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气剂之降气 橘皮竹茹汤 丁香柿蒂汤 小半夏汤

 邢圣公 2015-11-23

理气剂之降气 橘皮竹茹汤 丁香柿蒂汤 小半夏汤


橘 皮 竹 茹 汤 
   
 橘皮竹茹汤和旋覆代赭汤相同的地方,(1)都是以胃气上逆为主的,(2)都有误治以后,胃气虚弱。
   
 橘皮竹茹汤体现它益气和胃、清热相结合,治疗胃虚有热的一些基本组合。
〖方源〗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组成〗 
 橘皮二升12g 竹茹二升12g 生姜半斤(9g 甘草五两(6g 人参一两(3g 大枣三十枚(5枚)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
     
 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舌红嫩,脉虚数。

()虚有热

脾失和降呃逆或干呕

胃虚虚烦少气,纳差。

有热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金匮要略》说,“哕()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它主治说的非常简单,就“哕”一个字,这哕指什么呢?历代医家在讨论都不统一,但有一条统一,就 是胃气上逆。哕说的比较多的是干呕和呃逆,干呕和呃逆实际上都也没有有形的实邪,只是一种气机上逆,这个说的比较多。当然我们现在就是说,这个方你若不是 干呕、呃逆,而是呕吐,好像黏液这些比较多,你还是可以里边配化痰之品,它是从一个基础见证,胃虚有热,没有强调有形实邪,这个角度来展开的。那就和旋覆 代赭汤形成一的比较。都是胃虚,一个有热,你这个热,或者是误下当中,趁虚内陷的化热,或者本身会又一种热邪,有各种原因,我们前面讲过胃热的形成,有各 种原因。和它的胃气不足,胃虚同时存在,所以胃虚表现是虚烦少气,纳差。一般都有这种,有热了,有虚烦了,少气气短,有热一般舌红嫩的,脉虚数的。那和前 面旋覆代赭汤证那种没有热像,可以比较的。一般胃有热,口干。虽然仲景只说了哕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但用药呢,《伤寒论》很多用药反过来推测,它是胃虚有 热,因为用了大剂量的竹茹,可以清泄胃热了。而且其中有人参益气,竹茹除了清胃热,和陈皮还能够和胃。所以这病机是胃虚有热。

治法

益气清热,降逆止呃

【方解】
   ┌橘皮  苦辛温,下气止呕,调中理气┐
   │                  │ 降逆止呕,又可清热安胃。
 
 │                 │
   └竹茹  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  ┘

   ┌人参  镇守于中。补虚以扶正,一也;强太阴以退少阳,二也;合生甘草、大枣气阴双补,三也。
 
 │
   └生姜  呕家圣药,合橘皮、竹茹以降哕逆。

 
 ┌ 甘草 ┐
   │   │助人参以益气和胃,气阴并补,并调药性。
 
使 └ 大枣 ┘  
   
 呃逆之证,皆因胃气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有热宜清,气逆宜降,故立清补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皆重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哕,最为适宜。

橘皮

理气和胃

竹茹

清泄胃热,和胃,还能清胆热

人参

补气

生姜

增强和胃,降逆止呕

佐使

大枣

调和脾胃

甘草

增强人参补气,调和诸药

胃气上逆很多和胆有关,所以人们说,“胃本不呕,胆木贼之则呕”,所以很多呕吐当中,特别偏热的,或者口苦,都和胆胃不和有关。君药,清胃热,和胃降逆,但要达到和胃,保证一定效果的话,必须量大。现在临床用,有的说15克就够了,但我们那里很多老师谈到,这个方要叫它和胃降逆,作用明显,用到20克,橘皮竹茹汤里用量要大。小剂量达不到和胃降逆的作用。所以橘皮竹茹汤里,橘皮竹茹的用量特点,是在它常用量范围内剂量较大。这个方药味不多,弄出来一大包。竹茹非常轻,一般清泄,清胆胃有热,一般的用量不大的。但是真正做为降逆,以它为主,发挥作用,剂量要大。姜枣能调和脾胃。

橘皮竹茹汤的特点,非常平和,由于竹茹量较重,偏一点凉性,所以它起到益气清热,降逆止呃的作用。所以哕()者,有很多看法,哕指的是呃逆。

从病机,用药这方面,要和旋覆代赭汤比。两个都是胃虚,一个有痰,一个有热,有热所以用竹茹来清泄胃热。橘皮、竹茹、生姜结合,起到和胃作用。因为胃气上逆没有实邪,没有强调实邪,和旋覆代赭汤不同。旋覆代赭汤证心下痞硬,有痰,所以它用半夏、生姜结合。化痰、散水结合,它又有实邪,橘皮竹茹汤是胃虚,有热,它没有反映实邪,所以它不用半夏。


