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表化痰剂 小青龙汤 (辛散风寒、温化寒饮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麻黄去皮 桂枝去皮 细辛 干姜 芍药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洗 各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斤,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喘者。兼治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者。 【方论选萃】 宋·成无己:咳而微喘者,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伤寒明理论》)。 清·吕震:此治太阳寒水之法也,虽同名青龙,却与大青龙汤主治迥别.太阳表邪不解,与阳热相搏,宜大青龙发之;太阳表不解,与寒饮相 格,宜小青龙逐之。经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此为小青龙的对之证。故方中用麻黄、桂枝、细辛之属,以散寒而解表 ;用半夏、干姜、五味之属,以蠲饮而降逆;复以芍药、甘草,两和表里……(《伤寒寻源》)。 清·费伯雄:此方全为外有风,内蓄水而设。所以不用石膏者,因水停胃中,不得复用石膏以益胃之寒,故一变而为辛散,外去风而 内行水,亦名曰青龙汤。亦取发汗,天气下为雨之义也(《医方论》)。 清·尤在泾: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 相格耳(《伤寒贯珠集》)。 清·徐大椿:此方专治水气。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此方无微不到, 真神剂也(《伤寒论类方》)。 清·周禹载:素常有饮之人,一感外邪,伤皮毛,蔽肺气,停于心下,而上下之气不利焉。喘满咳呕,相因而见,于是以五味收金, 干姜散阴,半夏祛饮,而尤妙在用细辛为少阴经表药,且能走水。人之水气,大抵发源于肾。故少腹满,小便不利,因而作喘。安知少阴 不为遗害,乃以细辛搜豁伏邪,走而不留,而后已上主散之药,皆灵动也(《伤寒论集注》)。 清·何秀山:风寒外搏,寒饮内伏,必须从小青龙汤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 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 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 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风温亦不可用,学者宜细心辩证,对证酌用也(《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 例一 丁甘仁治两感伤寒案(选自《思补山房医案》)。 封左 诊脉浮紧而弦,舌苔干白而腻。身热不扬,微有恶寒,咳呛气逆,十四尽夜不能平卧。咽痛淡红不肿,两颧赤色。据述病起于 夺精之后,寒邪由皮毛而入于肺;乘虚而兼入少阴之经,逼其水中之火,飞越于上,书曰戴阳重症也。阅前方始而疏解,前胡、薄荷、牛 子、杏、贝之品;继则滋养,沙参、石斛、毛燕、川贝,不啻隔靴搔痒,扬汤止沸。夫用药如用兵,匪势凶猛,非勇悍之将,安得应敌也 。拙拟小青龙合二加龙骨汤,一以温解寒邪,一以收摄浮阳,未识得能挽回否。 蜜炙麻黄1.2克 光杏仁9克 仙半夏6克 五味子0.9克 熟附片3克 川桂枝1.8克 生甘草2.4克 茯苓9克 淡干姜0.9克 左牡蛎9 克 花龙骨9克 童便一酒杯(冲服) 二帖 二诊:服二剂气逆渐平,稍能安卧。原方去麻黄,加水炙桑皮6克 二帖 三诊:颧红退,咽痛减。苔白腻转为淡黄,脉浮紧亦和。原方去桂、附、龙、牡、姜、童便等;用二陈加杏苡仁、冬瓜子平淡之剂, 以善其后。 例二 袁桂生治风寒挾痰饮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季性归,年约三旬,住镇江京口。 