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回家的民俗

 sweetness19 2015-01-04
苗家蜡染

     蜡染估计是最流行、最广为人知的民族手工艺了。聪聪2岁时去腾冲旅行时就在当地买了块蜡染布,成为电视机衣服的它让那块所谓体现着现代化气息的“死物件”充满了生气。此次贵州行并未将蜡染作为购买目标。

    但当我无意中闯进一家传统苗染坊就无药可救的再次把手伸向了荷包,一个对蜡染手工艺人来说普通的一幕让我驻足不前,让我没想到的是聪聪竟然也关注地看了一个小时才离开。

   

    图片中的老人(其实年龄不大,但自幼跟妈妈学蜡染。据说,现在多数女孩已经不会了)正在做蜡画。与蜡染基本一致,但所用的土布比蜡染布更薄,更透些。

确切地说,蜡画是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重要环节,化蜂蜡封蜡,绘与花鸟,蜡成了防染遮挡液,浸入蓝锭桶,施予冷染,再煮化蜡迹,即成蜡染,而蜡画省略了浸入蓝锭这个过程。我更喜欢蜡画摸上去的质感,光滑,有种抚摩着蜂巢般的温暖和幸福感。在欣赏老人做画的过程中,我发现她们不用打底稿,老人说:“这些图案在画之前都在我脑子里了”原来,苗族蜡染图案无外乎与远古的传说有关,但每一个人对传说中角色的想象的迥异造就了蜡染图案的多姿多彩。我还发现一个细节,老人做画时除了那个小小的蜡画刀外再没有任何工具,所有的圆和直线全凭自己的双手和心的感觉。
原本想买一块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王尤里勒的作品即可,可偏偏儿子对此也爱不释手,无奈买下很多件。
虽然花了不少银子,但这样的教育投资还是很值得的。
带回家的民俗——杂货篇

   具有甲骨文风韵的水族文字
 
我实在有些孤陋寡闻,去贵州后,才知道56个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叫水族。水族在荔波有分布,但因时间缘故没能踏上那片土地。但在千户苗寨发现了水族文字做成的工艺品。
我没想到过少数民族中有个水族,更没想到这个被很少人知道的民族竟然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很有甲骨文的风韵,实在太符合我这个甲骨文爱好者的胃口了。但经营此类产品的店铺是我旅游以来见到的第一家,一问才知,原来店主是贵州省博物馆馆长,他在丽江旅游时就被纳西族的文字深深吸引,很想做些什么。结果回到贵州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身边就有形似的文字,寻访很多地方买来了一本渗透着岁月流逝的水族文字字典,开了这家小店。
遗憾的是,用土布,手工绣做出的水族文字只有一个“吉”字。我这追求完美心理最终造成我的箱包里装了4个“吉”字,那些普通的生产线上加工的面料怎能与经历过岁月变迁的文字相得益彰。
带回家的民俗——杂货篇

   各种小杂货
原本以为这是非常容易完成的一篇文章,可写着写着发现并不容易。大部头的写完了,剩下些小东西就放一起了。
桐油纸伞。提起纸伞必然会想起西子湖畔白蛇与许仙情定终生,很自然地纸伞成了江南的代言,记得一次上班午休,我和王姐姐闲逛,居然发现了一家售卖油纸伞的小店。走进去顿时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购买的欲望。总觉得纸伞上的绘画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
这次在贵州竟然发现了油纸伞,而且是苗族手工油纸伞。最最美丽最最珍贵的油纸伞了。伞柄和伞骨子都是竹子做的,极光亮又级纤巧,伞面腥红如霞,透亮如羽翼,撑开一股清香的桐油味袅袅开去……据说,贵州油纸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她的生产材料多达19种,主要有竹子、白皮纸、柿油子、桐油、木坨等。生产工艺十分讲究,生产环节很多,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消算”之说。油纸伞的“油”与“有”谐音,“纸”与“子”同音,伞张开后呈圆形,在喜事中常被寓为早有贵子,圆满吉祥的意思。
买伞时正下着蒙蒙细雨,卖伞的小妹热情地说:“撑起来就不怕雨淋了。”但让如此精美的伞为我挡雨,心中有诸多不舍。于是要求小妹帮我里三层外三层的包了个结实,不让伞淋一滴雨。回到家打开它的瞬间,在阳光的照耀下,猩红色的油纸伞泛着金光,荡出一个又一个红晕,真美。
 
偏偏老公不解风情,楞说桐油味太浓,抹杀了花香。
带回家的民俗——杂货篇


   说好不说了,可还是絮叨了不少。接下来要来真的了——简单,再简单。
古造纸。一眼就相中了仿佛还散发着树叶清香的黄纸,大片大片的数叶肆意跳跃于纸上。买下。
煤油灯:外表被厚厚的灯油覆盖,本来它挂在客栈的房柱上,店家看我喜欢就送我了。开心。
镰刀篓:在岜沙苗寨看到苗家汉子人腰一篓,我就有了占有之心,虽然房东家房柱下挂了许多,但因他送我煤油灯在先,无论如何我是不好意思再开口了。终于在宰荡一个骑摩托车拉客的小哥帮助下得以实现,虽然是旧的,虽然还收了我一笔银子,但那话怎么说来着:“谁让我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