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方纲要》(各论--第六章)

 johnney908 2015-01-05
    第六章. 补益剂处方法



一、概说

补益剂就是在补法的指导下,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功能补益虚损,治疗虚证的一类方剂。因此,欲组织好补益剂,首先应对虚证、补法,以及补益药性能等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虚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说:“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说明虚乃气血阴阳亏损所致。所以《医学正传》云:“虚者,正气虚也”;《病机沙篆》云:“夫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不居集》云:“劳者,劳倦内伤,妄劳心力之谓也;虚者,精神不足,气血空虚之谓也”,并且认为外邪入侵,久留不去,渐耗气血,亦乃虚之根源。接着程松龄又根据临床经验,指出了虚证的辨证要点。例如说:“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减、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由此可见,虚证离不开五脏,而五脏之虚,又不外乎阴阳气血。究其成因,不外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两端:先天不足主要是父母体弱,母孕期失于调摄,胎儿营养不良,禀赋薄弱;后天失调其因有五,(1)出生后营养供给不足。(2)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外邪入侵,耗损气血。(3)七情内伤,五脏受损。(4)劳倦过度,房室不节。(5)病后、产后、调养不慎,精气难复。其临床表现不外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类。其中气虚、阳虚,都属阳气不足,临床表现亦相似,皆有面[白+光]、神疲、短气、自汗等;阴虚与血虚都属阴血不足,临床表现亦有相似之处,都有消瘦、眩晕、目花、心悸、失眠等。其区别之处是:阳虚多有寒象,气虚一般无寒象,阴虚多见热象,血虚多无热象。这是虚证的一般情况。
补法是通过补益方药,纠正虚弱状态,增强抗病能力,使脏腑虚损,阴阳气血不足的虚弱病证得以恢复的一种治法。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虚者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从原则上奠定了补法的基础。接着《难经·十四难》又提出了五脏分补法,及直接补法与间接补法,其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及“虚则补其母”,“泻南方,补北方”等,充实了补法的内容。后来,唐·王冰在阴阳学说指导下,提出了治元阳之虚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真阴之虚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理论,倡导按阴阳补法。明·王绮石又提出了“三本”,“二统”的理论,认为补虚应以“肺脾肾”三脏为本,以“脾肺”两脏为统,“阳虚之证统于脾,阴虚之证统于肺”,“阳虚主建中,阴虚主清金”。这些提法均对后世补法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于是后世将补法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按气血阴阳归类,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及气血双补五类;一是按脏腑归类,分为补心、补肝、补脾、补肺、补肾五类。不过五脏之虚离不开阴阳气血,故目前对补法的分类,多是在不脱离脏腑的基础上,按阴阳气血分类,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及气血双补五类。至于直接补、间接补、清补、温补、平补、峻补,则分属于气血阴阳补法之内。
至于补益药,根据《中药学》教材记载有五十多味,依其功效不同,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补血药有当归、熟地(黄)、阿胶、何首乌、枸杞子、(桂)元肉、白芍等9味;
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五味子、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大枣等12味;
补阴药有沙参、麦冬、天冬、百合、玉竹、石斛、女贞子、龟板、鳖甲等12味;
补阳药有鹿茸、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海狗肾、山萸肉、杜仲、(肉)苁蓉、锁阳、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等20味。
这些药物从药性来看温性最多,凉性次之。
温性药多分布于补气、补阳和部分补血药中,具有兴奋、强壮和鼓动作用,可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状态,适应于虚寒证;凉性药多分布于滋阴和少数补血药中,具有抗菌、消炎、镇静、抑制作用,可纠正机体热量过盛状态,适用于虚热证。
从药味来看,甘味最多,苦味辛味次之,酸味咸味最少。这与甘味药能补能守,能缓能和,能改善机体营养状态,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增强抗病力和免疫力有一定关系。
从归经来看,补气药多入脾肺经,主改善脾肺功能,使脾气健运,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肺气充沛,能主气,输精,宣发肃降。
补血药多归心肝经,主生精血,养心神,补肝血,柔肝体,使心能主神志,主血脉;肝能藏血,主筋,疏泄条达。
补阴药多入肝肾及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滋养肝肾,益精明目的功能,可使肺得清肃;胃得和降;肝能柔和条达;肾能藏精、主骨、生髓。
补阳药多归肾经,主温肾助阳,补命门相火,可使肾阳充足,能温煦机体,主生殖发育。这是补益药的一般情况,也是组成补益剂的药物学基础。



