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国博闪光事件”的一点补充。

 木立 2015-01-06

个人认为,闪光灯对于生物质的文物还是有伤害的。原因并非,什么那张微博图里的,红外紫外什么的,重点在于“氧化”二字。
下面摘抄一部分原理给大家看, 破坏原理问题。照在文物上的光,对文物有破坏作用,这种破在坏程度有轻有重它是由光所携带的能量决定的。这种破坏原理和过程如下:
光波具有的能量由其波动频率而定,通常以个别的光子(Photon)负载而行。据量子论,假设光波的波动频率为V,则这个光子的负载能量即为hv(h为普朗克常数)。当光线射达有机材料构成的物体时,其中的分子R就吸收了光线中个别光子负载的光能hv ,R随即被提升到较高阶能的R *:
R +hv →R *
这种高能阶的分子R*很不稳定,会形成亲和力很强的自由基(free radicai 以R表示),并立即与氧分子结合成氧化力很强的过氧化基ROO*:
R * + O2 → ROO

这种过氧化基足以破坏物质组成分子间的许多化学键,尤其是有机材料上的碳与碳之间的键(C—C),碳与氧之间的键(C—O),碳与氢之间的键(C—H)等等。这些将碳和氢、氧等元素结合起来的化学键,特别容易被光子造成的过氧化基所打断。有些物质的分子吸收了光子的辐射能以后,分子被活化而成激动状态。除了破坏化学键以外,还可能借其它方式将能量释放出来,例如产生化学反应,放射荧光,散发热量,产生分子碰撞等等。因此当光线射达这些材料时,光子可负载的能量实际上扮演了触媒的角色,使其衍生了一系列化学变化,破坏了材料的细胞组织,导致变色、变质或老化现象。
光子负载的能量hv和波动频率成正比,而光的波长和频率是成反比的。因此光波短的紫外线、X射线等的能量很高,破坏力很强。红外线的光波较长、能量较低,但它的热度很高,可蒸发有机材料的水分,甚至造成脱水现象,改变某些文物的外观和物理性质。由此可见,无论光波长短,它们的破坏力都十分可观,因此由有机材料构成的文物尽量避免无谓的光线照射。
摘自蜀图南:《保护文物,从点滴做起————答观众对展厅拍照禁止开闪光灯的疑问》
但是其实闪光灯是否有影响,看油画是否要戴口罩之类的乱七八糟问题要分清楚具体情况,我有充分理由相信丝织物是在氮气恒温展柜里的,卢浮宫都不乐意管你拍不拍油画,怎么拍,我平时洗玉器也就是就着热水马毛刷就摆弄开了。具体要看具体情况了。
你爱文物我知道,爱的时候讲科学是好的,但是要讲对,还有最烦那一群啥都拍拍拍的记者,用快闷声和闪关灯刷存在感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