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古方(经方)派人物吉益东洞传奇的一生(5)

 johnney908 2015-01-04
         东垣李氏曰:生用则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是仲景所不言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今欲为疾医乎,则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不可从也。
① 此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但原文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东洞显然是借用此语来说明甘草
之“甘”味可以缓急,故将“肝苦急”改为“病者苦急”。而称其为“古语”,不提《黄帝内经》之名,似
乎也透露出对理论性医学经典持批判态度的东洞之流的心态。
② 为则:吉益东洞之名。
14
品考
甘草:华产上品。本邦所产者,不堪用也。余家唯剉用之也。
       继《药征》之后,东洞的弟子村井杶又编撰了《药征续编》①。据吉益猷为该书所做之序介绍,村井“肥后人也,笃信吾先考东洞翁。治旧屙,起废疾,名振西海。”《药征续编》所考订的药物计有88 种,其研究方法与编写体例都是仿照业师。以开篇第一种药物“赤石脂”爲例,通过归纳《伤寒杂病论》中使用赤石脂的三个方剂的共性,而认爲其主治爲:“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脓血。”更加有意思的是其“互考”条下对“乌头赤石脂丸”的种种分析。要点如下:
互考:乌头赤石脂丸证不具,但云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然,此方岂惟治心背彻痛乎?后世误载之《金匮要略》“心痛病”篇内,故世医皆以爲但治心痛之方也。杶按:此方本当在六经病内某证条下,而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矣。今详前后之条及病证方法,盖厥阴病蚘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下利恶寒者主之。当是同甘草粉蜜汤、大建中汤等在乌梅丸之前后矣。《外台秘要》第七“心背彻痛方”内曰:仲景《伤寒论》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小注云:出第十五卷中。然则是本《伤寒论》
厥阴病篇内方,而必有前后之证存矣。何以言之?则蜀椒治蚘厥,干姜治下利腹痛,乌头、附子并治四肢厥逆,赤石脂惟治下利。由此观之,此方岂惟治心背彻痛乎?余尝疑乌梅能治蚘,故蚘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则此方不可无乌梅矣。然则乌头是乌梅之误矣乎?凡仲景之方,无乌头附子并用者,则益知乌头是乌梅之误矣。
这段“互考”中所要说明的主要是这样一些问题:
1、此条文字原本应在有关“六经病”的论说中,后人将其编排在《金匮要略》“心痛病”下是不对的。
2、之所以不对,是因爲通过该方剂的药物构成分析,可知该方并非仅仅是治疗“心痛”;而是应该主治蛔虫病引发的“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既然是主治蛔虫证引发的心痛,就应有主治此病的乌梅;而且纵观张仲景的所有处方,没有同时使用乌头、附子的例证,所以更加认爲方中乌头当是乌梅之误。
      需要说明的是:乌头、附子本是同一种植物块根的不同部位。尽管村井并没有从这一角度分析两种药物不必同用,但这一点也同样可以支援他的观点。
