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群自述----我的竹缘
高中毕业后的一天,母亲和我说,在广播里听说象山县城里有一家雕刻厂家要招收学徒工,你明天好好再听听,到底是什么厂家,在什么地点一定要记住。搞清楚后,就让你姐姐把你送到那里去。于是,在1988年中秋节期间,我踏上了这条充满心酸、充满伤感的艺术不归路......
难舍竹之情怀,两度进入雕刻厂。。。那时说的是很好听的厂家名字,其实当时的厂房也是租了两间民房,就在西谷湖下面的那个转角处......我来丹城报名的时候,是第2个,后来一共招收了7、8个17、8岁的小伙伴。 一帮小伙子还没有学到一年,因为厂方业务等多种原因,很多的师兄弟都另寻门路,雕刻师傅们也一个一个另找厂家,使整个工厂在吃杨梅的季节只剩下我一个人。没有蚊香、没有电风扇、没有食堂,我坚持了一个月后,我带着百般无奈和心酸在一个闷热的夏晚,写了一封信放在房间里,留给我的老板、也是我的第一个师傅。清晨我带着落寞和无比的伤感离开了我的师傅、离开了那个厂、离开了丹城。回到家里,我说明了情怳。父母无语。有一天,母亲说要不你到街上学修理无线电。于是我每天面对垃圾电器、什么2节管、3节管、电容、电阻,我在读书的时候我就是讨厌化学、物理。所以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学习这门手艺是不适合我的,我经常拿出雕刻刀在家里找些木头雕刻一些东西。
我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我几乎听到竹子的呼唤,我的心在承受着煎熬......时间一晃过去2、3个月、在无法忍受的情怳下我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我的师傅,一封给我的师兄,向他们倾吐自己对雕刻的喜爱和对竹子的是有哪么难以割舍的情怀,过了整整一个月,收到了师兄的回信,他在信里隐约地吐露出他还在从事着雕刻行业,我收到他的回信后欣喜若狂。在我不断地追问下,他终于告诉我他在丹城的另一家雕刻厂拜了原来厂里的一位师傅从新学艺。后来,他答应我去他那里看看,让他的师傅看看能否帮忙,或者跟他学、或者能否帮我找个师傅......我彻夜未眠。
于是,在金星街上游荡了3、4个月后的一个清晨,我满怀信心、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踏上开往丹城的客车。一到丹城,师兄来接我到北门上面才知道那里有一家雕刻厂家。一进房间,里面的场景是那么的熟悉,乒乒乓乓干活的敲打声音是那么的动听......。
![]() 苦心钻研技艺,创作渔家题材作品
后来在他的师傅引荐下,认识了我的第二个师傅,他比我只大6岁,各个方面非常优秀,雕刻功夫在当时绝对是实力派,我在他的后面才真正认识到绘画的基本功对雕刻行业的重要性。他性格开朗、知识渊博,并且非常幽默。我相信我身上的很多的乐观元素有着他的影响。听他和别人的交谈中,是一种享受。后来,和我师傅一直在那家厂家共同生活了3、4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的东西,但是我更感谢的是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是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待人处事的原则。
当时,几乎所有的竹根雕产品全部是外贸产品,一年2届的广交会是象山竹根雕主要的对外窗口。所以样品创新对于这届广交会能否拿到更多的定单是具有非常的重要性。我师傅当时很多的时间里从事着样品的创作,所以他经常翻阅绘画书籍,我就坐在旁边,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也经常放下手中的活,翻阅翻阅当时少的可怜的相关资料。
他当时手上有一本【苏州刺绣图案】,号称葵花宝典。我记得我在学徒的时候就是参照这本【葵花宝典】做了一个孔雀笔筒,后来老板拿到广交会,还定了业务。得到老板的肯定后,后来我一直在这家厂里参与样品制作。
1993年的时候,我成功推出以鱼蟹为题材系列样品。当时确实得到了我师傅和老板的高度评价,最成功的就是那只有着浓重渔港风情的【蟹篓】。作品一共雕刻了七只半蟹。因为从小生长在海边,蟹几乎是我们童年唯一会动的玩具。蟹篓在我们石浦那边叫克笼,是下海捕小鱼虾绑在腰间的竹编器件。它的设计非常科学,符合实际民间生活的实用性。从这个器件可以看出象山的竹子工艺,和象山人民的勤劳智慧。
因为从小感觉无聊就跑到海边抓几个蟹来玩玩,所以它们身上每一个不同的结构造型从小就烙印在我的大脑里,所以作品的创作中对于蟹的每一条脚爪的伸缩都有变化,因为蟹在爬行的过程中是靠不断变化每一个爪子来前进的,它的4条爪不断变化是极具美感的,就想中国画中的兰花一样,把所有的花瓣全部伸展开来那是画兰大忌,蟹爪也一样。
