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经济生活》考点系统分析2

 许愿真 2015-01-06

       

          2013年《经济生活》考点系统分析2

 

考点  

分布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考点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含义: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地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分配。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它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注: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 。例: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  

非劳动收入: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例:利息、股票、投资获取剩余价值等。  

二分配原则  

【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1)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关系:①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效率——做蛋糕、公平——分蛋糕)。  

(3)如何处理二者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公平≠没有差距、平均主义)  

(2)为什么: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②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③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怎样做: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③保证两个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考点二  

国家  

收入的分配  

一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的构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构成:①税收收入(主要来源);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财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促进我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从财政收入来源和影响因素分析。)  

【财政支出】1.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  

保障支出、债务支出。2.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形: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二财政的作用  

【财政作用】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教育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能源、水利、通信等)③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  

【归纳提升】  

2.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和采用的方法手段分别是什么?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含义  

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使社会供需平衡  

通过调节货币量调控经济  

工具  

税收、国债、粮食收购价格等  

存贷款利息率、银行准备金率  

制定者  

财政部经全国人大或常委会通过  

中国人民银行  

联系  

都是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配合起作用  

  

考点三征税与纳税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税收种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1.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二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基本义务】  

原因:第一,从我国税收性质看,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第二,从税收与国家财政关系看,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第三,从权利与义务看,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第四,从税收的强制性看,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违法税法必须受到法律的追究。  

要求:个人要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国家要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法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加强税收宣传。  

【违法税法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  

考点  

分布

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资源配置的原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  

3.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传递供求信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危险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自发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年度现象,如造假、大量排污、盗版剽窃等)、盲目性(对生产某种商品以及生产数量“一窝蜂”)和滞后性(生产经营决策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后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市场秩序】  

①良好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第一,依赖市场规则(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第二,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第三,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维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原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③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计划;法律手段(立法和司法活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规定)。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考点二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表现】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提高。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不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内涵: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针: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自己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注意:第一、二转变适用于国家)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考点三经济全球化  

  

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1.含义: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载体:跨国公司  

3.影响:利: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扩大各国的贫富差距;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4.应对: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对外开放  

1.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妖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措施:①基本格局: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基本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作用;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③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归纳与提升  

国家主体主要经济行为: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和分配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2、加强宏观调控(手段、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就业(就业问题)、扩大内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稳定物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建立良好市场秩序、增加外汇储备;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三驾马车、三大产业)、5、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6、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7、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科学发展观内涵;5、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