原因:乙己二月,外感风寒,内蓄痰饮,搏结于中,不得下降,致成斯疾。 症候:咳喘,倚息不得卧,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不舒,心痛彻背。 诊断:脉沉而滑,舌苔白腻。此风寒痰饮,内外搏结,肺气不得下降而成肺胀也。 疗法:用小青龙汤以驱风寒,合栝蒌薤白汤以蠲痰饮。 处方:麻黄1.2克 桂枝1.2克 淡干姜1.5克 细辛1.2克 生白芍4.5克 五味子1.5克 甘草1.5克 栝蒌仁9克(杵) 干薤白9克 (白酒捣洗) 姜半夏9克 次诊:服后得汗,而寒热喘息俱平,唯身疼咳嗽未己,易方以桂枝汤和营卫,加干姜、五味子各1.5克,细辛0.9克以治咳。 效果:一剂效,二剂更瘥,因贫不复延诊,遂渐念。 例三 王和伯治凉燥挾饮案(选自《浙江中医临床经验选辑》内、儿专辑,嘉兴地区分册) 陈某某:痰饮内伏,秋凉外加;表不宣则形寒发热、头痛体酸;里不降,为胸闷气逆,咳嗽痰红,血色或紫或鲜,痰出乍多乍少;左 胁作痛,卧难着地,虽口渴引饮,而饮不喜凉,旬日以来,纳食如废。值此深秋之候,适当燥气流行,燥为次寒,不可仅据天时之亢旱久 晴,与夫肌表之壮热不退,或援用失血忌温之例,而偏投寒凉以留邪也。况起病迄今,未得汗泄,脉搏虽有数势,舌苔并无燥形,加以今 年燥气,邻近乎寒,传染蔓延 ,亦类乎疫;览近来报章所载,不但国中南北,病证相同;即域外欧西,均无不相似;可知时疠之干人,寰 球竟如一辙矣!拟用小青龙汤出入,藉为外寒内饮并解之方。 蜜炙麻黄、淡甘草、炮姜炭各1.5克 桂枝、五味子各1.2克 炒白芍、姜半夏各4.5克 白杏仁、侧柏炭各9克 苏子、旋覆花(包) 各6克 二帖 二诊:投小青龙兴合侧柏杏汤加减,三、四日来,稍能安卧,惟着枕以后,咳嗽未爽;胸闷虽退,胁痛犹存;前晚曾经得汗,身热十 解六、七,饮仍喜暖。是外寒虽散,而里饮尚未尽化也。脉象小弦,舌苔白润,当删辛散,专施温化。凡梨橘多汁性寒,均足助长病气, 允宜远而避之。庶不致蹈一日爆之,十日寒之之诮也。 茯苓12克 姜半夏4.5克 淡甘草、炮姜、五味子各1.2克 橘红络各3.6克 侧柏叶、白杏仁各9克、玉桔梗、降香各2.4克 炒苏子 旋覆花(包)各6克 自按:陈性病妇,当时寒热甚重,咳嗽咯血,大都投寒凉止血,病势愈甚,余诊治时,已气急不能平卧,服第一方后,即气平血止, 仅诊二次,病即霍然。 例四 姚贞白治咳喘案(选自《老中医医案医话选》)。 黄某某,男,70岁,退休工人。 一诊:病已月余,初起畏寒,身困,头眩,咳嗽,痰吐泡沫,继之咳嗽加重,痰凝气滞,动则胸满喘促,心悸气短,夜不能卧,面足 微浮,大便溏,小便清。曾服中药杏苏饮,二陈汤,麻辛附子汤;西药四环素、土霉素、氨茶碱及注射青、链霉素针无效,来我院门诊。 脉浮滑而弦,舌苔白润,症属表寒外来,痰饮内滞。 治则:温肺散寒,止咳定喘。 拟方:小青龙汤加味。 麻黄9克 桂枝9克 法夏9克 炒杭芍9克 细辛3克 五味子3克 杏仁9克 川厚朴6克 甘草3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二诊:服前方二剂,咳嗽稍平,白痰仍多,自觉心悸,气短,胸闷肢冷恶寒,面足尚温,夜难入睡,饮食不思,二便如前。脉濡滑, 苔薄白尚润。此表解后阳虚脾弱,肺风痰饮未净,拟仿《金匱》治痰饮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白茯苓18克 桂枝9克 白术片12克 甘草3克 法半夏9克 广陈皮6克 生姜二片 大枣三枚 三诊:上方服二剂,咳已稀,痰涎减,渐思饮食,但神倦思睡,动则喘促,而足仍现轻度浮肿。脉濡缓两尺沉细,舌白淡。此属痰饮 渐消,老年心肾阳虚作喘,拟用真武汤加味,服十余剂,证遂平缓。 川附片30克 白术12克 白茯苓15克 炒杭芍9克 广陈皮6克 生甘草3克 生姜三片 大枣五枚 例五 苏州中医院治哮喘案(选自《江苏中医》)。 王某某,男,23岁,工人,住院号1089。 主诉;哮喘复发,已近一月。 病史:素有哮喘病,已历八年,不分季节与食物影响,随时可以剧发,每至夜间发作为甚,经常以西药对症治疗,仅积片效。入院前 一月哮喘又发作,曾在本市工人医院治疗,连注氨茶碱、肾上腺素等,并施肾封闭疗法,均未取得效果,而转来我院治疗。 