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璋勇:中西部城镇化要注重产业选择与优化

 沐火999 2015-01-04

核心提示: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而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不少困难,不过也有一定机遇。未来该如何下好产业集聚这盘棋,记者专访了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

 

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离不开产业支撑,而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不少困难,不过也有一定机遇。未来该如何下好产业集聚这盘棋,记者专访了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

 

多管齐下加速城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发布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估研究,指出“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但加速趋势初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导中西部1亿人就近城镇化”。您认为应如何“加速”?

徐璋勇:我认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乡镇以工业为核心的非农产业发展。乡村的工业化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经济支撑。乡村工业化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来实现。乡村工业化的根本目的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转型。

发展乡镇工业的关键,是根据城乡不同资源技术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因城乡工业产业结构的同构性和产品的同质性造成不必要的过度竞争。促进城乡在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具体工作包括: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城乡工业合理分工;立足乡村的资源条件发展乡村工业,着重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强乡村区域市场体系培育,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第二,加快中心城镇建设。这是城镇化的主要路径,是乡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中心镇集中和农业人口就地转移为非农人口的过程,也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优化城、镇、村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小城镇建设,不仅指以县城为中心的重点镇建设,也鼓励一些自主性的小城镇建设,即乡镇集体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不经过土地征用,在集体土地上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与分享经济成果的城市化模式。

发展小城镇,不仅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可以重点镇的开发建设促进乡村工业的集聚,激励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进而推进乡村工业化进程。为此,要做好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发挥小城镇在城市带动乡村和工业反哺农业中的枢纽作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能为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服务的第三产业。

第三,加快村庄集聚整合。村庄集聚是指将传统的、为适应小农经济发展而形成的零散村庄,按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要求进行适度整合集中,形成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居民点。

通过村庄集聚实现对村庄的居住和生产空间的整合,从而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及乡村景观的转变。为此,一要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引导乡村居民点在空间上集聚;二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村庄非农产业和非农就业人口向乡镇或中心社区的工业园区集聚;三要通过对农村新型社区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完善功能等措施,增强农民集中居住的吸引力。

第四,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及高质量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增加是推进城镇化的前提。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使更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实现向城镇转移。为此,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设施、道路桥梁、邮电通信、仓储运输等项目;二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教育;三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

第五,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始终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也就成为了加速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具体包括: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并逐步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业产出率;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针对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标准和形式,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保障自身规律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扶持制度,实行农村金融政策倾斜,完善农村信贷资源配置制度;创新城乡户籍制度,根据当前国情,可以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再逐步放开大城市的户籍限制,逐步剥离户籍附加的福利分配,减少户籍对城乡居民流动的限制;创新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带动乡村的制度激励。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西部地区煤炭开采和选洗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采矿业等的增速高于所有产业增速的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在能源等产业上也具有资源优势。您认为,在就近城镇化过程中,中西部该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徐璋勇: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要失败的。西部地区在煤炭开采和选洗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采矿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方面确实具有优势,但未来城镇化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这就存在一个城镇化的产业选择与优化问题。

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产业选择与优化的总体原则是,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寻找当地在市场中存在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来重点发展,如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农产品加工及深加工产业为支撑,形成城镇;以流通及物资集散为优势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物流产业,并以此形成城镇;具有一定文化教育基础的地区,可以形成以教育文化为核心产业的城镇;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特色旅游为产业,形成旅游性城镇等。依赖资源产业的城镇,必须考虑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应尽早做出产业转型安排,保证城镇发展具有稳定的产业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西部未来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对此,您有何政策建议?

徐璋勇:中西部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在于,一是国家政策对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大力支持;二是东部面临极高的劳动力成本及出口压力,迫使东部地区必须加快产业转型;三是中西部地区经过近10年来的发展,具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要素市场的培育,以及各种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等。

面临的挑战有:一是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制约着吸收能力;二是投资环境还不够理想,需要改进的很多;三是某些地方对其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不够理想,存在着结构同类现象;四是面临的环保压力越来越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中西部地区项目选择的空间。

未来还需要地方政府确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服务效率;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资源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报》:就近城镇化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项目资金引进、城市群建设及产业集聚等,而西部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您认为在就近城镇化发展中应如何处理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徐璋勇:在处理就近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时,必须对城镇发展与建设进行科学论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人口规模及发展边界的科学论证。既要考虑发展的必要性,也要考虑发展的可行性。缺乏一定人口规模的城镇是不经济的。要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是城镇主导产业及发展特色的科学论证。选择好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城镇特色。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条件的科学论证。四是城镇发展对环境资源影响的科学评价与论证,这与产业选择紧密相关。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