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 滋养肾阴剂-- 六味地黄丸

 学中医书馆 2015-01-04

三  滋养肾阴剂

  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

  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决》

  熟地黄八钱  山茰肉  干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园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园。

  【主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晄白等方。

  【方论选萃】

  明·李中梓:肾者水脏也,水衰则龙雷之火无畏而亢上,故启玄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地黄味厚,为阴中之阴,主补肾填精,

故以为君。山茱萸味酸归肝,乙癸同治之义,且肾主闭藏,而酸敛之性与之宜也。山药味甘归脾,安水之仇,故用为臣。丹皮亦入肝,其

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涩也。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药之滞也。且色白属金能培肺部,又有虚则补母之义。至于泽泻有三

功焉。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黄之滞,引诸药速达肾经;三曰有补有泻,无喜补增气之虞,故用为使。此方为益肾之圣药,而昧

者薄其功缓,盖用药者有四失也。一则地黄非怀庆则力浅;一则地黄非九蒸则不熟;一则疑地黄之滞而减之,则君主弱;一则恶泽泻之渗

而减之,则使者缓,蹈是四失而顾咎药之无功,毋乃愚乎(《删补颐生微论》)。

  明·赵献可:熟地黄、山茱萸,味厚者也,经曰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泽泻味咸,咸先入肾。地黄、山药、泽泻,

皆润物也,肾恶燥,须此润之。此方所补之水,无形之水,物之润者亦无形,故用之。丹皮者,牡丹之根皮也。丹者,南方之火色,牡而

非牝,属阳,味苦辛,故入肾而敛阴火,益少阴,平虚热。茯苓味甘而淡者也,甘从土化,土能防水,淡能渗泄,故用之以制水脏之邪,

且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即此药也(《医贯》)。

  明·龚居中:六味丸,古人制以统治痰火诸证,又谓已病、未病并宜服之,此盖深得病之奥者也。何则?痰火之作,始于水亏火炽金

伤,绝其生化之源乃尔。观方中君地黄,佐山药、山茱,使以茯苓、牡丹皮、泽泻者,则主益水、清全、敦土之意可知矣。盖地黄一味,

为补肾之专品,益水之主味,孰胜此乎?夫所谓益水者,即所以清金也,惟水足则火自平而金自清,有子令母实之义也;所谓清金者,即

所以敦土也,惟金气清肃,则木有所畏,而土自实,有子受母荫之义也。而山药者,则补脾之要品,以脾气实则能运化水谷之精微,输转

肾脏而充精气,故有补土益水之功也。而其山茱、茯苓、丹皮,皆肾经之药,助地黄之能。其泽泻一味,虽曰接引诸品归肾,然方意实非

此也,盖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

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六味之设,何其神哉。经有亢则害、承乃制之论,正此谓也(《红炉点雪》)。

  清·柯韵伯: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春生之令,上绝肺金之化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

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

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

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逆行,故君地黄以护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

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温,藉以收少阳之火,以滋厥阴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

,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此一端耳(《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讱庵:此足少阴、厥阳药也。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温肝逐风,涩精秘气;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山药清

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

。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六味者,苦、酸、甘、咸、辛、淡也。《阴阳应象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脏之精,皆赖肾气闭藏,故以地黄

名其丸。地黄味苦入肾,固封蛰之本,泽泻味咸入膀胱,开气化之源,二者补少阴、太阳之精也。萸肉味酸入肝,补罢极之劳,丹皮味辛

入胆,清中正之气,二者补厥阴、少阳之精也。山药味甘入脾,健消运之机,茯苓味淡入胃,利入出之器,二者补太阴、阳明之精也。足

经道远,故制以大,足经在下,故治以偶。钱钟阳以肾气丸裁去桂、附,治小儿纯阳之体,始名六味。后世以六味加桂,名七味;再加附

子,名八味,方义昧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沈金鳌:肾之蛰藏,必藉土封之力,《内经》所以谓肾合精,其主脾,不曰克,而反曰主也。罗淡生亦云:水藏土中。此前人补