体检:T37℃,P80次/分,R25次/分,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面色苍白,呈急性病容,舌苔白,颈软,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啰音、哮鸣 音,心无特殊,肝脾未扪及,腹平软。 X线胸透:支气管影深 化验:白细胞9100,嗜中性68%,嗜酸性6%,淋巴23%,单核4% 诊断:中医:哮喘(寒型),西医:支气管喘息。 治疗:温化水饮,散寒平喘法 处方:蜜炙麻黄3克 川桂枝4.5克 北细辛3克 北五味子3克 炮干姜4.5克 大白芍12克 姜半夏9克 炙甘草3克 一剂 服药一剂,哮喘立停,隔一日又发。 复诊:哮喘又发,喘息抬肩,痰鸣漉漉,喉间如水鸡声,彻夜不寐。舌白脉数,再予原意为治。 处方:净麻黄6克 北细辛3克 炮干姜3克 姜半夏9克 大白芍9克 银杏肉9克 炙甘草3克 广橘白4.5克 桑白皮9克 甜葶苈6克 赭赤苓各12克 紫金丹0.15克(分二次冷开水送服) 二剂 药后二日以来,喘息未发,全夜安寐,诸症若失,再以原方续服九剂,哮喘完全缓解,全愈出院。 例六 张伯铭治疹后浮肿喘咳案(选自《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 钱某之男,十四岁。素有痰饮之疾;又适患麻疹刚收,复感新邪,发热而渴饮冰水,引起眩昌肢肿;继则全身均肿,微热,咳喘,倚 息不得卧,喉间痰鸣,脉浮滑,舌白厚。脉浮为表证,滑为痰饮,苔白为湿。此症由于疹后复感风寒,内伤冷饮,当汗而不汗,故聚水而 为浮肿微热。且肾为胃之关,肺为水之源,今关门不利,水饮不得下行,故发为喘逆;水饮停蓄而津液不得回布,故引致口渴。疹后复热 ,阴液较亏。唯该症以水饮为重,且表邪未解,为权宜计,先以解表利水,予小青龙汤,方中用麻、桂从太阳以去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 里水,干姜散胸中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又以五味,芍药取酸苦涌泄之义,使之下行,而用甘草以缓之,使和其药性。诸药能入邪气、 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则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 处方:麻黄6克 桂枝6克 白芍6克 五味子3克 干姜3克 细辛2.4克 半夏9克 炙甘草4.5克 水一碗半,先煎麻黄去沫,纳诸药,煎取半碗,顿服。 服一剂则诸症减;再剂则外邪尽去,水饮亦除,继以清补之剂善其后。 【按语】 本方辛散风寒,温化寒饮,用治水饮内伏,风寒搏束之咳喘、哮吼,麋不应手而愈。晚近上海儿科耆宿。徐小圃氏谓:“小青龙汤一 方,外感风寒内挾水气者固必用,虽无表证而见喘咳者亦常用。无汗表实者用生麻黄、去芍药;表虚有汗者用水炙麻黄;但咳喘不发热者 用蜜炙麻黄,或并去桂、芍;表解但咳不喘者并去麻、桂。治新咳宜散者重用干姜、五味子打透,以期五味俱备;久咳宜敛者重用五味子 ,邪盛咳不畅者去五味子,痰多加白芥子,顽痰喘咳历久不愈者加竹节白附。”徐氏此论,深得小青龙汤应用之要领,堪为学者取法焉。 附方一 小青龙加石膏汤 (散寒化饮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麻黄 芍药 枝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赢者减之,一日三次。小儿眼四合。 【主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端,脉浮者,心下有水。 【方论选萃】 清·王旭高:肺胀咳喘,多因水饮,而烦躁则挟热邪,故于小青龙汤加石膏,寒温并进,水热俱蠲,于法尤为密矣(《王旭高医书六 种》)。 清·尤在泾:此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 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金匾要略心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