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的爱情 原文: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我最最亲爱的二哥啊,别再翻我家的墙,别折断了我家的树木。我不是舍不得那几棵树啊,而是害怕父母兄长乃至邻人的闲言碎语啊。我当然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 少女时代第一次读到这首诗,就感觉到即将分手的戚戚然。即便那时候尚未出现后世那些严苛的礼教,即使是在讴歌野合曼妙的诗经时代,仍然有着无形的束缚。姑娘要求情人别再偷偷摸摸来她家,以免遭受父母兄弟及邻居的责骂。年青的她,已经懂得人言可畏的压力了。 墙,象征着礼教和世俗的威严,最著名的“墙诗”,应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吧;最令人反感的派别,也许该是“骑墙派”。呵呵,可见一座墙,墙外墙内却有着不同的景致,不同的规则。国人常喜欢以墙里墙外来叙述爱情。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通过一对男女在墙头和马上的偶尔相遇,到最后的悲欢离合,演绎出一场悲喜交加的《墙头马上》……张生与崔莺莺的多夜情,就是从“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个暗示开始,张生跳墙与崔莺莺欢好,到最后却说她是个美丽的祸水…… 千年后的我,依然担心千年前那个女子的命运。想来,那个翻墙而来的男人一定不太讨人欢喜的,所以,他只能屡次跳墙来与她相会。女郎明知道她在对抗着整个社会,却依然身不由己地爱着她不该爱的人。到最后,她的结局应该是遵从可畏的人言,与世人眼里门当户对的其他男子相伴终身。 亦舒常常喟叹着: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但是与之结婚生子的,往往又是另外一些人。数千年来,这就是永远无法挣脱的命运吧。 |
|
来自: 常识的求知 > 《青青子衿乱谈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