肾用六味,当知其入茯苓、山药之妙是已。但脾药甚多,而必用此二味者,实因补水故补土,水本湿土,又易生湿,故必须此二味能渗土

中之湿,则上既无湿淫之患,而水之藏土中者,亦自若其性,而不至湿与湿并,多溃溢之病矣。此六味不用其他脾药,而必用茯苓、山药

者,其旨更自深微,不可不知也(《杂病源流犀烛》)。

  清·沈香岩:此为补阴之主方,补五脏之阴以纳于肾也。脏阴亏损,以熟地大滋肾阴,壮水之主以为君。用山萸肉之色赤入心,味酸

入肝者,从左以纳于肾;山药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从右以纳于肾。又用三味通腑者,恐腑气不宣,则气郁生热,以至消烁脏阴,故

以泽泻清膀胱,而后肾精不为相火所摇;又以丹皮清血分中热,则主血之心,藏血之肝,俱不为火所烁矣;又以茯苓清气分之热,则饮食

之精,由脾输肺以下降者,亦不为火所烁矣。夫然后四脏之真阴无所耗损,得以摄纳精液,归入肾脏,肾受诸脏之精液而藏之矣。从来囫

囵看过,未识此方之元妙,至于此极。今将萸肉、山药二味分看,一入心肝,一入肺脾,既极分明,而气味又融洽。将熟地、萸肉、山药

三味总看,既能五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将诸脏之气,尽行纳入肾脏,以为统摄脏阴之主,而不致两歧。至泽泻、茯苓、丹皮与三补对

看,其配合之妙,亦与三补同法。制方妙义,周备如此,非臻于神化者,其孰能之?惟其兼补五脏,故久服无虞偏胜,而为万世不易之祖

方也(《吴医汇讲》)。

  清·费伯雄: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

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阖,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医方论》

)。

  清·张秉成: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真阴不足,精血亏损等证。古人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乃得力。故以熟地之大补肾脏之精血

为君,必以泽泻分导肾与膀胱之邪浊为佐;山萸之补肝固精,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阴、少阳血分相火者继之;山药养脾阴,茯苓渗脾湿,相

和相济,不燥不寒,乃王道之方也(《成方便读》)。

  【近代验证】

  例一  蔡荣治颈椎综合症案(选自《老中医医案医话选》)。

  李某某,女,50岁,江西省洪都机械厂干部。1976年1月10日初诊。门诊号:314653,X光片号:760219(腰椎照片),机械厂职工医

院颈椎照片:5499号。

  患者于1975年6月间开始,自觉腰酸颈疼,四肢关节痹痛。血液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 833单位。颈椎照片:第4颈椎前下缘呈现

较大尖刺状骨质增生;腰椎照片:腰椎生理前凸度稍变直,第3、4、5腰椎肥大性骨质增生。曾使用中药、理疗、抗风湿类药及颈项牵引等

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由江西来诊。

  证见:眩晕自汗,头痛失眠,耳鸣目眩,腰膝酸痛,颈项肩胛及上肢疼痛,颈项活动受限,左上肢麻痹感,胸前隐痛不适,舌质淡苔

厚白,脉弦细而略数。此为肝肾气虚,血脉不荣,风寒湿邪乘虚入络之候。治宜滋养肝肾,补益气血为主,辅以祛寒湿。

  ①内服药:六味地黄汤去丹皮、泽泻,酌加党参五钱,白芷三钱,乌豆衣四钱,桑寄生一两;或加首乌五钱,白芍五钱,白术四钱。

  ②外治则着其每天坚持体疗。治疗约月余,门诊共八次,服药三十剂。抗“O”检查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例二  岳美中治低烧案(选自《老中医医案医话选》)。

  郭某某,女性,40岁,因久患低烧症,于1973年6月17日来诊。

  患者主诉:三年来下午低烧,常达37.7℃~37.8℃,每到夜间两腿发麻,精神萎顿不振,经现代医学检查,原因未明,久治无效。切

其脉细而稍数,左关稍弦,舌无苔略红,有阴虚肝阳旺现象,投予都气丸加柴、芍、桂作汤用,以滋肾调肝。

  生地黄八钱,山萸肉四钱,怀山药四钱,丹皮四钱,泽泻三钱,茯苓三钱,柴胡三钱,五味子二钱,白芍三钱,紫肉桂二钱。

  水煎服,嘱进七剂。

  方中六味丸,系宋·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医方论》谓:“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滋

