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调和营卫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 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 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二、三剂。禁生冷、粘滑 、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主治】治风寒袭表,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弱,自汗出,鼻鸣干呕者;杂病自汗、盗汗,虚疟,虚痢。 【方论选萃】 明·李士材:成氏曰“《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桂枝味辛热,用以为君者,桂尤圭也, 宣通诸药之先聘,辛甘发散为阳之意也;芍药味苦酸寒,甘草甘平,用以为臣佐者,经曰:“风滛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 酸收之也。”生姜辛温,大枣甘温,二物为使者,经曰:“风滛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也。”姜、枣固能发散,此又不特发散之用, 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删补颐生微论》)。 清·吕震:本方主以桂枝者,以桂枝能入营而作汗,非徒取其能驱风也;辅以芍药者,以芍药能和营以熄风,非徒取其止汗也。桂枝 得芍药,于发汗之中,仍寓敛液之意,芍药得桂枝,于益血之内,仍收化气之功。而桂枝又藉生姜之力,攘之于外,以导风邪之出路;芍 药又得甘草、大枣之力,安之于内,以断风邪之入路(《伤寒寻源》)。 清·王旭高:此方桂、芍相须,姜、枣相得,是调和营卫之方。营卫和则自汗出,故曰解肌。桂枝一味,治太阳发热恶寒之的药。因 脉浮弱,汗自出,故加芍药敛阴护营,生姜佐桂以解表,大枣佐芍以和里,更用甘草和诸药。凡发热恶寒,脉浮弱,汗自出者,合此证用 此汤,勿拘风寒杂证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顾松园:桂枝汤一方,专和营卫。但桂枝气味俱薄,其力易尽。助以热粥,补胃气而益血之沅,使胃气旺而营卫充,则药力行而 风邪散,不传于内。盖三时感冒,皆是风邪为病,皆可效用此法。要知药入于胃,全赖胃气转运,所以邪在太阳及虚人感冒,皆不当禁其 饮食。若传胃府,则粒米不可妄投,恐助胃中实邪,经所谓勿盛盛也。及传少阳,须少食以助胃气,以御少阳之邪,至传三阴,亦以胃气 为主(《医镜》)。 近代·何廉臣:按桂枝汤本是风寒发汗之剂,不过较麻黄汤为缓和耳。方中加入杏仁一味,降肺气而治嗽,正合《内经》“风司于地 ,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辛,以辛平之”之旨。然必淅淅恶风,啬啬恶寒,汗自汗而脉浮缓,始为切合。即服药后须臾啜热稀粥以 助药力,与温覆一时许,令遍身漐漐微汗亦不可忽也。 近代·范文虎:桂枝汤最合实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妊娠用之,产后亦用之。太阳病初期,惟桂、麻二方为 主,桂枝汤可以无麻黄,麻黄汤不能无桂枝,因其能解肌和营卫也。是以可见桂枝之用,乃广于麻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近代验证】 例一 何拯华治风寒伤卫案(选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张悦来,男,24岁,业商,住张家葑。 原因:脱衣易服,骤感冷风。 症候: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两手微冷,鼻鸣干呕。 诊断:脉浮缓而弱。舌白滑。