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禹州医药文化初探2

 钟家台 2015-01-05

河南省禹州医药文化初探2

4、民风民俗显透着医药文化的氛围。

1)古街道、古庙会传承药香。

以药成市,每年农历4208201120古庙会以药兴盛。形成山货、中药、切药、丸散四大市场遍布市区大街小巷。其中,西关街为山货行,经营山岗药材,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庙街、四角堂街、洪山庙街为中药行,经营各省道地药材,山林街、槐荫街为切药行,以饮片加工为主,八士坊街、黄家口、城隍庙街、旗毒庙街等为丸散业。

2)、行会制度形成信誉。

约定俗成买卖双方成交后给经纪人各打3%的佣金,每年农历4月、8月和11月的20日分别为上期药材买卖双方资金结算时间,药材价格随行就市,“早晚价格不同,目下一言为定”成为当时禹州买卖双方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3)民间文学随处可见。

民间传说广为流传。

①象神农氏从随州历山到禹州山区尝百草、孙思邈在禹州采药得道、以药王一针救两命、灵药救活唐公主、坐虎针龙的故事在当地可以说妇孺皆知。

②春节药行药铺贴上的药联,如

“聚蓄百药,平康兆民”,

“药圃无凡草,松窗有秘方”

“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为摘星子,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我是探花郎”

等等比比皆是。

③象采药歌更是在实践中创作的中药文化。如《阳春采药歌》中的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

茵陈采收宜细嫩,摘起幼苗梗去掉.....

蒲公英宜春季采,采时最好花刚开......

桑树根皮早春挖,趁鲜洗净泥和沙;

纵向皮部刀剖口,除去外皮扎成把.....

白头翁根宜春采,挖起根茎及时晒;

保留头部白茸毛,除去泥土须要卖。”

④药行掌柜为了让学徒记住药名,创作的巧嵌药名的散文和谜语。如:

“卷柏林里,常山脚下,表碟石畔,柴胡村庄。

满山红油菜象一个个红灯笼。

牡丹园中,白果树旁,何首乌(屋)里,窗糊防风,中堂悬挂水墨画乌梅,青木香几案,黄柏木方桌......

谜语中有

“牧童”(牵牛)、“空心树”(木通)、“军师难混”(苦参);

“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一枚獐脐四五斤”(沉香)等等。

⑤有的医药文学中还含有反外来侵略的积极意义。

如有一篇记忆中药名的散文这样写道:“外洋侵扰我邦荆芥(境界)......正使君子用武之地,请缨于四月十五半夏天,国老准奏后召开广芦荟(会),太阳起石(时)为(苇)先锋.....马前有军师徐长卿开道,鞍后有黑丑、白丑二副将保驾......猛士冲天雄风,何惧务竭化雨,直战到天南星落,老月石惊,天麻麻亮,立下十大功劳。当归日,跨海马,一条鞭,挂金灯,千里光,弃生地,返熟地,凯旋茴香(回乡)。军民同庆合欢,受将佩戴红花,荣封大将军,刻紫石英名永存。”

可见,医药文化已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4)择业就学因医药而兴。

“不为名相,当为名医”的古训引导不少学子考入医药院校,落榜青年则另谋出路,有很多人走进卫校和医药职业学校,利用禹州医药之乡的优势,掌握一技之长,进药行,学医生,以药兴业,以文化人,用自已学得的职业技能,反哺医药,服务社会。

三、禹州医药文化发展和弘扬的成因

1、丰富的医药资源是医药文化滋生的基因

据禹州药材资源普查,全市有药材品种1055种,其中根茎类233种,全草类282种,叶花类85种,果实种子类 137种,菌藻树脂类10种,动物类280种,人体类7种,矿物化石类21种。分布于西部山区143个村,北部山丘区88个村,中部和颍河平原388个村。据《钧州志》载,禹州地产道地药产45种,象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禹全虫、禹密二花享誉海内外。特别是禹州中药加工因药制宜,在“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面技艺独特,制作精良,药效卓著,历有“医不到禹州不妙,药不到禹州不香”之说。随着医药的发展,由此而生的医药文化得以繁衍鼎盛。

2、广泛的吸纳融合是医药文化创新的成因

禹州地处中原腹地,气候适宜,兼有交通之利。北方的马匹、骆驼可以长驱直入,南方的舟揖可以经淮河入颍河进入禹州。明初以来朝廷和地方官府的推力,使禹州成全国四大药市之一。因药而起的中外贸易加速了医药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医药文化。地域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的交流、融合、激浊扬清,使得禹州医药文化在创新中更具体先进性和传承力。象怀帮会馆大殿前次间上檐至今还存留的雕刻着金色卷发男女人头像和一些似为西洋建筑的风景画,足以见证中外医药文化的融汇和昌盛。

3、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医药文化弘扬的温床

禹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大禹治水有功受封禹州以来,曾有夏启、少康在此建都,春秋时为韩国故都,秦统一六国后为颍川郡治所,历代相沿均为通州大邑。禹州历史名人浩若繁星,象韩非、吕不韦、张良、晁错、郭嘉、褚遂良、吴道子、马文升等一大批显官志士、文人学者成为禹州传统文化繁衍的脊梁,明代一科点过八进士成为禹州诗书之乡的荣耀。禹州是河南省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千年来文化的传统感化力在与医药经济的有机融通下,使得医药文化生根、开花、结果,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弘扬、升华和繁荣。

4、发达的社会经济是医药文化得以昌盛的支撑

经济是基础,文化则是经济在社会上的集中表现。颍河河谷富庶的农业,禹西山区的矿产业,历代相沿享有盛誉的钧瓷业,以及炮制精良的制药业等产业活跃和壮大了一方经济。经济的繁荣支撑了文化的兴盛。就医药行业而言,规模的药材基地,林立的购销药行,连接中外的医药市场,为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使得医药文化贴近医药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吸纳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中传承和创新,以和谐的生产关系促进医药生产力的发展。医药文化所引发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又反作用于医药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促进,使得医药文化不仅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更使其充满着内在动力和生机。

四、建设先进医药文化的思路

文化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与内在的科学原理。 我认为要建设先进禹州医药文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人为本创新观念文化

必须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用活跃的思维、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把医药文化的内在科学原理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群体的行动和实践之中、扎根于大家所拥有的思想、价值观、信念乃至情感之中。

2.因地制宜创新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首创精神,鼓励和激励人通过创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让其以个人成就展现自己,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并在友好和谐的制度环境下互相信任、交流互动,真正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以药为媒创新物质文化

要以一年一度的药交会和常年经营贸易为中介,加强区域间和中外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要建立孙思邈医药文化博物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成就;要创建中医药文化研究机构,促进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拟建中医药文化园区,在积极引进中医药老字号的同时,要围绕中医药文化这一主题,向“多元化”扩散,中医药文化园区内可设立中医药论坛区、中医保健区、民俗健身区、中医药饮食区等,丰富园区文化内涵。要全方位、多层次、持续化地推进医药经济发展,以打造文化高品位的中国“药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