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

 萌梦楼 2015-01-06
    2008年我校推出了一校一品亮点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刚看到这个课题,说实话,我很担心,因为自己的经典文化素养不够,又如何担当起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重任呢?当我手中拿着《论语》这本书时,我又犯难了,这个孩子们会感兴趣吗?会不会太难了点,这堂课我该如何上呢,用什么方法才会让孩子们感到有趣而乐学呢?
   为此, 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加入经典诵读的行列。我捧着《论语》,先自己熟读,做到心中有数,继而上网查资料,虚心学习各地开展经典诵读课的经验;观看经典诵读录像课;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成了我的最爱,于丹、易中天那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买来于丹《论语》心得,细细品味《论语》的温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先行学习,我看到了学习经典的重大意义。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之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及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
   通过学习,我还了解到:读书贵在读经典,读经典贵在熟读。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读经典就是平素说的精读。精读就是选择最好的书来读,把它读熟,背出来,默写出来。一熟就把书本变成自己的东西,等于放在自家仓库里,在哪个柜子的哪一层,都知道。随用随取,不会搞错。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不晓得哪里来的新思路,新主意,新做法。
   通过教学,我确实感觉到圣贤经典是要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自己去领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让他们接触圣贤的原话,亲聆圣贤教诲,直截了当,不掺水,无盗版,不需要中间人传话,不轻信道听途说。我们教师应当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自己的力量。
   记得上第一堂课时,我的小黑板上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先让学生初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注意“曰”“说”“愠”的读音)然后我就教学生要读出韵味来,我示范后,学生再根据他们个人的理解,以及在电视里看的画面,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没想到的是,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致。一遍遍互相练着,读着,很快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就能背诵出来了。我适时地对他们大加赞赏,谁知他们更来劲了,背得更欢了,一堂课下来,连那些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也能背出来了。令我欣慰的是,有些悟性好的同学,在反复的诵读后,竟能说出一些他自己的感悟来。例:读书学习要时常去温习;当志同道合,谈得来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有些同学甚至还能举出一些学习和生活中他所遇到的相关的小故事来。当然,我也谈了一些我的看法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这样,学习氛围很轻松,很快乐,我也以学生的身份,又再一次和我的学生一起“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我自认为这第一堂课我成功了,因为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对这些经典很感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令人欢喜的是在和学生的聊天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经典句子脱口而出;学生习作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经典句子跃然纸上;学生相处时,在“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就化解了矛盾。
   是啊,和孩子们一起接受经典教育,一起诵读,一起领悟,一起探讨,共同成长。自己的经典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成效和收获常常出乎自己的预料。   
   今后,我们还应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与其对应实施多元评价。并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成绩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在诵读课中不断得到肯定。其次是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并进行评选。学校在每学年分别举办班级、年级、校级不同层次的诵读展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编排有关国学经典的文艺节目、布置国学文化环境氛围,进一步感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最后进行优秀节目评选,对学生激励肯定。再者是及时激励肯定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的点滴变化。如:生活智慧的展现运用、言行举止的逐渐规范、口语交际与作文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肯定,以激励他们坚持国学经典诵读。
   总之,“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