        总之,《药征》可以说是吉益东洞着作中最具影响的一部。据说享名着之誉的浅田宗伯《古方药议》,即是从《药征》获得启发而做。无论是赞成东洞学术主张者,还是反对者,大多会充分肯定此书的价值,并同时指出其偏激的一面。例如篠岛宗恕《医圣堂杂话初编》谓:“初学者宜熟览吉益东洞子之《药征》。欲解仲景方意,非此书难以速明。东洞之心血,唯止于此《药征》。然阐说一己之识见多有偏颇。当取舍,不可一概信用。”并不赞成东洞医说的考证学派泰斗多纪桂山在《时还读我书》评价:“东洞之《药征》乃有识见、有用之书也。”其门人平野重诚(1790-1867)亦在其所着《一夕医话》中称赞东洞,注目于归纳众方以知药物效能概略,是“最大的发明”,同时也有许多批评之语。
五、《医断》掀起论争风波
      吉益东洞的门人鹤元逸于延享四年(1747)编集东洞医说为《医断》,但未刊而身亡。其后同门者中西惟忠继之,并在最后增加了“攻补”、“虚实”两节自己的着述,1759 年刊行,1809年再刊②。《医断》的刊行,先是引出了畑黄山(1721-1804)着《斥医断》攻击东洞之说;又
① 见陈存仁编《皇汉医学丛书》,上海:世界书局,1936 年。第十四册。
② 此据艺备医学会《东洞全集》(京都:思文阁出版,1970 年复刻本,第87-91 页)对于该书的介绍。而
大冢敬节在“近世前期的医学”(载《日本思想大系》63“近世科学思想下”,东京:岩波书店,1971 年,
15
     由此引出东洞门人田中荣信于宝历十三年(1763)着《辩斥医断》诘问之。此外还有堀江道元着《辩医断》(1790)、佚名者着《医事客难》等对《医断》论点持反对意见的着作;以及木幡伯英的《斥医断评说》(1804)、矢田部常德的《击蒙编》、佚名者之《续医事客难》等支持东洞观点的着作。同时,东洞本人也针对因《医断》引发的种种议论,于明和六年(1769)刊行《医事或问》,力图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主张,一扫世人的误解。那麽这本引发了一场被后人称之为“医断论证”风波的着作,究竟说了些什麽呢?该书自“司命”开始,继之为死生、元气、脉候、腹候、脏腑、经络、引经报使、针灸、荣卫、阴阳、五行、运气、理、医意、痼疾、素难、本草、修治、相畏相反、毒药、药能、药产、人蓡、古方、名方、仲景书、伤寒六经、病因、治法、禁宜、量数、产蓐、初诞、痘疹、攻补、虚实,共计37 个小标题。其主要内容如下。
司命: 从斥后人妄解扁鹊所言“司命”之意,引出;医家的职能是“掌疾”——只能治病,而死生自有其命(天命)的观点。
死生: 承前,仍论“死生者,命也”。“唯因疾病致死,非命也。毒药所能治已。盖死生者,医者所不与也;疾病者,
裔之所当治也。”“执古之方,体今之病,能合仲景之规矩而死者,命也。质诸鬼神,吾无惭愧
尔。”“世医动辄预定其死生,彼其意谓毙于吾手,则害其名矣。”“故既眡其死,犹且尽吾术,以望其或生,古之道也。”
元气: “元气之说,圣人之所不言,六经莫有焉。盖自汉儒创下,下至唐宋大盛,遂为医之恒言。”并进一步分析:元气既然是先天之气,又怎麽会虚衰呢?又怎麽能补呢?如果说虽年龄增长出现了旺衰之变化,这乃是“天地之道,万物之常也。非人力之所能挽回矣”;如果本当强壮,却出现了衰弱的人,那必定是“有所抑遏”,只要“除其所抑遏者,则自复其常矣。”
脉候: 从脉如人之面相,各不相同为出发,以为只有知道其平时的脉象,才能说何为“病脉”。但能知道其平时之脉者,不过十之一二,所以也就无从判断某人的脉象是不是“病脉”。因而东洞先生总是教诲:“先证而不先脉,先腹而不先证也。”······“ 谓五动或五十动。候五脏之气者,妄甚矣。如其浮、沉、迟、数、滑、濇,仅可辨知耳,三指举按之间,焉能辨所谓二十七脉者焉?”
腹候: “腹者有生之本,故百病根于此焉。是以诊病必候其腹。外证次之。”
脏腑: “要皆非治疾之用矣。”
经络: “无用乎治矣,是以不取也。”
引经报使: 本草说的头头是道,似乎可以为据,然而“若其如此,谁失正鹄?然而不可以此治病,则其为牵强可以知已。”
针灸: 针灸并非无效,“唯除本断根为难而已。如痼毒,灸之则动,动而后攻之易治。故针灸亦为一具,而不必专用。亦不拘经络分数。毒之所在,灸之、刺之,是已。”
荣卫: “亦理而已,非疾医之用也。不可从矣。”
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气也,无取于医矣。”朱丹溪阳有余,张景岳阴有余之说“穿凿甚矣。”
五行: “《素问》、《难经》欲由是以总天下之重理,穷人身之百病。···“ 今执其说,施之匙术,则致谬千里。”
运气: “要是阴阳家之言,奚取于疾病医乎?”