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泻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

。此证下午低烧,夜间腿麻,为真阴亏损,又是女性,故以生地易熟地,入五味子成都气丸,以益气强阴,加柴胡疏理滞气,抑肝散火,

益白芍以敛虚热、护营阴,要点在加桂作反佐,使引火归原,以退久虚低烧。

  26日复诊,低烧下降到37℃,嘱再服前方十余剂,以巩固疗效。

  例三  米伯让治肝郁胁癖并发臌胀(肝硬化腹水、肾周围脓肿)案(选自《米伯让先生医案》)。

  李某某,男,34岁,农民。

  以腹胀一月余,发烧60天之主诉于1959年12月28日入院。患者于60天前发热,下午及夜间加重,未引起重视,继之于一月前出现腹胀

,纳差,尿少等症,经作各种检查,西医诊为“脾肿大待查”,经用大量抗菌素及其它药物,效果不佳,转请中医治疗。入院查体:体温

38.5℃,脉搏100次/分,血压100/60mmHg。腹膨隆,肝未及,脾大4~5cm,较硬,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腹水征(+),腰部在左侧

相当于12肋以下及第一腰椎为中心大片发红,局部肿胀,有压痛及波动感,试验穿刺抽出脓液4毫升。经作肝、肾功能检查及常规检查,确

诊为“肝硬化合并腹水”、“肾周围脓肿”。中医症见:精神萎靡,面色苍黄,形体消瘦,发热纳差,腹胀如臌,乏困无力,左腰部膨隆

,局部肿胀,有波动感。舌苦白而燥,脉沉弱。中医诊断:臌胀,证属脾肾两虚,治以健脾补肾利水。方选六味地黄汤加车前子、牛膝。

处方:

  熟地28克  山药14克  山萸肉14克  丹皮10.5克  茯苓17.5克  泽泻17.5克  牛膝17.5克  车前子35克(另包)  三剂。

  二诊:患者于昨日作脓肿切开,抽出脓液600毫升后体温正常,服上药后腹胀稍退,渴而饮水多,仍尿少纳差。舌质红苔黄,脉沉细而

数,继服上方加当归10.5克,杭芍10.5克。

  三诊、四诊。服药七剂后尿量1800~2000mL/日,大便2次/日,舌质淡,苔白而燥,脉沉,继服上方。

  五诊、六诊、七诊、八诊:服药十剂后尿量增加,腹围缩小,无腹胀之感,纳好,面色红润,伤口愈合。舌苦白,脉细,继服上方六

剂。

  十二诊:诸症消失,舌苦薄白,脉细。带上方六剂出院继服。

  例四  沈件圭治隐匿型肾炎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沈仲圭》)。

  郑某,女,青年。

  初诊:1980年11月下旬。

  主诉:据述患慢性肾炎十年,西医诊断隐匿型肾炎,曾在北京某医院作肾造影正常,尿检查红血球多,白血球少,蛋白(+)或(土

),间有管型。

  诊查:脉象沉细,舌洁无苦,周身乏力,溺黄而频。

  辨证:根据患者病史及脉舌症状,断为肾阴不足,脉络损伤。

  治法:治宜养阴补肾,活血化瘀。方用六味地黄汤加怀牛膝,金狗脊,菟丝子,枸杞子,茅根,藕节,茜根炭,炒白术,陈皮等。

  服药五十剂,同时少啖咸味,忌食发物,适当休息,怡悦性情。如是调理,红血球由减少至消失,肢体亦轻快有力,尿检查正常,血

压110/60毫米汞柱,患者要求改用丸药,遂处人参养营丸长服以调补气血,患者病情迄今无反复。

  【按语】

  清·董西园《医级》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以治肝肾不足之目糊涩痛,清·高鼓峰《医宗已任编》于六

味地黄丸方中,加五味子一味,名都气丸,以治肾虚喘促,呃逆等证,清·鮑相璈《验方新编》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苁蓉,白蜜,名苁

