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美的与失控的群体

 onroad 2015-01-05




元旦之夜,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一些原本前往新年倒数的人,结果变成了他们的生命倒数。一张张现场照片,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仿佛在在提醒我们,凡是人多的地方,注定危机四伏,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症结真的在此吗?

  “群体”是不是万恶之源?同样的问题,在不同文化、历史、教育背景的学者看来,恐怕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其中,对“群体”抱持最怀疑、最批判态度的,应该是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他在著名的《乌合之众》中,把“群体”批得体无完肤,简直是“人群即恶”。

  勒庞认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所以,只要是有众人聚集的地方,就意味着盲目、盲动、盲从。假如这样看,似乎就找到了踩踏事件的完美解释。

  然而我们须知,勒庞是19世纪的法国人。后世的研究者也不无指出,勒庞的研究明显受到法国大革命等的影响,令他对“群体”存有偏见。所以,他的学说自问世以来,不断受到挑战。其中一个著名的挑战者,是《群体的智慧》的作者、《纽约客》杂志撰稿人詹姆斯·索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

  在《群体的智慧》中,索罗维基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统计学等许多方面解释了“群体”是如何在看似杂乱无章,而实际上却分工有致的状态下完成协作的。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1968年的打捞美国“天蝎号”潜艇事件。

  “天蝎号”在北大西洋失联,所有的专家都已经用尽浑身解数。最后,一名海军军官用了特别的方法找到了潜艇。简言之,就是他将关于潜艇的资料分发给各种专业背景的人,请他们来推算潜艇失联位置。汇集结果后,再取平均值。最终,真的在“群体”错综复杂的判断中,准确找到了潜艇。

  从索罗维基的视角出发,你不得不承认,会得出与勒庞完全不同的看待“群体”的结论。对“群体”的信任乃至放纵,似乎并不会令大局失控。

  在这方面走得更远的,是澳大利亚物理学教授兰·费雪(Len Fisher),他写的书名叫《完美的群体》。在他看来,有“群体”之处,就会自然形成诸如蚁群、蜂群那样的奇迹。每一个蚂蚁、蜜蜂都不具备个体智慧,但是它们聚在一起,就能制造巧夺天工的蚁巢、蜂巢,而且可以协作生产。

  无法用短文介绍这些书的全部内容,请详细阅读作者们的详尽分析。但我想强调,如果你相信“群体”是有智慧的,那么,这智慧一定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公民训练。成千上万人聚集,没有人能预料会发生什么,一旦发生恶性事件,不可能等警察前来营救,而要有相当的自治能力——如何退场、如何疏导、如何让救护车能够抵达人群深处……这不是求生技巧,而是真正的“群体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