二、补益剂处方原则

补益剂以补益气血阴阳不足,改善机体虚弱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为主要作用,故其方剂的组成以阴阳气血不足的虚证为依据,以补益药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再根据各种虚证的不同情况,和阴阳气血之间、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考虑具体方药。假令气虚,则以(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之属为主,补益脾肺正气;如系血虚,则以(当)归(熟)地(黄)阿胶之属为主,补养心血肝血;若为阴虚,则以沙参、石斛、二冬、二地之属为主,滋养肺胃,或填补肝肾;证属阳虚,则以(肉)苁蓉、巴戟(天)、肉桂、附子之属为主,温补肾阳。若虚之重急,则以峻补之药为主,且可量大味少,取其力专效宏,峻补气血;虚之轻缓,则以平补药为主,且可量小味多,取其缓慢收功。此外,如虚之属寒,则以补益药配伍温里药,补而兼温;虚而属热,则以补益药配伍清热药,补而兼清。这是组成补益剂的大法。



(三)各类补益剂处方法


(一)补气剂处方法

补气剂是以甘温益气药为主组成,功能补益正气的一类方剂。适应于正气虚弱之证。
气虚主要指脾气虚与肺气虚。脾为后天之本,属土,位居中州,为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基地,其性喜温恶寒,喜升恶降,喜燥恶湿,虚则运化失常,气血来源告乏,甚至湿浊内生,清阳下陷,挟寒挟热,挟湿挟痰,挟气滞、食积;肺属金,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虚则肺气耗散,宣降失常,卫表不固,易感外邪。故组成补气剂在以补气药为主的同时,必须做好配伍。
从脾虚来讲:如脾虚生湿,佐以燥湿、利湿或化湿,如四君子汤之用茯苓,参苓白术散之用(薏)苡仁,七味白术散之用藿香。兼有湿痰,伍以燥湿化痰,如六君子汤之用半夏;兼气滞腹胀,辅以行气,如(五味)异功散之用陈皮,香砂六君子汤之用木香、砂仁;兼食积内停,佐以健胃助消化,如楂曲六君子汤之用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若性质属寒,佐以温里祛寒,如姜萸六君子汤之用干姜、吴(茱)萸;性质属热,佐以清热,如黄连六君子汤之用黄连;若兼血虚,辅以养血,如桂芍六君子汤之用当归、白芍;若气虚较甚,清阳下陷,佐以升阳举陷,如升陷汤、补中益气汤,以黄芪配升麻、柴胡;如恐补气药性味温燥,久用伤阴助火,可酌配清润之品以济之,如升陷汤之用知母。
从肺虚来讲:如兼喘咳,或肺病及肾,肺肾双虚,则辅以补肾纳气,止咳平喘,如人参蛤蚧散之用蛤蚧、杏仁、贝母;若兼阴亏气耗,佐以养阴敛肺,如参麦散以人参与麦冬、五味子相伍,补、清、敛三法兼施;若涉及卫表不固,自汗恶风,或易感外邪,则辅以固表和疏风,如玉屏风散以黄芪与白术、防风相伍,补、固、散三法兼施等。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一人劳役太过,脾胃两伤,荣卫循序失常,寒热似疟,已有数月。形瘦色萎、食减神疲、脉象虚迟、舌光有津,势将入于虚损一途。“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甘温能除大热,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炙黄芪、炒冬(白)术、清炙(甘)草、银(柴)胡、广陈皮、全当归、怀牛膝、西秦艽、大砂仁、焦谷芽、生姜、红枣。(《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秦伯未编纂,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55页)

例二:肺虚则咳嗽寒热,脾虚则纳少便溏,心虚则脉细神疲,肾虚则遗泄,肝虚则头眩。五虚并见,非易图功,惟以培土生金,益肾养肝,苟能泄泻止,谷食增,寒热除,咳嗽减,则虚者可治。方用炒潞党(参)、云茯苓、炒于(白)术、清炙(甘)草、陈皮、炒淮(山)药、炒川贝(母)、炒御米壳(罂粟壳)、煅牡蛎、花龙骨、炙远志、北秫米。(《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丁甘仁医案》,秦伯未编纂,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56页)

按:该两例皆属气虚之证,故处方皆以(党)参(白)术炙(甘)草为主。但由于例一系脾胃两伤,营卫失常,症兼寒热;例二虽五虚并见,而重点仍系脾肺气虚,以咳嗽寒热、纳少便溏为主。是以前者配黄芪与升(麻)柴(胡)当归等,补中益气,甘温除热;后者配山药茯苓陈皮(御)米壳等,培土生金,兼益肝肾。可见组成补气剂只有以脾肺气虚为依据,以补气药为基础,并根据脾肺气虚所能产生的不同见症去考虑配伍,方能切合病情。


