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大家伙儿都在专注于各自工作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在公司门前探身往内看了几眼,我便热情地出去招待他,看是否能帮上什么忙。万万没想到啊!就这样被他拉着讲了1个多小时。话题都是他20出头的孙子,期间他还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相册拿出来给我看。毫无疑问,里边的主角就是他孙子。他就拿着相册从他孙子小时候讲到大学。其实,这是一位孤独的老人。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孙子,想找人说说话聊聊天。这让我想起自己老家的爷爷奶奶,儿女都出门在外工作,他们孤独吗?他们会不会偶尔给自己做一份小时候常常做给我们吃的忆子粄呢? 在客家话里“粄”就是“糕”的意思。还记得,爷爷给我们讲过忆子粄背后的故事。相传在明朝,大埔茶阳某地有一户人家叫松婶,其儿子阿根武艺出众,在郑成功部下当名海军,飘洋过海到台湾去铲除荷兰侵略者,除暴安民。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爱吃的粄,摆在月下,对月怀思。秋去冬来,足足等了30年。在一个中秋之夜,儿子突然回来,母亲端上儿子最爱吃的粄,欢庆团圆,此粄因而得名。 小时候,奶奶偶尔会在吃过晚饭后做忆子粄。当我们晚上读书学习累了的时候,就可以夹一两个吃来安慰一下疲惫的心灵。忆子粄的制作并不复杂。它用糯米粉(glutinous rice flour)做粉皮。首先,在搅拌糯米粉时加进少许盐水,并用沸热水揉搓至软韧粘结,再分别揉成小团,撒上适量淀粉(cornstarch),用小木棒或酒瓶滚压成粄皮。接着,就是制作里面的馅料(stuffing)。一般以肉片(sliced meat)、豆腐干(dried bean curd)、鱿鱼丝(shredded squid)、香菇(mushroom)、虾米(shrimp)、蒜白、黑木耳(black fungus)等为原料,加上适量的食油和酱油(soy sauce),焖(braise)至熟透。最后,把馅料包进粄皮里,扎成四方立体形,用蕉叶包裹后涂上食油,放进蒸笼里蒸(steam)30至40分钟后即可食用,其味别具一格! 我最喜欢小小个的忆子粄,一口就可以吞进去。一口咬下去,馅料的汁喷射出来,鲜美可口(appetizing and tasty),香气在嘴里翻滚。糯米的软糯和口感滑嫩的馅料一起咀嚼,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口头!在晚上跟文字、数字纠缠搏斗了几个小时后,可以吃到这样美味的小食,实在是太满足了! 回忆似乎也是可以温暖人心的东西。心里面有着能够想念的人,心也是满满的咧。除夕不远,归期渐近,思乡的游子也快要回家了吧! 图&文 App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