脉属阳,故阳浮者热自发;弱属阴,故阴弱者汗自出。其鼻鸣干呕者,卫气不和,肺气因之不宣也。 疗法:先发其汗,病自愈。初用桂枝汤护营泄卫,加杏仁者,取其降气止呕也。继用《肘后》葱豉汤加蔻仁,通鼻窍以止其鸣,宣肺 气以平其呕。 处方:川桂枝2.4克 光杏仁9克 清炙草1.5克 鲜生姜3克 生白芍2.1克 大红枣2枚 服后,呷热稀粥一杯。 接方:鲜葱白2枚 淡豆豉6克 鲜生姜1.5克 白寇末1.2克,冲 效果:进第一方后,周身漐漐微汗,诸症悉除,惟鼻鸣干呕如前。接服第二方,鼻气通而不鸣,干呕亦止。嘱其不必再服他药,但忌 腥发油腻等物自愈。 例二 张伯臾治胃心痛(慢性反复发作性胰腺炎)案(选自《张伯臾医案》)。 张某某,女,39岁。某院会诊。 一诊:1974年8月19日 胰腺炎得吐得泻后,腹痛减轻,寒热虽减而未净,仍有恶风畏寒,口不欲引,便软。苔薄白,脉小滑。寒湿内阻,气血凝滞则痛。拟 温通。 川桂枝4.5克 炒赤白芍各4.5克 生甘草3.0克 生山查12克 红藤15克 败酱草30克 柴胡4.5克 炒当归9克 炒茅术9克 川朴4.5 克 三剂 二诊:1974年8月22日 腹痛已止,背有隐痛,畏寒汗出,便软日一至二次,已能纳食。苔薄白,脉细。口干喜热饮,胰腺炎热症为多,唯此证属寒明显,仍 守前法出入。 桂枝4.5克 炒赤白芍各4.5克 生甘草3.0克 煨姜3.0克 红藤15克 败酱草30克 苏梗9克 制香附9克 炒当归9克 七剂 三诊:1974年8月29日 微寒微热汗出,右背部隐痛较前已减,纳增,惟大便艰秘。脉小滑,舌质红,苔薄。胰腺炎已有向愈之象,但正气不足,营卫不和。 再拟扶正调和营卫。 川桂枝3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孩儿参12克 红藤15克 败酱草30克 银柴胡9克 炒黄芩4.5克 当归12克 脾约麻仁丸9克( 吞) 四诊:1974年9月5日 低热退,畏寒罢,后背痛止而未发,大便较润。脉细,苔薄。虚热已平,胰腺炎愈后未发。再拟调和营卫,理气活血,佐以润肠已善 后。 川桂枝4.5克 炒赤白芍各4.5克 生甘草4.5克 当归12克 枳壳9克 红藤15克 败酱草30克 火麻仁12克,研 例三 夏仲芳治风邪伤卫案(选自松江卫生科编《现代医案选》)。 杨某某,女,成人。 风邪伤卫,汗漏不止,头额苦痛,目畏阳光,耳鸣心悸。脉略大,舌少华。拟和营卫泄风邪。 炙桂枝1.5克 生白芍6克 炒甘草1.2克 穞豆皮9克 白蒺藜9克 蔓荆子6克 淮小麦12克 枣仁9克 炒陈皮4.5克 荷叶边一圈 白茯苓12克 复诊:漏汗已止,头痛亦舒,食后消化不捷,寐不酣,胆怯心悸。脉细弦。再以宁神醒胃。 制半夏9克 炒陈皮4.5克 泡远志4.5克 茯神9克 炒枣仁9克 炒白芍6克 黑豆皮9克 白蒺藜9克 生香附6克 炒枳壳4.5克 佛 手4.5克 例四 丁学屏治心痹(风湿热)案(选自《临证札记》)。 张某某,男,21岁,知识青年。 1975年11月5日因发热、咳嗽、胸闷半月余入院,住院号8368 患者于半月前开始发热,多在午后,体温37.5-37.7℃。咳嗽,有少量粘痰。伴有胸闷,肩、膝关节痠痛,门诊心电图检查,提示轻 度心肌缺氧。 入院体检:血压110/70毫米汞柱,咽部稍充血。心尖搏动不明显,心浊音界未见扩大,心率72次/分,律齐,未闻杂音。肺(-)。肝 上界第5肋间,肋下1指,脾未触及。右肘关节滑车处有一皮下结节。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环形红斑。 血液检验:白细胞8100/立方毫米,嗜中性65%。红细胞沉降率1毫米/小时。喉拭培养(-)。诊断为风湿热,予中药治疗,十三剂后 ,症状改善,心电图正常出院。 初诊:11月6日 胸次失旷,心悸阵作。午后身有微热,两膝痠疼。舌嫩红,边有齿痕,苔中根白腻。脉形濡滑。风邪袭于肺卫,失于宣达,郁而化热 ,挟湿邪留连经隧,内舍血脉,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证属心痹。今拟清热宣痹,通阳疏络,复方图治。 香青蒿9克 淡子芩4.5克 粉丹皮6克 左秦艽9克 嫩桑枝30克 薤白头9克 石菖蒲3克 远志6克 忍冬藤12克 海桐皮12克 怀牛 膝12克 晚蚕砂(包)12克 三剂 复诊:11月8日 午后微热尚恋,胸次未舒。