(二)补血剂处方法

补血剂是以补血药为主组成,功能补养营血的一类方剂。适应于营血虚损之证。
血虚主要是指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盖心藏神,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故如心血不足则血脉不充,脉细无力,甚则心神失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如肝血不足,则肝失柔和,胁痛不舒,眼目失养、眼花干涩、视物昏蒙,疏泄失常、月经量少色淡,甚则血行艰涩,合并瘀血。再者,“气为血之帅”,脾为化生气血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权,反之则化源不足,血亦随虚。故组成补血剂在以补血药为主的同时,必须根据不同见症,做好配伍。
从心血虚来讲:如兼心神失养,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则佐以养心安神,如养血安神片之用(酸)枣仁、茯神,黑归脾汤之用(酸)枣仁、柏子仁;若兼心气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则辅以益气复脉,如炙甘草汤之用(熟)地黄、阿胶,配伍炙(甘)草、桂枝、党参、大枣等。
从肝血虚来讲:如兼血滞,或为改善血行,使补而不滞,则佐以活血,如四物汤之用川芎;若合并气虚,则根据“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之理,辅以益气,如当归补血汤之用黄芪、圣愈汤之用人参;如合并肝气不舒,胁痛腹疼,则佐以疏肝行气,如四乌汤之用香附、台乌(药);若兼风热目疾,则佐以疏风明目,如加减四物汤之用荆芥、防风。此外,如血虚有热,可辅以清热凉血,如芩连四物汤之用黄芩、黄连,地骨皮饮之用丹皮、地骨皮;若血虚有寒,则伍以温里祛寒,如桂附四物汤之用肉桂、附子,艾附暖宫丸之用肉桂、吴(茱)萸等。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心主血而藏神,脾统血而藏意,肝藏血而荣筋,思虑烦劳,心肝营血因亏,而气分亦弱。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夫营出中焦,卫出下焦,故肾为立命之本。劳则气坠于下,心神不安、四肢慵倦、形神消瘦、口渴便难,中虚营损显然。幸脉息尚和,眠食如常。拟养心脾,调中益气。方用当归、熟地(黄)、白芍、(桂)元肉、枸杞、柏子仁、(酸)枣仁、鹿茸、杜仲、益智仁、炙(黄)芪、人参、山药、茯苓、于(白)术、橘红、法(半)夏、炙(甘)草、红枣。(《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马培之医案》,秦伯未编纂,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11页)

例二:肝为藏血之经,脾为统血之脏,肝脾两伤,藏统失职,崩漏腰酸、带下、头眩心悸、入暮作烧、左胁肋气痛、脉弱细而弦,防有血脱之虑,拟养肝脾以固奇脉。方用当归、熟地(黄)、白芍、桂元(肉)、(酸)枣仁、党参、冬(白)术、杜仲、川(续)断、茯神、砂仁、香附、炙(甘)草、红枣。(《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马培之医案》,秦伯未编纂,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51页)

例三:张?,女,48岁,农民。1984年春病胞脸作痒、皮色红赤、头昏发热。诊之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欠力,唇爪无华。肝为厥阴风木之脏,主藏血、荣筋、开窍于目。肝血不足,无以养筋荣舌,则唇爪无华、舌质淡;血虚易于生风,则脉浮数欠力、胞脸作痒、头昏发热。显系血虚而又风热上行头目之证,遂本养肝血,疏风热法,仿《审视瑶函》加减四物汤。处以:当归10g、熟地(黄)10g、白芍10g、川芎6g、荆芥7g、薄荷7g、防风7g、连翘9g、牛(蒡)子9g、菊花6g、白蒺藜10g、蝉蜕6g,连服三剂,诸证痊愈。

按:上三例缘其皆俱血虚之证,故均以当归、熟地(黄)、白芍、(桂)元肉之类药物为主。但由于例一系心脾两伤,气血两虚,故配伍(人)参(黄)芪(茯)苓(白)术柏(子)仁(酸)枣仁等,共成养心脾,益中气之功;例二系肝脾两伤,血失统藏,故伍用(党)参(白)术香附川(续)断等,养肝脾以固奇脉;例三系肝血虚,又复风热上行头目,故佐以荆(芥)防(风)菊花(白)蒺藜等,养肝血,散风热。这就进而说明组成补血剂,必须抓住血虚和心肝脾这个主因和主脏,进而再结合其兼挟症的原因、症状和所涉及的部位,去选配适当药物,始能方证相符。


