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庄的印记(三)

 点春秋 2015-01-03

《水浒》中道士公孙胜入云龙的开场千丝万缕联系了一元末明初的时代开篇,他的师傅罗真人若隐若无地在背后引导着一场天罡地煞星出位于江湖的隐喻。这正是在老庄思想被封杀已久的年代,没有文化指导的道士们用修真,内观天映,天象垂帘等心法,来感应天机,而能够达到天人感应的真人已经是少之又少的年代了。作品深刻反应了宋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之外,衍伸反映了精神文化衰弱现象,绿林豪杰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很多反抗精神是出自于本性之中的真性情,这种真性情刻画了天道在人心之中的作用,一种不可侮辱和抹杀的人性尊严。同时在36天罡星和72地煞星的人物原型里,涉猎了道家文化的种子和基因,在沉闷的结局中所隐隐地表达了一种作者悲哀与惋惜之情。这份悲伤而隐忍不可言说的情感之中要告诉读者什么呢?我所感到的是:没有优秀精神文化作为指导和支柱的产业,都会在腐臭的大环境中夭折。一种以功名厚禄来引导的官方文化背景的时代中,是精神文化衰落和被朝廷控制欺诈的过程。没有什么精神是可以逾越那道黑色而深沉的人性高墙。《水浒》中的天罡地煞108将,也只能风风火火地在人间上演一次反政府武装的游行,而最终被权谋利用消散与驱虎吞狼之计中、、、。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那样被灰色和豪情所编织出来的一份忧郁的伤感也是必然的。

 

恍惚中,在远古的时代,一个看似遥远,却感觉很近的空间里,一个清辉如许的老者从文字里像我静静地走来。于是,模糊的情感却成为了我的生命中一种纯粹的真实。有时候,并不是我去刻意地追寻老子的足迹,而是遥远地他,亲近地找到了我。而这中命运使然,并不是我所能解释的,正如我这个从小不懂文言文的我,某一天突然来了灵感,写出了一篇让很多网友叫好的八股文一样。关于那篇《品文之毛遂,论章之瓢水》之作,并非人力可完成的,至今我都不知道是怎样写成的。因为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懂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和文言文的续作方法。写作之时,只感觉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古代带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声音,让我去这样叙述和表达,我一直认为这个声音就是老子的声音。

 

每一个人生的轨迹都是在情感和思路的线条里回璇起落的过程。我文字里的力量不在于自己的文化基底,而是一种来自远古的召唤,当一种慈祥和蔼近于卑微之音浸透了我的心灵时,我才真正地能肯定的感觉到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苏醒。在那之前,我的心已经死了,被命运和恶劣的围攻,杀死了我如嵇康一样的真性情。听到老子温柔的召唤,我开始进入了柔软和平衡的自我调节,我更有可能变成阮籍,生死之间,生难于死,向死而生,不枉此身。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于文化漫谈里那篇《绝代双骄》给予了我有生以来最高的评价。因为每个人的心性深处都有一个嵇康和阮籍的影子,而仅仅是多数人还没有体会到那样至深至纯的情怀。读懂了老庄,就读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嵇康和阮籍。

 

我后来对于追溯老子的一生产生了兴趣。他9岁时,就能做到学以至问,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以问为重心,问是思考的发动机,是治学和发现探索的源泉,是打开宇宙奥秘的钥匙,而学只是处在一个模仿复制文化的记载阶段。

 

 老子出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母怀孕九九八十一年,最后终于在一棵李树下生下老子,也就是说老子一生下来就如小老头般鹤发童颜,所以叫老子,有因为在李树下生的,所以姓李,名耳。这个故事更加可能是人为杜撰的,而下面的内容确实有依据的——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后来他的老师实在教无可教,言不可言,见其天资过人,推荐师兄。对其母言道:“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在老师的深度惜才和关照之下,老子顺利进阶,后来出类拔萃,担任了守藏史(图书馆馆长),因为有了天时地利,老子终于有机会在大量的知识海洋中寻找自己想寻找的宇宙答案。那时的图书馆,其实还比不上我们现在的互联网。老子在那样的书海典籍的熏陶中,已经成为了当世之中博古通今的大学士,而在出关之前,却从未著过文字,一生仅在函谷关留下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而悠悠杳去,踪迹全无。不著则以,一鸣而惊世骇俗。《道德经》的问世,是中华仙道文化的真髓,也是宇宙观,世界观的大哲宝典。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老子仙游后,弟子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 ’,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这个道德,并不是东方文化才支持的道德,在西方文化精英的眼中,道德要比科技的本身还重要的多。可见,排除了那些被统治者固定框架下的伪道德之外,道德本身的比重近乎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比量。而真心真情的的本身是高于道德的本身,不需要道德去衡量的范畴,道德只是求真路途中的一种必备的可贵的精神品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