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润燥渗湿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1-04

润燥渗湿汤

  (辛开芳淡法)

  清·石芾南《医原》

  广皮红一钱,蜜炙  白芥子五分 鲜石菖蒲一钱,冲  生薏仁三钱  炒牛蒡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  连翘心八分  飞滑石四钱

  活水芦根二两  丝通草三钱 细辛一分  灯心五分  煎汤代水

  【主治】秋凉风燥,搏遏湿热,内蒙清窍,神识昏迷。咳痰不爽,内热心烦,大便不畅,溺赤短涩。舌白兼黄,望之似润,扪之却燥

,脉右寸遏而不显,左沉弦而数者。

  【方论选萃】

  近代·何廉臣:此辛开上达,芳淡下渗之剂。吴鞠通曰:“肺感凉燥,脾伏湿热。”喻嘉言所谓秋日燥湿是也。盖因秋燥一证,承长

夏土郁蒸之余气,渐积于中,随秋令收敛,而伏于肺脾之间。且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相容,发而为病,有肺燥脾湿两难分解之势。

雇佣橘、蒡、芥、芷,辛润流气,善能开透为君;臣以菖、翘、苡、滑,芳透淡渗,开闭化湿;妙在芦笋、细辛,一则甘淡凉透,一则辛

润而细,既能透表,又能通里,畅气机以开气闭。气为水母,气开乃能行水。气以养神,气宣则神自清;使以通草、灯心,轻清甘淡,宣

肺气以清心神。是为凉燥包湿,湿郁热蒸,气不化津,三焦分解之良方。

  【按语】

  此流湿润燥,芳淡化湿之法。长夏湿令,中虚食少者,未免脾土蕴湿。白露霜降之间,露冷霜肃,燥气乃行,同气感召,肺薄燥邪,

而成肺燥脾湿之势。欲润肺燥而凉润之品,有碍脾湿,欲化脾湿,则温燥之品,与肺燥相悖,两相掣肘,左右为难。石氏于法外求法,取

牛蒡子、白芷、白芥子等辛润滑利之品,流湿以润肺燥,用石菖蒲、生薏仁、滑石等芳香甘淡之品,驱湿下行。可谓两全之策,非通达义

理者,焉能有此功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