(三)补阴剂处方法

补阴剂是以补阴药为主组成,功能滋补阴津的一类方剂,适应于阴津虚损之证。
阴虚主要指肝肾阴虚与肺胃阴虚两个方面。肺胃阴虚主要是津液不足;肝肾阴虚主要指精血亏损。因此,临床见证亦两两相似。肺胃阴虚皆有口中燥渴、短气;肝肾阴虚皆有头晕、目眩、耳鸣。但也有不同之处。如肺阴虚多见干咳、咽喉干痛;胃阴虚多见口唾白沫、粘滞不快;肝阴虚多见胁肋不舒、烦躁易怒;肾阴虚多见腰膝酸软、齿牙不固、遗精、白浊。而补阴药虽皆可补阴,亦有善补肺胃之阴,和善补肝肾之阴的区别。因此,组成补阴剂当根据阴虚的具体情况灵活配伍。
一般来说,肺胃阴虚以善补肺胃之阴的药物,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百合之属为主要成分,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见症去进行配伍。
从肺阴虚来讲,如系阴虚有热,热伤肺络,咳痰带血,则伍以清肺、止咳、止血,如补肺阿胶汤之用阿胶与(马)兜铃、杏仁;若兼肾阴不足,干咳、潮热、或咳血,则辅以滋肾及止咳止血,如月华丸之用二地与百部、贝母、三七;若肺阴不足,复受疫毒感染,咽喉红肿疼痛,则佐以清热解毒,如养阴清肺汤以生地(黄)、玄参、麦冬,配薄荷、甘草、丹皮,甚至加黄芩、连翘等。
从胃阴虚来讲,如纯系胃阴不足,则直以滋养胃阴为主,如益胃汤之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冰糖为方,五汁饮用梨、藕、麦冬、荸荠、苇根五汁饮服;若兼气虚有热,则辅以益气清热,如王氏清暑益气汤之用西洋参、荷梗、知母;若兼胃气上逆,呕恶呃逆,则佐以和胃降逆,如加味麦门冬汤之用半夏、橘皮、竹茹;若兼有湿热,则佐以清热利湿,如甘露饮之用黄芩、茵陈等。
就肝肾阴虚来讲,其方剂的组成则以善补肝肾之阴的药物,如女贞子、龟板、鳖甲、生地(黄)、熟地(黄)等为主,然后再酌情佐以相应药物。
从肝阴虚来讲,由于“乙癸同源”,肝阴虚易见肝失柔和,肝阳上亢,或肾阴不足,故如兼肝气不舒,可佐以疏肝理气,如一贯煎之用川楝子;如兼肾阴不足,可辅以滋肾和疏肝,如滋水清肝饮既重用生地(黄),又配伍当归、白芍、柴胡、栀子;如阴虚而又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则滋阴与潜阳并用,如镇肝熄风汤既用玄参、龟板、天冬、白芍,又用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牡(蛎)等。
就肾阴虚来说,由于肾藏真阴,内寄相火,肾阴虚易见相火妄动,精关不固,或骨枯髓减,故其处方在以补肾阴药为主的同时,必须配伍相应药物以为协助。如肾阴虚相火旺,可直以滋肾阴药为方,纯甘壮水,滋阴配阳,如左归饮,左归丸;亦可佐以清泻,使补中有泻,滋阴泻火,如六味地黄丸之用丹皮、茯苓、泽泻;如相火旺盛,出现严重的耳鸣骨蒸,则更加泻火坚阴,如知柏地黄丸与大补阴丸之用知母、黄柏,必要时尚可少配肉桂,引火归源,导龙入海;又如肾阴大亏,骨枯髓减、筋骨痿软,则辅以强壮筋骨,如虎潜丸之用锁阳、牛膝、虎骨;如累及于肺,出现肺肾双虚,虚火刑金,咳嗽、骨蒸劳热,则滋肾、润肺、降火三法并施,如河车大造丸用生地(黄)、龟板配二冬、黄柏、牛膝及人参、紫河车等。此外,如兼肾不纳气,咳嗽气喘,则佐以补肾纳气,如都气丸之用五味子;若兼精血亏损,眼目失养,目涩不明,则佐以养肝明目,如杞菊地黄丸之用枸杞、菊花等。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之所以能安其处者,全在肾气充足,封藏不失其职。虚者反是,增出胫酸体倦、口苦耳鸣、便坚等证,亦势所必然。然左尺之脉浮而不静,固由肾气下虚,而关部独弦独大独数、舌苔黄燥,厥阴肝脏又有湿热助其相火,火动乎中,必摇其精,所谓肝主疏泄也。虚则补之,未始不美,而实则泻之,亦此证最要之义。方用天冬、生地(黄)、党参、黄柏、炙(甘)草、砂仁、(龙)胆草、山栀(子)、柴胡。(《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曹伯仁医案精华)

