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让人反其道而行之,那是非常不情愿的。但古时也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僮等,此外还有和尚。 ![]() 皇上晚上一般不会办公,所以夜班一般由普通秘书担任。清朝乾隆年间,发生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天深夜,乾隆突然要对准噶尔用兵,他急召秘书进来撰写文书。此时军机只有一个叫巴延三的秘书,此人既没有文才,也没有多大能力,是被上司“抓壮丁”安排值班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皇上晚上也会办公,而且让他起草文书。 先不说巴延三在岗位上的升迁提升了自身多高水平 ,也不说巴延三是怎麽应付过来的,就说那个小太监,他的命运,他的心理,该会是什麽样的呢? 当今社会,出了多少买官卖官的现行记?有多少能人“不得志”?又有多少人连句整齐话都不会说、连个大会说甚麽都不知道,念段文件还满脑出汗,可却一路高升,当个局长还不舒服,还要进处,进厅! 乾隆时代没有约束机制。可当今有人大,有选举,有民意测验,有考察,有纪检会,监察局,还有个组织部。不是照样吗?历史可以篡改,年龄可以变更,考察的结果可以不看,民声可以不听,官是领导说了算的。这就有了买官和卖官。 一次局级大调动,有近百人。有权的局长,要走动书记(特等),常务副书记(一等),市长(一或二等),全部常委(三等),副处(四等),全部局长和乡镇党委书记(五等),闹下来挣个正科,要开支百万钞票,不过,买官的钱是不会白花的。俗话说:要想别人给自己送礼,就先要学会给别人送礼。 不过,第一次提拔巴延三时,肯定不是送礼的过,但以后的提拔,离开送礼就是行不通的了。 历史,就是这样。干部管理,是实行不了“红灯制”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