配伍特点
补而不滞,清而不寒。(略偏一点凉)
 
用量特点
橘皮、竹茹需大剂量才能获效。大剂量是它本身范围内的大剂量。平时很多处方里,陈皮当臣药机会都少,多是属于佐药,临床用,当佐药,6~10克左右,竹茹更是这样,一般用量不会很大,但是在这个方里,要起到和胃降逆作用,量要比较大一些,所以不是这六个药背下来,开出来,药味对了,就能得到效果。还有一个量的涉及的问题。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胃热常要伤阴,日久则气阴两伤,此方有益气的人参,没有益气的麦冬);气阴两伤,胃气上逆往往会加重,所以增加半夏这些和胃降逆。
   
 兼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
   
 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甘温的不用,柿蒂增加和胃力量)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4.使用注意 呃逆由实热或虚寒所致者,不宜使用。虚寒引起的呃逆,用丁香柿蒂汤。
《医方考》:“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丁 香 柿 蒂 汤
〖方源〗 《症因脉治》:“呃逆乃胃气上逆之证,成因甚多,本方所治乃虚寒之呃逆,病起于久病或误治,损伤脾胃阳气,中阳不振,胃气虚寒,失其和降之职,寒阻气逆。”
〖组成〗 
 丁香(6g) 柿蒂(9g) 人参(3g) 生姜(6g
方中人参,现代临床可改用党参。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主治〗  虚寒呃逆。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功用〗 
 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病因〗 
 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所致。

【方解】
     ┌丁香──温胃以行滞气
  
  │
     └柿蒂──降逆以止呃逆

  
  生姜──温中降逆

  
  人参──补中益气

 
 合而用之,能使寒散气行,胃虚恢复,则呃逆可止。 
   
 本方所治呃逆是由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所致。根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逆者降之的治疗原则,治当温中益气,降逆止呃。方中丁香辛温,温胃散寒,降逆 止呃,是治疗胃寒呃逆之要药;柿蒂苦平,降逆止呃,专治呃逆,两药相配,温胃散寒,降逆止呃,共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与丁香、柿蒂合用,增强温 胃降逆之功;因其胃虚,更配人参甘温益气补其虚,皆为臣佐药。四药合用,共奏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使胃寒散,胃虚复,气逆平,则呃逆胸痞自除

【运用】
  
   
 1.本方主治胃气虚寒,气逆不降之呃逆。以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若兼气滞痰阻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胃气不虚者,可减人参。
  3.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中虚寒者,可加减使用。
   
 4.胃热呃逆者不宜使用。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呃逆、呕吐之症。方用丁香、柿蒂为主药,温胃散寒,专治呃逆;党参益气补虚;生姜温中散寒;以温胃降逆为主,辅以补益,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呃逆、苔白脉迟,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呃逆甚者,加刀豆子以止呃逆;兼有气滞痰凝者,加半夏、陈皮、沉香,寒重者,去生姜,加干姜或高良姜;中气不虚,去人参。 柿蒂汤 (<济生方}),即本方去人参;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主治胸满、呃逆不止,属寒呃而正气未虚者。柿钱散 (《洁古家珍}),即本方去生姜,为散,功能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主治呃逆,属胃气偏虚而寒不甚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丁香含挥发油,能使胃粘膜充血,促进胃液分泌,并增强胃肠蠕动功能;柿蒂煎剂有止呃逆及祛痰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并能加强血液循环5党参可减轻疲乏感,并促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加.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2.方论选录吴昆《医方考》卷3:“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人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成方便读》:“夫呃逆一证,其 声短促,连续不断之象,虽其证有火有寒,皆能所致,然无不皆自胃腑而来者,以胃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或邪搏胃中,则失其下降之令,即上出于口而为呃矣。 昔人有谓肾病者,究竟脏气不能上至于口,必因于胃而出也。亦犹咳之一证,虽有五脏之分,然亦总不离开肺也。方中以丁香温胃祛寒,补火生土;柿蒂苦温降气, 生姜散逆疏邪,二味皆胃经之药;用人参者,以祛邪必先补正,然后邪退正安,且人参入胃,镇守于中,于是前三味之功,益臻效验耳。”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一升(20g) 生姜半斤(lO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功用】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证因痰饮停于心下,胃气失于和降所致。痰饮停于胃,胃失和降则呕吐,呕多必津伤致渴,渴者为饮随呕去,故为欲解;若呕反不渴,是支饮仍在心下之故。治宜化痰散饮,和胃降逆。方中用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涤饮,又降逆和中止呕,是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之圣药,降逆止呕,又温胃散饮,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药又兼佐药之用。二药相配,使痰祛饮化,逆降胃和而呕吐自止。仲景所创该方,对于后世痰饮呕吐或胃气上逆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成为祛痰化饮或和胃降逆止呕的常用配伍组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饮呕吐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呕吐不渴,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炎、内耳眩晕症及化疗后所致的胃肠反应等属痰饮呕吐者。
【附方】
      