例二:肺主气而属金,肾属水而恶燥,金水交亏,木无所畏,反挟心火以上炎,以致咳逆失血、精神疲而不振、脉象弦细带数。仲圣有云:男之脉大为痨,极细亦为痨,其理然也。速当节劳静养为要。方用:北南沙参、麦冬、阿胶、川贝(母)、百合、(款)冬花、扁豆、冬瓜子、杏仁、薏苡米、桑叶、茯苓、梨皮、枇杷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秦伯未编纂,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4页)

例三:素质先天后天俱属不足,加以木火凌金,故咳逆频频。脾土不健,以致大便泄泻、咽痛音哑、脉息细数,已延一载有余,虚怯之势已露,姑拟培土生金法,以翼转重为轻耳。方用:百合、野黄芩、扁豆衣、山药、冬瓜子、川贝(母)、陈皮、桔梗、炙枇杷叶、糯稻根须、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赵海仙医案》,秦伯未编纂,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2页)

按:上述三例,总而言之皆属阴虚,分而言之则例一为肾阴虚,例二例三为肺阴虚。若再加分析,则例一为肾阴虚,封藏失职,挟肝经湿热资助相火,扰动精室,故主以天冬、生地(黄)、滋肾阴;辅以黄柏清相火;(龙)胆草、山栀(子)清肝经湿热。例二为肺肾双虚,金水交亏,挟心火灼肺,肺络受损,故主以沙参、麦冬、百合、阿胶滋补肺肾;佐以梨皮、(枇)杷叶、(款)冬花、贝母理肺止咳化痰。例三为肺脾双虚,土不生金,挟肝火上炎,故在用百合滋肺阴的同时,着重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培土生金;稍佐黄芩清泻肝火,这就说明,组成补阴剂除应辨清是肝肾阴虚,还是肺胃阴虚,尚应辨清其涉及脏腑与有无兼挟,以便决定该怎样去补,该主以何药、配伍何药,方能做到选药中肯,配伍咸宜。


(四)补阳剂处方法

补阳剂是以补阳药为主组成,功能温补肾阳的一类方剂,适应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证。
肾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主生殖发育。但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全赖肾中阳气来推动,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如肾阳不足,除可使机体失去温煦,腰酸腿软、形寒怯冷、阳痿早衰、小便清长,尚可见封藏失职,遗精遗尿;不能化气利水,小便不利或水肿。由于阴阳互根,“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组成补阳剂时常配伍滋补肾阴药,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并籍以制约阳药的温燥,如肾气丸、右归丸之用熟地(黄)。此外,若阳虚不能生水,水湿内停,病发水肿,则佐以利水渗湿,如济生肾气丸之用车前子、牛膝,真武汤之用茯苓;若肾虚不能约束小便,尿频遗尿,可辅以固肾缩尿,如菟丝子丸之用菟丝子、桑螵蛸、益智仁;若兼肾虚精滑,则佐以固肾涩精,如固精丸及其加减方之用龙骨、牡蛎、芡实、莲须、菟丝子、金樱子;若肾虚精亏,筋骨痿软、腰酸腿弱,则佐以强腰肾,壮筋骨,如青娥丸及加减方之用狗脊、仙茅、杜仲、续断;若系肾虚阳痿,精衰无子,则主以补肾兴阳起痿,如赞育丹之用(肉)苁蓉、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蛇床子等。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一妇,患痰热,治者多以寒凉,偶得小愈,三四年屡进屡退,于是元气消灼,庚子夏,遍身浮肿、手足麻冷、日夜咳嗽、烦躁引饮、小水不利、大肉尽去,势将危殆。薛诊脉洪大无伦,按之若无。此虚热无火,法当益火之源,以生脾土,与金匮肾气丸料服之,顿觉小水溃决如泉,俾日服前丸与大补汤而愈……。(《名医类案》卷五虚损门,明·江瓘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版,145页)

例二:罗工部,仲夏,腹恶寒而外恶热、鼻吸气而腹觉冷、体畏风而恶风寒、脉大而虚微,每次进热粥瓯许,必兼服生姜汤瓯余。若粥离火食之,腹内即冷。薛曰: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用八味丸,壮火之源以消阴翳。彼不信,乃服四物元参之类,而殁。(《名医类案·卷二命门火衰》,明·江瓘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版,62页)