理: “理本非可恶者也,恶其凿焉耳。”····“ 故吾党论其已然者,不论未然者,又不论
第512-542 页)中说此书刊于宝历四年(1754)。
16
    其所以然者。盖事理相依不离者也。故事为而得之,理默而识之。”
医意: “医意之说一出,而世之狡儿以为口实。”····“ 盖医之为道,自有一定法,何凿推妄行之为,其如是也。”
痼疾: 难治无他,“方不得法也。”····“ 彼已不能治,则虽千百人中起一人,不亦善乎?”此处有自相矛盾处——前面说痼疾难治只是因为方不得法,换言之,只要方得其法,就没有治不好的病了。但后面又说,千百人中起一人也是好的。岂不矛盾?
素难: 《素问》、《灵枢》“其中间有古语可法者。”《难经》“其言理最胜,故害道亦多。考之《扁鹊传》,亦唯伪作而已。”
本草: 对于本草书的基本评价是“妄说甚多,不足以征也。”但又不可废,“宜择合于仲景法者用之。”其他长生、补气、美颜色之说,都是后世服食家说搀入本经。
修治: “后世修治之法甚烦。”····“ 去酷烈之本味、偏性之毒气,以为钝弱可狎之物,何能除毒治病哉?盖毒即能,能即毒。制以益毒则可也,杀毒则不可也。”
相畏相反: “甚无谓也。古人制方,全不拘于此。”
毒药: “药者,草木偏性者也。偏性之气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耳。”(引古书“毒药”之说)“后世自道家之说混于疾医,以药为补气养生之物,不知其为逐邪驱病之设也。
药能: “诸家本草所说药能,率多谬妄。故先生壹皆考信于仲景氏云。参观其方,功用可推也。今举本草所载,不合仲景者一二:如人蓡治心下痞鞕,而彼以为补气;石膏已渴,而彼以为解热;附子逐水,而彼以为温寒。其相龃龉者大抵为尔。先生别撰《药征》以详之,故不赘于此。”
药产: “其土之所生,性之所禀,不可不详也。”
人蓡: 中国、韩国进口者皆非古——味道应苦,而现在多浸以甘草水故甘。其他则是批评乱用,及认为人蓡补虚之谬。
古方: “方者莫古于仲景。而仲景为传方之人,非作方之人也。”先知方用,然后可知药能;不知药能,则方用亦不可知也。“况方意不可解者,甚多矣。”千金、外台,可取者几方而已。
名方: “载书籍者未必佳;传俗间者,未必不佳。宜博求普问,以辅其术矣。”
仲景书: 王叔和之加工,后人之加工。注释多牵强。
伤寒六经: “《伤寒》论六经,非谓病在六经也,假以为纪也。”
病因: “非谓无之也。言知之,皆相像也。”“ 故先生以见証为本。”这就是仲景之法,
例如:“伤寒大烦渴,中热大烦渴,皆白虎汤主之。是虽异其因,而方则同矣。可见仲景从証不拘因也。”
治法: “治有四,汗吐下和是也。”用药→瞑眩→毒去,是仲景法也。
禁宜: 古无此说,不必。
量数: 古代所用“甚密也。”今不可审。现今用量甚少,且二煎,何用?
产蓐: 习俗中有益者从之,有害者当除之。产后不睡、参芪补养、妊娠腹带,皆不可取。
初诞: 务去胎毒,不宜早乳。不可补。
痘疹: “治法以除毒排脓为主。如补泻二法,不知者之所立耳。”
攻补: “医之于术也,攻而已,无有补矣。”“ 攻病以毒药”;“养精以榖肉果菜”。
虚实: 据《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立论,言有病即是“实”。又言:“药者偏性之毒物耳,是以虽能拔邪气而不能补精气也。”通过上述37 个小标题下给出的核心观点的提要式介绍,可以看出吉益东洞实际上是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如脏腑、经络、阴阳、五行,以及脉诊方法、本草着作、医学经典等,都彻底否定了。在批判的同时,透过司命、死生、元气、毒药、药能、治法、初诞、痘疹等章节,可以看出东洞之流所提倡的乃是:死生有命,医者的职能只是用毒药去除其病邪;即便是产妇、初生胎儿或患了痘疹的小儿,也都要坚定不移地除去体中的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