蜜地黄丸,用治阴虚津枯之便秘。近代·何廉臣氏,于都气丸方中,加补骨脂、胡桃肉、淡附片,名加味都气丸,用治肾气不纳,浊阴上

泛,稠饮漾漾,溢出口中者。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以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

热骨痿者,何廉臣于知柏地黄丸方中,加龟板、蒙自桂、童便,名滋肾六味汤,用以清滋×脉。近代·张山雷氏,于六味地黄丸方中,加

煅磁石、五味子,名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之演绎变化,于此可见一斑矣。

  附方一

  知柏地黄丸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

  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主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热骨痿者。

  【近代验证】

  例一  李斯炽治精血俱出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戴某某,男,32岁。

  初诊:1974年3月14日。

  主诉:病员素禀阴亏体质,最近一段时间有强中现象,房事过于频繁。近来忽发现入房后精液带血,思想异常紧张,急去×医院作精

液检查,精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少许,并有革兰氏阴性杆菌,确诊为精囊炎。建议中药治疗。

  诊查:病员形体消瘦,面白不泽,神态萎靡,并自觉一身困倦,四肢无力,饮食无味。诊得脉象细弱而数,舌苔黄腻。

  治法:用滋肾泻火止血兼除湿热之法,取知柏地黄汤加味。

  处方:生地9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山药12克  枣皮9克  知母9克  黄柏9克  玄参9克  小蓟15克  白茅根15克

  二诊:3月21日。病员服上方药六剂后,强中现象消失,自觉一身轻快,精神转佳,饮食亦有改善,脉象已不似前之疾数。舌上黄苔虽

减,但仍属黄腻。古人说:“养阴则碍湿。”思六味地黄汤中补中有泻,应无伤大体。故仍本前法加入冬瓜仁、芦根除湿热而不损阴。

  处方:生地9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泽泻9克  山药12克  知母9克  黄柏9克  玄参9克  小蓟15克  白茅根15克  冬瓜仁12克  芦根

9克  枣皮9克

  服上方药六剂后,精中已不带血,余症基本痊愈。随访至1975年12月,病未复发,性功能亦完全正常。

  附方二

  都气丸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主治】肺虚身肿,肺气不能收摄,泻利喘咳,面色惨白,小便清利,大便时溏。

  【方论选萃】

  近代·冉雪峰:查此方为清补清濇,秘摄下元之方。汪氏集解为汇书,此方撰自何人,待考。方制系由金匮肾气丸加减,肾气丸金匮

丸五见,小便不利用,小便过多亦用。肾以阴为体,阳为用,气化斡运,则闭者可通,气化吸含,则泄者可固,乃由生理以求病理,由病

理以定治法,二者未可偏倚,二者亦未容偏执。大抵肾阳虚,寒重,则用桂附八味;肾阴竭,热重,则用知柏八味。历来各家,就此方加

减者多,诠释精当亦多,但主张偏执一面。治疗笼统一律者,亦属不少,或谓五味填精温肾,可代附于,此言过其实。五味味酸性温,但

不之苦寒凝滞耳,来足以代附子之辛温暖煦也。本方山药扶脾,山萸滋肝,丹皮清心,肾,苓泽旋转上下,沃焦渴,泽颜色,加五味以资

统摄,寓温于清。以通为濇,化机总结于斯,名曰都气,意义跃如。此方疗咳疗上,尚是借风,疗小便疗下,乃为正者深深体会,用之恰

当,然后知此方清补清濇者,适应维妙也(《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附方三

  八仙长寿丸

  清·龚廷贤《寿世保元》

  大怀生地黄酒拌,入砂锅内蒸一日黑,掐断,慢火焙干,八两  山茱萸酒拌蒸,去核,四两  白茯神去皮木筋膜  牡丹皮去骨,各三

两  辽五味子去梗,二两  麦门冬水润,去心,二两  干山药  益智仁去壳,盐水炒,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调下;或炒盐汤调服;夏、秋滚汤调服。