我当时的创作思维是通过蟹偷偷的从克笼里一个接一个逃跑的过程,来表达渔民丰收回来却在不小心的情怳下被逃得净光的有趣情景。当作品做到一半的时候,我感觉外面的造型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觉,为了更能体现场面的生动性然后刻画出从克笼的盖子里面伸出3分之1的蟹的身子,所以有了七只半这一说。
![]() 金融危机来袭,开始自主创业
1997--1998年,金融危机突然的到来,使所有的外企都受到严重打击。象山竹根雕的厂家也无一幸免。所以的职工也都树倒猢狌散。很多的从什么地方来回什么地方去。很幸运的是漆匠,他们所打击的的程度是最少,因为他们放下雕刻刀还可以从新拿起油漆的工具。很多和我同年龄的青年都被搞晕了,因为我们都还年轻,我们抗打击的能力实在是太脆弱了。那时的师兄弟很多都在那个时候转行了。我该怎么选择,回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无法面对母亲的期待眼神。另找行业,但是我知道没有任何的行业象竹根雕刻那样适合我。
厂里又是人去楼空,我开始从厂里出来第一次以个人的形式面对社会,因为外贸在几年内不可能恢复,象山的竹根雕也开始慢慢转向内销市场。因为是直接面对客户所以作品的质量,和在形式上都将有更高的要求。因为那时年轻,基本功又不扎实。人际关系几乎空白,感觉就像一个孤儿。在丹城长寿路的租房里,我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我该怎么办,我在风口浪尖处怎样才能生存下去/怎么办?我得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我得打响知名度,让他们自己找上门来,这是我当时思考很多个日日夜夜决定下来的思想方针。
反正是金融危机、大家的钱都不好赚、所以也就安安心心地放下心来钻心研究怎么样的题材适合我的创作、成为我的拳头产品。在很多个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和结合实际的形态展现,我最终选择了以龙为题材的创作思维,结合国人的审美观点和巧妙地利用竹子的自然特性。打破象山原来的通体雕,结合东阳木雕技法使作品更大胆对打破竹子材料本身的局限性,使整个作品更富有层次感。为此,我涉及了众多的有关于龙的资料【苏州刺绣图案】、【中国龙凤艺术】、【中国吉祥图案】,当时看到有关于龙的相关资料简直如获珍宝,从具象的到抽象从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陈龙的【九龙图】、到古宫的【九龙壁】和【青田石雕】还有现在做工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东阳木雕之【龙腾盛世】,我几乎在这个创作期间大脑里全部是龙的图案和相关文字。我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创作一系列以龙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几件也真的不错。商品也曾一度供不应求,于是在那以后一共带了7、8个学生,生意一时真的不错。
![]() 家乡办个展,作品获奖露峥嵘
这个时期,在竹根雕行业里也一下子认识了很多专业高手,其中就有张德和师傅。也许感觉我当时比较虚心好学,张师傅于1998年把我介绍并加了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同年9月第一次走出象山参加省根艺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展览期间,很荣幸近距离接触当时省内专业名家和他们的优秀作品,使我充分认识到商品和艺术品的区别,也明确感觉到自己在刀功上和文学方面的不足。
看到小黑哥在石浦老乡面前露了一手,于是我也按捺不住,于2001年在象山开渔节期间,在石浦东方红桥头的海鲜阁,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当时得到了夏乃平、吴国华、杨杰明、张德和等老师的大力支持。
2002年,张师傅告诉我们在嵊州将举办一次浙江省根艺美术精品展览会,这次展会规模盛大,高手云集,你们得好好准备,拿出你们的作品,也好到那里亮亮相,同时增进相互之间的艺术交流。当时象山具有上进心的青年有10来个,大家听后激动不已,个个摩拳擦掌。回去后大家确实都在很努力地创作。
我们都在努力。谁能在这次的的展览会上拿个好奖项,这个大家都知道,这是对这几年以来大家对艺术追求而辛勤付出的回报。10来个人磨刀霍霍,绞尽脑汁,几乎每天捧着竹根、翻阅着家里少得可怜的图片、资料。
