑时代用字根(又叫部件、字元)方法攻克了汉字信息处理难题的时候,很多电脑类的书籍都将这一贡献“封”给了电脑信息处理的研究者,而已无人再重提杜定友了。(文/ 上书房行走)(00)(ZT)

P.S.杜定友是中国近现代卓越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汉字排检法、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建筑、地方文献等方面皆有突出的理论建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