舌质红,苔白滑腻。邪热流连气分,风湿浸淫脉络,一时未易清彻。今宜原方制大其剂。 原方香青蒿改15克 淡子芩改9克 三剂 三诊:11月11日 身热未靖。自汗涔泄。两膝痠疼,时轻时剧,胸次未舒。舌质红,苔灰黄腻,脉尚濡滑。营卫不从,风湿留着,络道不和。今拟和谐营 卫,化湿和络之治。方从桂枝汤加味。 川桂枝6克 赤白芍各12克 左秦艽9克 香独活6克 忍冬藤12克 威灵仙6克 粉丹皮6克 苍白术各9克 五加皮9克 川萆薢12克 生苡仁15克 汉防己15克 三剂 四诊:11月15日 自汗得减,身热亦退。营卫已和,脉络渐次宣通。前方已效,续当追踪治之。 原方加海桐皮12克 四剂 药后诸证向安,心电各检查正常而出院。 例五 姜琦治腹痛、泻利案(选自《浙江中医临床经验选辑》—内儿专辑) 万某某,女,62岁。平素有腹痛,反复泻利,畏寒肢痠。近月之内,曾因高热,三次住院,在发热时,用多种抗菌素无效,有时历数 天可自行退热。顷诊:高热虽退,而见风则洒然畏寒,倏忽身热,腹痛大便不畅,间杂粘腻如痢状,但无明显后重里急。苔薄而干,口不 渴,微汗,肌肤不温,而小便觉热。略有气逆欲呕,前额疼痛。次中焦气虚,因虚留湿。气虚则卫外无权,风邪易感,匿于肌腠,并与里 湿相搏,妨碍营卫,影响升降,遂至表里不和,营卫失调。宜建中解肌,清上温下。方用: 桂枝9克 生姜9克 白芍30克 甘草3克 川连3克 炮姜3克 黄芩9克 槟榔9克 木香9克 吴萸2.4克 服5剂后,身热形寒等症已除,大便渐复正常,续予大建中汤十余帖。症状消失。 例六 夏仲芳治难产蒸乳,血虚发热案(选自松江卫生科编印《现代医案选》)。 苏某某,女,成人。难产五朝,汗出发热,腰背痠,精神倦。脉细数,舌无苔。当蒸乳之际,宜和营卫。 桂枝2.4 炒白芍6克 炒甘草0.9克 炒竹茹6克 茯苓2.4克 炒枣仁9克 桑寄生9克 浮小麦9克 佛手4.5克 益母草9克 二诊:难产伤血,血虚发热,热势轻微,晨退晚起,汗出颧红。脉濡细,舌如常。食尚可。亦调谐营卫。 炙桂枝1.8克 生首乌12克 浮小麦12克 炒白芍6克 左牡蛎18克 糯稻根12克 穞豆衣9克 炒甘草0.9克 竹叶9克 红枣5枚 三诊:产后月余,漏红时断时续,足跟痛。脉濡,色晄。八脉下虚,治宜填补。 大熟地18克 白归身4.5克 春砂人1.5克 生黄芪9克 菟丝子9克 炒白芍4.5克 杜仲9克 甘杞子6克 血余炭3克 例七 留章杰治痹症案(选自《新中医》1977年第2期) 庄某某,男,75岁,会计。1975年9月10日初诊:左前臂痠痛,时有痠紧感。舌质淡,边有齿痕。系因高龄气血两虚所致。按《临证指 南》肩臂背痛附徐评云:“痛走于肩背,此着痹之类……”用桂枝汤加黄芪9克 防风9克 当归9克 三剂 二诊:9月22日 症稍轻,苔微黄。用四物汤加黄芪0克 防风9克 桂枝9克 四剂 三诊:10月8日 拘紧减轻,前方再进5剂。 四诊;10月23日 拘紧大减,前方加木瓜。进四剂。 例八 顾伯华治瘾诊(荨麻疹)案(选自《外科经验集》)。 李某某,女,23岁。门诊号:74·5363 初诊:1974年1月3日。风诊块反复发作已3个多月,初因秋后淋雨后而发。以后每逢遇到冷风一吹,暴露部位即起风团,搔痒不堪,晚 上更甚。被暖方停。曾静脉注射西药无效。近来发现胃脘部也痛,大便偏稀。 检查:人体消瘦,面色晄白。全身遍发蚕豆、核桃大小水肿性斑块,色白,压之无血色,部分融合成手掌大一片,以手足、头面最多 。苔薄白,脉濡细。 实验室检查:轻度贫血。大便常规未发现肠寄生虫卵。 证属营血不足,卫分不固,腠理开疏,风寒之邪,侵袭肌肤,营卫不和所致。拟养阴血、调营卫、祛风寒之邪。 当归9克 鸡血藤15克 赤白芍各9克 小胡麻12克 川桂枝6克 生姜皮3克 炙甘草3克 白藓皮9克 红枣5枚 饴糖1匙冲服 二诊:1月10日 药后胃中舒服,发疹逐渐减少。唯大便仍溏薄。前方出入。 上方去当归、白藓皮;加党参12克、淮山药12克、焦白术9克。嘱保暖,不要接触冷水,避免冷风吹。 三诊:1月20日。风团已停发。再拟固表祛风巩固之。 玉屏风散9克(分吞) 乌梢蛇片,5片,日二次。 以后根治,没有再发。 【按语】 上海著名老中医张耀卿(1907~1973)谓:“桂枝汤为张仲景一百十三方之主方,有扶正达邪之功。