  【主治】年高之人阴虚,筋骨柔弱无力,面无光泽或暗淡,食少痰多,或喘或咳,或便溺数涩,阳萎,足膝无力;肾气久虚,形体瘦

弱无力,憔悴盗汗,发热作渴;虚火牙齿痛浮、耳聩及肾虚耳鸣。

  附方四

  杞菊地黄丸

  清·董西园《医级》

  熟地八两  丹皮三两  白菊三两  茯苓三两  萸肉四两  杞子三两  淮药四两  泽泻三两

  上药各为末,炼蜜为丸服。

  【主治】肝肾不足,目生花歧视,或干涩眼痛。

  【近代验证】

  例一  杨继荪治视瞻昏渺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张某某,男,40岁。

  初诊:1983年7月8日。

  主诉:右眼视野中央出现黑色暗影及视物变形年余。眼科诊断为“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屡用杞菊地黄、明目地黄之类乏效。

  诊查:诊时右眼视力0.3,舌淡,脉虚无力。

  治法:治拟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杞菊地黄丸加味。

  处方:杞子12克  白菊12克  大生地30克  制萸肉9克  淮山药15克  泽泻18克  丹皮9克  制首乌15克  茺蔚子20克  丹参30克  赤

芍9克  青葙子15克  茯苓15克

  二诊:服药二十剂后,右眼暗影已淡,视力恢复至0.6,但视物尚有变形缩小感。原方加决明子30克、陈皮9克再进。

  三诊:继服药二十剂后,右眼暗影范围明显缩小,颜色由黑转持呈淡黄色,惟在强光下右眼下方有雪花样闪光出现,视物变形感尚存

。右眼视力恢复到1.0。方中加潼蒺藜15克长服。经年余随访病情稳定。

  附方五

  耳聋左慈丸

  近代·张山雷验方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酒润  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两  柴胡  煅磁石各一两

  将熟地黄煮烂,和余药共杵成粗末,再晒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钱约二十粒。每服三钱,淡盐水送下,日一次。

  【主治】肝肾阴亏,头晕头眩,耳鸣耳聋。

  附方六

  左归丸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枸杞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  菟丝子制,四两  鹿胶敲碎,炒

珠,四两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无火者不必用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

  【主治】壮水之主,培左肾之元阴。

  【方论选萃】

  清·徐大椿:肾脏虚衰,真水不足,故见虚烦虚躁血气痿弱之证。熟地补阴滋肾,萸肉秘气涩精,枸杞填精补髓,山药补脾益阴,菟

丝补肾脏以强阴,龟胶强肾水以退热,牛膝引药下行兼利二便也。然甘平之剂,不得阳生之力,而真阴之枯槁者,何以遽能充足乎·故少

佐鹿胶以壮肾命精血,则真阴无不沛然矣,何虚躁虚烦之足患哉·其所去所加恰当(《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徐镛:左归宗钱仲阳六味丸,减去丹皮者,以丹皮过于动汗,阴虚必多自汗、盗汗也;减去茯苓、泽泻者,意在峻补,不宜于淡

渗也。方用熟地之补肾为君;山药之补脾,山茱之补肝为臣;配以枸杞补精,川膝补血,菟丝补肾中之气,鹿胶、龟胶补督任之元。虽曰

左归,其实三阴并补,水火交济之方也(《医学举要》)。

  清·顾松园:此方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凡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不能滋溉荣卫,渐至衰羸,即从纯补犹嫌不足,

若加苓、泽渗利,未免减去补力,奏功为难,故群队补阴药中,更加龟、鹿二胶,取其为血气之属,补之效捷耳。景岳云:余及中年,方

悟补阴之理,因推广其义而制左归丸、饮,但用六味之义,而不用六味之方,活人应手之效,不能尽述。凡五液皆主肾,故凡属阴分之药

,亦无不皆能走肾,有谓必须引导者,皆属不明耳(《顾松园医镜》)。

  【按语】

  肾为藏精泄浊之总论。用六味地黄丸之通补,取其三补三泻。若肾虚不复,精气大亏者,则非所宜矣。故张氏变通补为峻补,裁去茯

苓、泽泻、丹皮之渗泄;加枸杞、菟丝、牛膝,补肝益肾,更以鹿、龟二胶,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可谓法之善者也。其峻补真阴之力,

较左归饮为尤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