 大半夏汤(《金匮要略》) 半夏二升(15g),洗完用 人参三两(9g) 白蜜一升(9g) 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功用:和胃降逆,益气润燥。主治:胃反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肢体赢弱,大便燥结如羊屎状,舌淡红,苔少,脉细弱。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 :“治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汤主之。因其虽呕而饮仍在,故以半夏味辛性燥,有散结蠲饮之能。生姜制半夏之毒,且以散逆止呕也。”
      
 【临床报道】
      
 周氏用加味小半夏药膜穴位贴敷防治化疗所致呕吐50例,有效率为88%,无毒副作用,安全易施。[周俊琴,等,加味小半夏药膜防治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5):338]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顺铂连续应用后,对照组家鸽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而如味小半夏汤胶囊组及其药膜组家鸽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正常组,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胶囊组和药膜组家鸽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家鸽的呕吐反应明显高于胶囊组和药膜组,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由此推测,加味小半夏汤的不同剂型被机体吸收后,通过某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胃肠道G细胞,促进胃泌素的释放,使血清中胃泌素水平升高,导致食管下端及贲门括约肌关闭,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同时幽门括约肌舒张,胃肠蠕动增加,促进胃内容物排空,从而使呕吐反应减轻或消失。这可能是该药缓解、减轻恶心呕吐的原理之一。[安军,等.加味小半夏汤对顺铂家鸽血清胃泌素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199914 6):69]



总 结

  ①越鞠丸为治气、血、湿、食、痰、火六郁轻证而设,以治气郁为主。本方不配化痰药而能治痰郁者,因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湿邪得去,则痰郁亦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配化痰之品。
  ②
半夏厚朴汤中半夏配厚朴,一散痰结,一行气滞,共为君药,有相辅相成之妙。方配苏叶者,以其芳香行气,既可理肺化痰,又可舒肝散郁,而非散表外寒之用。
  ③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中瓜蒌配薤白,具宽胸涤痰、通阳散结之用,是治胸痹、胸痛之要药,白酒辛散温通,行气活血,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
  ④
厚朴温中汤配伍以温中行气而除满为重点,方用草豆蔻者,既助君药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又协干姜温脾暖胃以散中寒。
  ⑤
苏子降气汤组方体现了标本兼顾、上下并治、以治上为主的特点。方用苏子配半夏、厚朴、前胡,降 气祛痰、平喘止咳,以治寒痰壅肺之上实为主,再以肉桂配当归治肾阳不足之下虚的喘咳。其中当归又可治咳逆上气,并非专为补养营血而设。但全方性偏温燥,且 以治实为主,故肺热痰喘或肺肾两虚之喘,均不相宜。
  ⑥
定喘汤中体现散收配伍的药是麻黄与白果。麻黄宣肺散邪,白果收敛肺气,二药相伍,白果之收,可防麻黄耗散肺气;麻黄之散,可制白果收敛恋邪,相反相成,且平喘止咳效用大为增加。
  本方与苏子降气汤均有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均可治疗喘咳,但运用有别。苏子降气汤降气作用较定喘汤为强,偏于温化寒痰,兼有温肾纳气之效,故临床常 用于寒痰阻肺、肾阳不足之上实下虚喘咳证;本方于降气之中寓宣散,兼宣肺发表之功,偏清化热痰,无温肾之力,临床常用于外寒束肺、痰热内蕴之喘咳证。
  ⑦
旋覆代赭汤是为胃虚气逆、痰浊中阻之呕、呃、痞而设,临床运用应与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散相鉴 别。三方均有降逆止呕、补虚益胃之功,均可治胃虚气逆的呕、呃 ,但旋覆代赭汤长于化痰,橘皮竹茹汤长于清热,丁香柿蒂散长于温中。故旋覆代赭汤多治痰阻气逆之呕吐,吐涎沫,苔白滑,脉弦而虚;橘皮竹茹汤多治虚热气逆 之呕呃,干呕无物,舌嫩红,脉虚数;丁香柿蒂汤多治胃寒气逆之呕呃,伴胸痞、舌淡、脉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