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初功臣萧何是怎样保住脑袋的

 xcaq 2015-01-03

2009-08-24 07:49:59   梅桑榆

归档在 历史纪实 | 浏览 18576 次 | 评论 14 条

汉初第一功臣萧何是怎样保住脑袋的

 

 萧何与刘邦是同乡,早年当过县政府的公务员,通晓法律,办事公平,才能出众,曾在公务员考核中名列第一。以前,秦朝的一位御史到地方考察政事,萧何被临时抽调做他的助手,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那位御史欣赏他的才能,想把他调到中央公干,换了一般庸官俗吏,肯定欢天喜地,一口答应,而且要感恩戴德,大送红包,但萧何却不领情,竟坚决辞谢,才未被调走。

 萧何追随刘邦闹革命,一路征战,进入关中。众将领到了咸阳,都像饥狼饿虎,争先恐后地奔向宫中的府库,瓜分金帛财物,但萧何却独自带人钻进宫廷档案馆、图书馆,把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图书,一并收藏起来。他觉得这些东西,要比那些金银珠宝珍贵无数倍,因为那是治理国家必须参考的宝贵文献。

 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在咸阳烧杀一番之后,扬长而去,刘邦却因萧何为他完整地保存了这些文献,而能全面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山川河流,以及全国户口多少、人力强弱、经济资源多寡、民众有何疾苦,等等,为后来坐上龙椅,治理国家,获得了重要依据。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打发到巴蜀,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使刘邦为夺取天下而得到了一位军事奇才,前文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刘邦领兵东进,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之职留守巴蜀,宣传政策,安抚百姓,管理户口、征集军粮。

 刘邦平定三秦,与诸侯东征,攻打楚国,萧何又留守关中,负责制订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并且要侍奉太子刘盈。

 刘邦在前方多次弃军败逃,士卒伤亡散失,给养短缺,全靠萧何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运输粮草,在关中招募壮丁,为刘邦补充兵员……

 刘邦见萧何如此能干,便全权委任他处理关中政务,权力之大,相当于代理国家元首。但是萧何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每做一事,总是事先请示刘邦,等刘邦在报告上签署“同意”二字,方付诸实施。实在来不及请示,才酌情处理,等日后再向刘邦报告。

 然而,尽管萧何忠诚勤恳,死心塌地为刘邦效劳,为他保全了一个可靠的大后方,仍遭到他的猜忌。

 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曾多次派使者到关中慰劳萧何。萧何只以为是刘老板对他的关怀,工作更加起劲,但有个姓鲍的儒生却看出了门道,对他说:“萧丞相啊,大王在前方浴血奋战,风餐露宿,比你辛苦得多,本来要你慰劳他,但他却反过来不断派人来慰劳你,你想过没有,这是大王对你有疑心呀。为你的安全着想,不如把你的凡是能打仗的兄弟儿孙全都派往前线,随大王一同作战,这样他就会信任你啦。”

 萧何这才悟出刘邦的一片“好心”,立即召集家族成年男子,把他们全部送往前方军营,刘邦有了这么多“人质”,才放下心来。(“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当然,刘邦对萧何的功劳,还是认可的。他干上皇帝之后,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鄼侯,享受的食邑最多。后来列侯论功排位次,刘邦又将他列为第一,特赐他带剑穿鞋上朝(剑履上朝)。古代皇帝害怕大臣在朝堂上把他干掉,规定大臣上朝不准带剑,且要赤脚,生怕大臣穿着带铁尖的皮鞋把他踢死。只有对非常信任的人,才特许带剑穿鞋上朝。刘邦还加封萧何食邑两千户。原来,刘邦早年当亭长时,到咸阳服役,临行时,当地官吏都送他三百钱,作为服役时的花费,萧何却送他五百钱,加封这两千户,算是还了他的人情。皇帝既然富有四海,还起债来,也就慷慨得惊人。萧何的兄弟子侄十多人,也全都得到了封邑。

 不过封赏归封赏,萧何不但在群臣中威望极高,而且深得民心,有很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这就让刘邦对他永远放心不下。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反叛还未平定,又有人密告韩信谋反,吕雉女士见老公不在京城,便用萧何之计,断然下手把韩信宰掉。刘邦听说韩信被杀,萧何功不可没,便派使者传诏,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又令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卒,充当萧何的护卫。

 萧何升官加封,群臣都来庆贺,但有个叫召平的人却来向他致哀。

 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沦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的瓜特别甜美,颇得萧何喜爱,两人因此有些交往。召平把萧何拉进内室,哀声叹曰:

 “丞相啊,我看你灾祸就要临头啦!”

 萧何强忍不快,问他:“咦,先生此话怎讲?”

 召平说:“皇上在外地作战,出生入死,而你守卫关中,不须冒箭矢滚石之险,皇上却给你加封,又为你派了卫队,你若以为这是皇上对你的奖赏,可就大错特错,这是因为韩信的反叛让皇上不安,怀疑你是否心怀不轨呀。为你安排卫队,那不是宠信你,而是在监视你啊!在下愿你若能辞封不受,再把你的全部家财资助军需,皇上才能放心释疑矣。”

 萧何听他说得有理,便按照他的建议办,刘邦果然龙心大悦。(“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然而,刘邦只是对萧何这种表忠心的具体做法感到满意,对他这个人的猜忌之心却从未消除。只要他一离开京城,就觉得萧何是个随时都可能引爆的炸药包。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英布造反,刘邦领兵讨伐期间,多次派使者回长安,查问萧何在关内都干些啥。萧何见刘邦仍然把自己当作假想敌,心中惶恐,便按照召平说的老办法,又拿出家中所有的钱财,资助前方作战部队,并且认真干好安抚百姓的工作,以确保京城安宁、后方稳定,好让刘老板放心。

 萧何这么干,自以为得计,但有位客人却对他说:

 “相国呀,我看你被灭族的日子不远了。”

 萧何又是一惊,忙问:“此话怎讲?”

