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茵陈附子干姜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1-04

茵陈附子干姜汤

  (温阳化湿法)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附子炮,去皮脐,三钱  干姜炮,二钱  茵陈一钱二分  白术四分   草豆蔻面裹煨,一钱  白茯苓去皮,三分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

七次  泽泻各半钱   陈皮三分,去白

  上×咀。为一服,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主治】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自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倦卧。

  【方论选萃】

  元·罗天益: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予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

,故以为主;半夏、草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

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祛肤膜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卫生宝鉴》)。

  近代·程门雪:汗出不畅,又兼小便不利,渴饮水浆,则湿热遏蒸,出路既少,两邪交郁,不得宣泄,故蕴而发黄也。《伤寒论》曰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所谓系在太阴者,即指阴黄而言,以其

太阴脾湿盛也。盖发黄总属湿热交蒸为病;惟阳黄则热盛于湿,阴黄则湿居七八,热仅一二,且其热仍是由湿郁而生,故治以温燥太阴脾

湿为主,重湿不重热也。脾为阴土,湿为阴邪,但化湿利湿而湿仍不化者,非助阳化湿不可;寒湿发黄,原文未出方,王海藏补之曰:“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小便利者,术附汤。”茵陈术附汤,是阴黄主方,五苓散仅为佐使(《书种室歌诀二种》)。

  【按语】

  此茵陈术附汤加味法也。以治寒湿阴黄者也。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土卑监,湿郁成热,面目皮肤皆黄,其黄色必晦黯枯槁,杳

无淖泽。若黄色鲜明者,则为阳黄也。阴黄治法,以茵陈术附汤加主方。茵陈为退黄专药,术、附助阳化湿,以湿为阴邪,非湿不化也。

罗氏加草果、干姜,增其温化之力;二陈之用,在燥湿化痰,以中焦湿郁,妨碍气机之升降耳。枳实、泽泻,疏导二府,使湿浊从二便而

去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