例三:宋??,男,42岁,干部。病水肿两月、以颜面及下肢为甚,小便短少无力、色黄、但无尿疼尿急。经西安?医院尿检:蛋白++,颗粒管型少许,白细胞9800,红细胞++,断为肾炎。收容住院治疗月余,水肿消退,尿检亦趋正常。但出院不久又复水肿、尿少。诊之脉沉细、舌淡苔薄白、并有腰酸腿软、畏寒怯冷。肾主水,全赖阳气为之蒸化,今肾阳衰微,乏阳以化气利水,温煦机体,故水肿尿少而又腰酸怕冷。治宜温阳利水,用济生肾气丸加黄芪、猪苓、白术。连服六剂小便通利、水肿减轻、腰酸怕冷好转。后又守方继进十剂,恢复正常,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按:此三例皆属阳虚,但因治法方药有宜有不宜,转变截然不同。例一系屡用寒凉阳气受损之虚热无火证,用壮火之源以生脾土之法,以金匮肾气丸与服,方证相符,故尽剂而愈。例二证属阳虚无火,本当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却反用四物玄参寒凉滋腻之剂,更伤阳气,方与证违,因而致人于殁。例三水肿尿少,用西医治疗一度好转,而又旋即复肿,其o原因乃肾阳未能恢复,病根未能消除,故转用温阳利水法,济生肾气丸加黄芪、猪苓、白术,渐至痊愈。于此可见,组成补阳剂必须遵重客观病情,辨清阳虚(主要是肾阳虚)的证候机理,采用抓主证顾兼证,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办法去选方用药,切忌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四、组成补益剂应注意的事项


(一)辨清所虚为何,涉及何脏

虚证虽有缓急轻重,属寒属热,及真虚假虚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无一不与气血阴阳和脏腑相联系。诸如气虚重在脾肺;血虚重在心肝;阳虚重在脾肾;阴虚涉及肝肾肺胃等。因之治法方药亦随之不同,如气虚宜甘温益气,补脾益肺;血虚或直接补血,或益气生血,着重补心肝,益脾胃;阳虚可温补脾肾,益火之源;阴虚可甘寒壮水,或益胃润肺;至虚暴脱证,宜大补峻补,急救危脱;慢性虚弱证,宜平补缓补,缓慢收功等。何况“脏有阴阳,药有宜否……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彼此之间不可稍有疏忽。否则便是差之一毫,谬之千里。所以程国彭说:“补者,补其虚也……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阖、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于此可见,组成补益剂,必须先辨清所虚为何?涉及何脏?


(二)注意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

气血阴阳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四大要素,彼此之间互有联系,如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气旺血生,阳生阴长等。故发病之后往往互相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病证,如气虚血少,血脱气衰,阴虚阳亢,阳虚气弱等。从脏腑角度来讲亦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如肺虚及脾,土不生金;肾阳虚,脾气弱,火不暖土;肾阴亏,肝火旺,水不涵木等。这些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组成补益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对于阳虚者,补阳辅以补阴;对阴虚者,补阴少佐清利;对血虚气弱者,益气以生血;对肺虚脾弱者,培土生金;阳衰脾寒者,补火暖土;水亏木旺者,滋水涵木等等,正是基于此种原理而来,而且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所以组成补益剂应充分考虑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注意畅中健胃,有无余邪

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而补益药又易于壅滞脾胃,影响运化。若脾胃壅滞,运化受损,又不利于发挥补益作用。故补益当思畅中,“填补必先理气”。籍以增强脾胃吸收功能,使补而不滞,补更得力。此外尚应注意有无余邪,因为如正气伤而余邪不尽,当本“扶正不忘祛邪”之理,扶正祛邪。不能单纯扶正,忽略祛邪。因为单扶正则邪气不除,轻者湮缠病程,甚者还会闭门留寇,造成变端。


(四)勿拘泥于“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之说

虚证以脏腑论,固然脾肾两脏为主,但在进行补益时究竟应如何对待,认识不一。唐·孙思邈强调“补肾不如补脾”,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气充足,自能输精于肾。宋·许淑微又强调“补脾不如补肾”,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六腑之阴非此不能滋,肾气充足,脾土自可受荫。其实各有偏见。所以清·王旭高说:“久病虚羸,胸无痞满者,宜补肾;胸有痞满者,宜补脾”;程钟龄说:“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亟;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从而解决了不必要的争论。可见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五)熟悉补益药的性能和配伍用法