 客人说:“阁下位至相国,功居第一,无论你怎样努力,还能再加功进爵吗?你初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已十余年矣,百姓无不亲附阁下。现在你仍一如既往,勤奋不懈地治理政务,赢得百姓的拥戴,阁下可曾深思这么干将会有何后果吗?皇上多次派人来查问你在干些啥,那是怕你凭自己的威信动摇关中根据地呀!所以在下说你再这么傻干下去,离灭族不远了。”

 萧何急忙问计道:“既如此,你看我该怎么办?”

 客人说:“阁下的祸根在于威望太高,你为何不用低价赊贷的手段多买田地,以此来自污你那太高的名声?阁下如能这么干,皇上就会认为你胸无异志,只想求田问舍,聚敛钱财,也就不再对你高度警惕啦。”

 萧何按照客人的建议去办,于是刘邦十分高兴。(“相国从其计,上乃大悦。”

 但是,尽管萧何小心谨慎,想方设法消除刘邦的猜忌以自保,还是被刘邦送进了监狱。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班师回朝,行至关内,沿途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何利用权势以低价强买民田宅院。刘邦既感到意外,又心中暗喜——原来老萧这家伙只想当个富家翁,并不想夺我刘家天下。

 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他笑着说:“原来相国就是这样‘利民’呀!”随手把百姓所有上书悉数交给萧何,轻描淡写地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

 把举报信转给被举报人,并让他自己处理,表明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很铁,也同时表明了上级不想追咎此事,别说汉代,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大官如此处理群众的举报信也。

 萧何从刘邦的言笑中看出自己的干法起了作用,心情一轻松,便忘乎所以,要为百姓谋利益,他说:

 “长安地方狭窄,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荒芜已久,请皇上下令准许百姓入内开垦种植,让他们只收粮食,不收禾杆,作为禽兽的草料。”

 不料这一下,却像拿烧火棍捅了他的屁眼,刘邦大发其火,他发现自己低估了萧何,原来他还在邀买人心,提高自己的威望,但嘴上却不好这么说,便吼曰:“你这个老家伙,一定收受了商人的贿赂,才来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园林!”

 即命司法机关逮捕萧何,把他戴上枷锁,投入监狱。

 刘邦无缘无故地把萧何关进大牢,一些大臣都觉得老萧冤枉,但刘邦多年来一直在全力铲除功臣,这老萧也许被皇上抓住了什么谋反的把柄,若是出面为他鸣冤,那可是立场问题,不但救不了老萧,而且可能把自己的脑袋闹没,因此没谁站出来为他说话,就连陈平这样的智囊团大腕,也要持观望态度。直到数日后,刘邦的近臣王尉卫才挺身而出,为萧何求情,他先问刘邦:

 “我不明白,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把他关进牢狱,还要给他戴上重枷大锁?”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做秦皇的丞相时,有功归于主上,有过归罪于己,如今那老家伙接受了商人的重金,居然为民请求占用我的园林,这明摆着是想讨好百姓,邀买人心嘛,他身为相国,这么干,居心何在?所以我要将他拘禁治罪。”

 王卫尉一笑,说:“原来如此,我还以为相国谋反哩。”遂正颜谏曰,“向皇上请求与民有利的事,是相国的分内之事,皇上怎能怀疑他受了商人的贿赂呢?皇上与楚军相持多年,让相国留守关中;陈豨、英布造反,皇上又亲自领兵前往平叛,当此之时,相国只要一跺脚,恐怕函谷关以西就非皇上所有了。相国那时不为自己谋利益,难道现在却会贪图商人的钱财?再说秦始皇因不闻己过,一意孤行,而失去天下,这与李斯一味分担自己的过错有关,又有何值得效法乎哉?皇上为何怀疑相国到如此地步!”

 刘邦被王卫尉说得哑口无言,虽然心中老大不快,又不便发作。他左思右想,找不到宰掉萧何的理由,便下令将他释放。

 萧何对刘邦一向恭敬谨慎,想不到却枷锁加身,啷铛入狱,本来年岁已大,经此一劫,显得更加苍老。他出狱后,立即入宫拜见刘邦,披发赤脚,向他谢罪。刘邦嘲讽他道:“相国先生,算了吧,你为民请求苑林,我不答应,说明我不过是个夏桀、商纣式的君主,而你则是个贤相啊!”随后又为自己找台阶说,“我之所以拘禁你,是想让百姓知我过错也。”

 萧何虽然功高位重,但在刘邦眼里,却一直是个靠不住的管家,是个老打工的,直到临死之前,仍认为他另有图谋,想盗取刘家江山。不过,萧何能躲过刘邦的屠刀,得以善终,总比韩信、彭越等人幸运多了。

 

 摘自本人著作《中国历史的隐秘法则》第二章《汉高祖刘邦与开国功臣》,题目根据博客特点另加。

 

=========

qichanghong

家天下的悲哀,既无外患,白虎何用;天下已治,青龙可屠。

凤凰网友

韬光养晦是中国几千年来美德,常说伴君如伴虎,身居高位一定要行事低调,这是成事及自保的准则。
凤凰网友
萧何是聪明的,但没张良聪明. 韩信坏就坏在犹豫不决,有条件的时候人家劝他反他不反,后来想反却晚了. 不过,韩信造反必败,因为天下初定,人心思安,韩信如果再兴干戈,肯定不得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