我那时候开始注意到原材料的造型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因为规矩、普通的原材料无法满足我们的创作要求,因为奇特造型的竹根,它在生出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的外界挤压,形成了独特自然造型,这些奇特造型的竹根给了我们无限创作的思维空间。
其实我在早一年的时间里我就开始收集怪型竹根,当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拿着2个生长在一起的竹根材料,【我们称之为‘双胞胎’的材料】在创作时,我几乎被那个竹根特有的魅力一下子激活了所有细胞,我开始疯狂购买2个长在一起的竹根材料,我只知道1+1不止等于2,它的出现使象山竹根雕精品更加丰富,我那时候才知道,这样的材料,张德和师傅的【醉】、郑宝根师傅的【两小无猜】都已相继获得大奖并获得了很多专家高度评价。当我拿着双胞胎材料开始创作的时候,明显感觉它是那么的难以驾驭,既然它给你的思维是1+1不止等于2.那么它的造型的整体性的难度也是1+1大于2.。特别是上下的呼应性和左右的协调性,几乎把我弄得焦头烂颌,每天拿着两位大师的作品照片看看,材料看看。
材料几乎被我糟蹋光,自己的创作精力也所剩无几了,望着一堆被我折腾得一塌糊涂的材料,折腾了很长时间后,我感觉这样下去不行。我开始净下心来,总结经验。在照样画葫芦。材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大师是利用2个竹根的自然造型,巧妙地利用两个竹根之间的相互呼应,使作品【醉】和【两小无猜】表达得如此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望着被自己所折腾过的材料,我感慨万千,真正感到是多么的窝囊,真正体会到自己在整个材料的控制能力是那么的欠缺。所以对于竹子的细部的刻画和整体感觉往往顾此失彼,因为作品一直在模仿状态下进行,没能充分利用竹子根部的自然质感,使自己的作品之所以看上去件件别扭,嗨。东施效颦。
在折腾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后,我几乎对这种双胞胎的材料已经没有任何的激情了......有一天,我发现在在那一堆被折腾过的材料边上,有一个没有被折腾过的材料,因为造型普通,加上它的造型是大师们的作品模式根本没有可能往它身上套的可能性,于是它一直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忽然,我感觉我能不能在双胞胎的材料只雕一个人物,另外一个材料把它作为人物的一个道具有感觉。
灵感是一纵即逝的,于是我就认真研究这只材料的特点:它是同年同一根竹鞭生长的,在竹子材料的体型是略偏小,中间部分还保留着那根竹鞭,我在构图的时候忽然想象能否把另外的一根竹子锯短雕一个灯笼,那根横在中间的竹鞭不就是成了灯笼的提杆了吗。感觉太好了,花了10多分钟一口气把它整体的造型给确定下来.....经过了10多天的琢磨,作品终于在离浙江省根艺美术精品展览会的前两天完工。
2002年的十月,在嵊州的展览厅里,陈列着全省各地的竹木根艺作品500余件参展作品,所有作品都代表着作者当时的最高水平。不久,就有内部消息透露,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只有两件作品评委全票通过,我是其中之一。当时听到这个消息,那个激动噢......作品【寻觅】的成功推出,确实是我的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它是对我10多年辛勤付出的肯定和回报、同时也是给我无比的信心,更使我死心塌地、破釜沉舟地踏上这条被我老婆诅咒了一万次的充满心酸的艺术不归路。
![]() 拜师学艺,艺术道路无止境
2006年11月,参加首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美术博览会,在规模宏大的中国工艺城,汇集了福建所有大师的得意之作,和一些雕刻厂家的镇馆之宝,作品的创意之新和刀法之精妙令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过硬的基本功和前卫的创意理念,使整个博览会体现了福建工艺的综合实力。
触动最深的并不是精美的作品,而是莆田的工艺美术学院的教育理念,他们有一整套的成熟教育体系,他们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我在莆田雁门雕塑企业呆了七天,它是事业单位,它当时接收了刚从美院出来的一批优秀学子,用自己的一套实践经验使得学子在单位里继续得以深造。
白天在展览馆一个一个欣赏参展作品,并且和他们进行学术性的交流,感悟他们的创作理念,享受他们的成功喜悦。记得当时看到一件作品【孔雀舞】我被它的动感所震撼,它的所表现出来的旋律使我陶醉,于是我拍了很多不同角度照片,予以对这件作品的欣赏作以留念,我知道这类雕刻造型风格是在传统的象上竹根雕的原材料上是无法表现的。