补益药是组成补益剂的药物基础,故欲组织好补益剂,对补益药的性能和配伍用法必须熟悉。
补益药品种较多,最常用者就有二三十味。性味功效亦不尽一致。就大的方面来讲,(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五味子,性偏甘温,主补脾肺之气;(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枸杞大枣,味厚滋腻,主补心肝之血;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及女贞子、龟板、鳖甲,性偏寒凉,主补肝肾及肺胃之阴;鹿茸、(肉)苁蓉、锁阳、巴戟(天)、仙茅、杜仲、淫羊藿、山(茱)萸肉、菟丝子、冬虫(夏)草,性属甘温,主补肾阳。这些不同的药物虽各有自身的特点,但往往因配伍不同功效各异,故对其配伍用法亦应重视。其中:
人参:配附子,益气回阳救脱;配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敛汗救脱;配熟地(黄)、天冬,补肺肾,养阴生津;配黄芪或白术,补脾肺之气;配石膏、知母,益气清热,生津止渴;配大黄或芒硝,攻补兼施,益气通便;配紫苏,益气解表;配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定喘;配(天)花粉、山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配(桂)元肉、(酸)枣仁,益心气,安心神;配干姜,温中益气。
黄芪:配党参,相辅相成,补气力强;配白术,益气固表;配当归,益气生血;配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配川芎、红花,益气活血;配麻黄根、煅牡蛎,固表止汗;配防风,益气疏风,固表解表;配当归、穿山甲,补益气血,托毒外出;配防己、白术,补气利水消肿;配山药、(天)花粉、麦冬,益气生津止渴。
五味子:配人参、麦冬,益气养阴,敛汗固脱;配人参、紫菀,补肺止咳;配山(茱)萸肉、熟地(黄),补肾纳气定喘;配干姜、细辛,温肺敛肺,化饮止咳;配(酸)枣仁、丹参,养心安神;配煅牡蛎,敛汗涩精;配桑螵蛸、益智仁,固肾缩尿;配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配麦冬、黄芪,益气生津。
白术:配党参,补脾肺之气;配干姜,温中补虚;配枳实,健脾消痞;配桂枝、茯苓,化气利水;配茯苓、猪苓,健脾利水;配黄芪、浮小麦,固表止汗;配黄芩,健脾清热安胎。
山药:配扁豆、茯苓,补脾祛湿止泻;配白术、芡实,健脾祛湿止带;配牛蒡子,补肺化痰,止嗽定喘;配(山茱)萸肉、五味子,补肺益肾,纳气定喘;配黄芪、(天)花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配熟地(黄),气阴双补,治口糜泻属气阴双虚者;配(山茱)萸肉、金樱子,补肾固精。
鹿茸:配人参,益气助阳;配枸杞、海狗肾,温肾壮阳起痿;配熟地(黄)、杜仲、五加皮,补肝肾,壮筋骨;配熟地(黄)、乌贼骨,固肾止崩;配黄芪、当归、肉桂,补阳气,益精血,托毒外出。
补骨脂:配胡桃仁、杜仲,补肾壮阳;配淫羊藿、菟丝子,兴阳起痿;配胡桃仁、沉香,补肾纳气;配吴(茱)萸或(罂)粟壳,温脾肾,止泄泻。
巴戟(天):配(肉)苁蓉、菟丝子,温肾壮阳起痿;配杜仲、续断,补肾强腰;配杜仲、牛膝或狗脊、淫羊藿,补肝肾,强筋骨。
淫羊藿:配仙茅、巴戟(天),补肾壮阳起痿;配威灵仙、独活,补肾祛风湿;配杜仲、寄生,祛风湿,健筋骨;配胡桃仁、五味子,补肾纳气定喘;配仙茅、知母、黄柏。调阴阳,降血压。
山(茱)萸肉:配补骨脂,温补肾阳;配鹿茸,壮阳起痿;配菟丝子、覆盆子,补肾涩精;配人参、附子,回阳益气救脱;配熟地(黄)、知母,滋阴敛汗;配白芍、阿胶,补益肝肾,养血止血。
杜仲:配巴戟(天),补肾强筋骨;配(山茱)萸肉、菟丝子,温肾缩尿;配(何)首乌、寄生、牛膝,补肾降血压;配续断或寄生,补肾安胎。
(肉)苁蓉:配菟丝子、枸杞,补肾阳,益精血;配菟丝子、金樱子,补肾涩精;配当归、火麻仁,润肠通便。