方中桂枝、生姜辛通卫阳;芍药 、大枣和营敛阴,甘草调和阴阳。又桂枝、甘草辛甘扶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其归纳桂枝汤之功用如下: 1.调和营卫;2.解肌发汗;3.阳虚自汗;4.胃阳不足;5.奔豚气喘;6.少腹虚寒?痛;7.风湿痹证;8.虚喘;9.小儿慢脾风;10.滋阴 和阳;11.冻疮;12.外科阴证。可谓深得桂枝汤应用之要领。笔者尝以桂枝汤加当归、制川草乌治风寒湿痹;桂枝汤加青蒿、白薇治原因 不明之低热,辄能应手取效。 附方一 桂枝加桂汤 (谐和营卫,摄纳冲气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主治】治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方论选萃】 清·王旭高:桂枝汤乃太阳经药也,奔豚病,少阴肾邪上逆也。用太阳经药治少阴病者,水邪上逆,实由外寒召入,故仍从表治,惟 加桂二两,不专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达下,凡奔豚病,此方可加减用之(《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莫枚土:此即桂枝汤,而以加桂二两,另立一方于此,见经方分量之例之严,桂枝加芍药汤仿此。奔豚在肾,其道远,桂枝三两 不足以发之,故用五两,以示在表易发,在里难发之例(《经方例释》)。 附方二 桂枝加芍药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芍药六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主治】治太阳病下之后,因而腹满时痛者。 【方论选萃】 清·莫枚土:此桂枝汤原方倍芍药也,为治风寒腹痛之专方。痛而不实,其病在脉,故不用大黄;痛而不怠,其营不虚,故不用胶饴 (《经方例释》)。 清·王晋三:此亦桂枝汤之变,偏于营分,纯一不杂之方。续《伤寒论》痛烦、更烦、心悸而烦,皆用芍药止烦,不分赤白。孙尚、 许叔微亦云白芍、惟许宏《方议》《圣惠方》是赤芍。今里气不和,阴气欲亡,自当用白芍补营,佐以甘草,酸甘化阴止烦。改去姜、枣 ,恐生姜散表,大枣泄营,是用白芍无疑(《绛正园古方选注》)。 附方三 桂枝加大黄汤 (解表和里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芍药六两 大黄三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主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而大实痛者。 【方论选萃】 清·莫枚士:此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也。依例当云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大实腹痛较重,于痛故于加芍药外,复加大黄以泄实。或疑 为桂枝汤原方加大黄不倍芍药者,不知经方之妙用者也。不言加芍药者,犹茯苓四逆汤,从人参四逆汤来,不言加人参也(《经方例释》 )。 附方四 桂枝加葛根汤 (解表透邪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葛根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方论选萃】 清·莫枚士:成注:反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祛风,且麻黄主表实,后葛根汤证云: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味正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自汗出,恐不加麻黄,但加葛根也。成说甚善,《玉函 》亦无,今并从之。窃意《伤寒论》本无此方,何以明之?