在莆田的每一个晚上,朋友在展览馆闭馆后就带上我,约三两个同行、或约美院教师、或约唱戏的·躲进茶馆,慢慢品尝福建特产-----铁观音。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渊博的知识和充满个性的思想常常使我感到诚惶诚恐。莆田之旅,使我真正感觉到一个人的艺术它不仅仅体现在作品上、它体现在作者的日常的行为上、体现在作者的待人处事上、体现在作者的语言魅力上,甚至体现在作者的发型上。
莆田回来之后,感觉各方面严重不足,在权衡再三之后,决定再拜张德和老师为师傅,因为第一个师傅是所谓的开门师傅,第二个师傅是更注重生活礼仪、待人处事方面,现在出现了瓶颈,怎样才能超越。
经多次向张老表白目前的状怳和强烈要求后,终于答应收我为徒,在我进入德和堂的之前和在德和堂期间,我一直尝试介入树根雕。因为我已经清晰感觉自己在竹根雕的创作思维已经出现瓶颈。树根的材料比竹根的造型要丰富的多,树根的奇特造型往往容易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它那不规则的形态使作者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一直吸收树根雕的创作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一开始接触树根雕的时候,我就确定接触树根雕是为了我在以后的竹根雕更好的进步,然而,折腾了很多年,我依然无法超越。
![]() 超越自我,终创根雕新技法
在2007年的年底,我失望、我迷惘、我开始坐立不安......从事竹根雕20年,我拥有什么?房子?车子?作品的风格?......
我一无所有。所有的压力伴随着新的金融危机开始向我压过来,我开始在寒冷的冬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10年前的金融危机下的处境是何等的相象。我无法逃避,我必须面对目前的状况。我又开始思考10年前曾经思考过的问题。
我反复思考着我的痛苦来源。我在无数个日夜痛苦的煎熬终于依旧选择了10年前的选择。我得拥有自己的品牌,要拥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作品。我的一个同学在2007年夏天看了我的状怳后不无感慨地说:20年了,再给你5年,如果再不能得到回报,兄弟,该去改行了。我说:兄弟,我只有两年时间了。
在新的一年,春天。一个不经意被劈开的竹根创作过程中,我突然感觉现在手上的作品,在材料方面隐约感觉有点好玩。于是我紧紧抓住这点感觉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一共创作了10来件作品,看到作品在造型上逐渐完善,终于在第10个作品完成我终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这一模式是我的模式,这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了多年的风格-----【开竹雕】。
在摸索出【开竹雕】并在逐渐完善这一技法后,在2009年的正月初二,我决定临摹这件在心中尘封了四年了的优美动感,却怎么也找不到作品的照片。于是只好在网上寻找杨丽萍,记得琢磨到元宵节前夕作品完成,自我感觉还行,过了几天,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四年前的那张照片,我连忙和作品一比较,呵呵不会吧,感觉还是我的更有灵气,
在1年半的时间里,【开竹雕】作品风格日趋成熟,终于在宁波美术馆2009年5月15日个人作品展览的想法得以成功举办。先期得到了钱永兴老师、吴国华老师、洪贤兴宣传部部长、韩利诚美术馆馆长、都一兵美院教授、陈明吉文联主席、张德和师傅、宁波美术馆、象山县委宣传部、象山县文联、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宁波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象山步行者沙龙、还有象山同乡网等的个人和单位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 ![]() ![]() ![]() ![]() ![]() ![]() ![]() ![]() ![]() ![]() ![]() 王群,72年出生,浙江象山人,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助理工艺美术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