菟丝子:配枸杞、覆盆子,补肾益精;配杜仲、牛膝,补肾强腰;配熟地(黄)、车前子,或枸杞、菊花,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配山药、茯苓,补脾肾,止泄泻。
冬虫夏草:配巴戟(天)、(肉)苁蓉。补肾益精;配胡桃仁,肺肾双补,纳气定喘;配阿胶、麦冬、五味子,养阴补肺,止咳止血。
紫河车:配(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配黄芪、党参,补气血,治虚羸;配党参、五味子,补肺敛肺;配山药、砂仁,补脾气,助运化;配党参、山药、茯苓,补脾肾,治痨嗽;配龟板、(生)地黄、黄柏,补肝肾,益精血,除骨蒸。
当归:配熟地(黄),相辅相成,专主补血;配白芍,养血柔肝;配川芎,养血活血;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配没药、五灵脂,活血止痛;配生姜或干姜,养血温中散寒;配黄芪,益气生血;配葛根,养血解表;配香附,养血活血,调经止痛;配(肉)苁蓉、火麻仁,益精血,润肠燥,缓通大便。
熟地(黄):配当归、白芍,长于补血;配山药、(山茱)萸肉,补肾养阴;配龟板、知母、黄柏,滋阴降火;配枸杞、菊花,补肝肾,益精明目;配肉桂,滋阴温肾,引火归源;配砂仁或陈皮,补中有行,补而不腻。
白芍:配当归、熟地(黄)、川芎,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配当归,养血柔肝;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配柴胡、柔肝疏肝;配桂枝,透卫敛营,调和营卫;配龙骨、牡蛎、浮小麦,敛汗止汗;配枳实,理气血,止腹痛;配(代)赭石、牛膝,平肝潜阳;配石决明、钩藤、女贞子,养阴潜阳熄风。
阿胶:配黄芪,补气生血;配熟地(黄),养血滋阴;配(马)兜铃、杏仁,润肺止咳;配艾叶、炙甘草,养血止血;配蒲黄、生地(黄),育阴止血;配白芍、黄连,养阴清热;配鸡子黄、龟板,滋阴潜阳熄风。
枸杞:配(熟)地黄、天冬,补肝肾,益精血;配(何)首乌、菟丝子,补肝肾,乌须发;配熟地(黄)、菊花,补养肝肾,益精明目。
北沙参:配麦冬,养阴润肺;配石斛、玉竹,益胃生津;配贝母,润肺化痰。
麦冬:配沙参、玉竹,养阴生津;配玄参、生地(黄),滋阴增液;配半夏,养胃阴,降逆气;配人参、五味子,益气养阴,敛汗固脱;配竹叶,清心除烦;配柏子仁,清心安神。
玉竹:配沙参、麦冬,养肺阴,益胃阴;配白薇,薄荷,滋阴解表;配丹参、红花,强心活血。
石斛:配麦冬、(天)花粉,益胃生津止渴;配山药、麦芽,益胃阴,助消化;配白薇、知母,养阴清虚热。
龟板:配地黄、知母、黄柏,滋阴降火;配白芍、牡蛎,滋阴潜阳;配熟地(黄)、虎骨、锁阳,补肝肾,强筋骨;配地黄,黄柏,地榆,养阴清热止血。
女贞子:配旱莲草,或更加桑椹,益肝肾,补阴血;配白芍、珍珠母,滋阴平肝潜阳;配枸杞、菟丝子,补肝肾,益精明目。
鳖甲:配知母、地骨皮,养阴退蒸;配青蒿、生地(黄)、丹皮,养阴透邪,清虚热;配龟板、地黄、白芍,滋阴熄风;配莪术、?虫、瓦楞子,软坚散结;配丹参、郁金、生牡蛎,软缩肝脾。


(六)注意剂量与煎服法

补益药作用有的平和,有的较峻。前者如黄芪、山药、沙参、龟板、鳖甲等;后者如人参、鹿茸、海马、蛤蚧等。补力平和者,量小难以奏效;补力较峻者,量大又补之太过,甚至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鹿茸量大易于动火;(肉)苁蓉量大易致滑肠,故用量应严格掌握。补力平和者,量宜稍大,如黄芪、山药,成人一剂可用15~30g;补力较峻者,用量宜小,如鹿茸,成人每次0.5~1g即可,且宜研末吞服或如丸散剂。
此外,对煎服法亦不能忽视。因为用补益药务使药力尽出,方能充分发挥疗效,故一般皆宜文火久煎,空腹或饭前服。对于龟板、鳖甲等贝壳类药物,尚应先煎;个别贵重药品,如人参、鹿茸、海马、蛤蚧等,宜研末吞服,或入丸剂,或另炖服。这样既节省药材,又能保证疗效。



--第六章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