论文于此论上二条,下六条俱论桂枝汤主治,至六条以下,始论桂枝加减诸方 ,而此论反夹出诸桂枝汤条中间,古人必无此章法。考《玉函》录此论,原无加葛根三字,直作桂枝汤主之,则于论文上下诸桂枝汤条次 合。《千金翼》录此,亦无加葛根三字,更足以资证明。今《玉函》又云:论曰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此是林校语,是北宋时《伤寒论》本 已误矣。盖论本已衍之,后浅人检无其方,因取葛根汤妄当之,故药味与葛根汤并固,分两亦同。《玉函方》虽无麻黄以示别,终当是后 人因成说为之,非本有是方也(《经方例释》)。 清·王晋三:桂枝加葛根汤,治邪从太阳来,才及阳明,即于方中加葛根,先于其所往,以伐阳明之邪。因太阳未罢,故仍用桂枝汤 以截其后,但于桂枝芍药各减一两,既不使葛根留滞太阳,又可使桂枝、芍药并入阳明,以监其发汗太过。其宣阳益阴之功,可谓周到者 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附方五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谐和营卫、收敛固摄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 龙骨 牡蛎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主治】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 【方论选萃】 清·徐灵胎: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同病,非此不足以敛其浮越 也(《兰台轨范》)。 清·王旭高:此心肾不交,精伤气竭,神不敛藏之证。桂枝汤外感用之能祛邪和营卫,内伤用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收敛 其浮越之神,固摄其散亡之精(《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莫枚土:徐氏《轨范》云:经曰脉极虚芤迟,乃为虚寒之症,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汤。若嗽血而脉数者,乃阴虚之症,于此相反, 误用必毙。余谓:此方《外台》名龙骨汤,治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怠,阴处寒,目眶疼痛,发脱。然则脉浮动者亦宣之,不独虚 芤迟也。大法虚而有风者皆宜用,徐氏非也。深师名桂心汤,治同。《小品》亦名龙骨汤。曰: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枚,附子 三枚、炮,故曰二加龙骨汤(《经方例释》)。 【近代验证】 原因:产后血虚,误于前医不问病之虚实,邃以产后普通方芎归汤,加疏风发散药治而加剧。 症候:产经十句钟,孩提包衣方全下,恶露过于常胎,头晕呕吐,憎寒壮热,舌苔粗腻,面色秽垢,头不能举,汗出不止。医误投芎 归汤加发散一剂,未完,汗出如雨,大气欲脱,神识时愧。 诊断:六脉浮大鼓指,重按空而无力,确系阴血骤虚,内风暗动,孤阳上越之危候。 疗法:遵仲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增损。 处方:川桂枝一钱 杭白芍五钱 炙甘草钱半 左牡蛎五钱(生打) 龙骨三钱(生打) 西潞党钱半 黑附片六分 明天麻钱半 红枣肉六枚 生姜二片 二剂,汗收热除,第三天买药,遇其同性药店官,谓其生产未过三天,这医生方内都不用当归、川芎以去瘀血,诚属怪医。如果纯粹 服此补涩药,恐怕将来你妻要被这药补到瘀血,就要肚胀而死。遂于方内加当归、川芎各钱半。煎服一头煎,霎时间前症完全复作。夜半 又来特招,询问始知其故,噫,医药岂可儿戏乎。 二方:前方加酸枣仁三钱,日进两剂。 效果:半月后诸症悉除,进认血属补品二十天,躯干始完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