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柿蒂汤 (补虚降逆法)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 丁香二钱 柿蒂二钱 党参一钱 生姜五片 水煎。 【主治】久病体虚,胃中虚寒所致之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方论选萃】 清·汪讱庵:此足阳明、少阴药也。丁香泄肺温胃而暖肾,生姜去痰开郁而散寒,柿蒂苦涩而降气,人参所以辅真气使得展布也。火 呃亦可用者,盖从治之法也(《医方集解》)。 清·费伯雄:呃逆之症非一端。若肾气不收,厥逆而上,头汗微喘,当用大剂参、附以收摄真阳。此治连珠发呃之要法,非丁香、柿 蒂等所能胜任也。若因寒犯胃,气郁而呃者,则此方为宜。丹溪乃以相火上冲之呃为辞,岂呃逆之症,但有火呃,竟无寒呃乎?是又过当 之谈矣(《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呃逆一证,其声短促,连续不断之象。虽其证有火、有寒,皆能所致,然无不皆自胃腑而来者,以胃气下行为顺,上 行为逆,或邪搏胃中,则失其下降之令,即上出于口而为呃矣。昔人有谓肾病者,究竟脏气不能上至于口,必因于胃而出也。亦犹咳之一 证,虽有五脏之分,然亦总不离于肺也。方中以丁香温胃祛寒,补火生土;柿蒂苦温降气,生姜散逆疏邪,二味皆胃经之药;用人参者, 以祛邪必先补正,然后邪退正安,且人参入胃,镇守于中,于是前三味之功,益臻效验耳(《成方便读》)。 近代·秦伯未:呃逆连声不止,以胃寒为多,一般采取丁香柿蒂汤,用丁香温胃,柿蒂苦涩降气。此证最易损伤中气,久病及年老患 者,须防胃气垂败,可加人参、生姜。此外,寒重的可用吴萸、干姜,痰湿重的厚朴、半夏亦为常用(《谦斋医学讲稿》)。 近代·冉先德:本方为治虚寒呃逆的常用方。虚寒呃逆,乃因脾阳不振,胃气上逆所致。治宜调补脾胃,祛寒降逆。方中丁香、柿蒂 为主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人参、生姜为辅药,补中益气,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调补脾胃,祛寒降逆之功(《历代名医良方注 释》)。 【按语】 呃逆之作,有胆火上冲,客寒犯胃,痰饮留阻,虚气上逆等种种不同。此方为治虚寒呃逆之法,非泛治一切恶逆之方也。方中丁香味 辛气温,入脾、胃、肾经,温中降逆;柿蒂味苦温性平,入胃经,降逆止呃;生姜味辛性凉,解郁调中,善治呕哕;党参味甘性平,入肺 、脾经,补中气而健脾胃。以其有主有从,条理井然,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乐用。 附方一 丁香柿蒂竹茹汤 (温通苦降法) 明·吴昆《医方考》 丁香三粒 柿蒂 竹茹各三钱 陈皮一钱 【主治】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 【方论选萃】 明·吴昆: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否塞,五脏之阴既伤,则少阳之火奋于下,故令下焦呃逆,直冲清道而上也。是 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否。竹茹、柿蒂,苦寒者也,疗下焦之呃逆。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 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若栀、柏味厚,则益戕其中气,否塞不益盛乎?古人盖亦深权之矣(《医方考》)。 附方二 丁香散 (补虚止吐法)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丁香一两 人参二两,去芦头 枇杷叶一两,拭去毛,炙微黄 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反胃呕哕不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