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全面总结脉学的著作 ,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早期脉学的内容。尽管其论述的脉学还处在发展初期 ,尚未形成独立的脉学体系 ,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后世脉学的基石及理论源泉。 《内经》 中脉的种类繁多 ,所主病证亦多种多样 ,再加之兼脉的诸多变化 ,未免给人眼花缭乱之感。若从气血对脉影响的角度来研究脉的变化及主病 ,则简洁明了 ,纲举目张。 1 气、 血、 脉的生成 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的功能 ,在于有气血周流全身而发挥作用 ,气血之所以能够泉源不竭 ,在于有饮食水谷不断转化为精微物质的后盾支持。水谷是气血生成的基础 ,而上焦、 中焦是气血生成的场所。 $%-!*~~#~@% 《内经》 云: “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 充身、 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 ?? 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 经脉是人身体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身有着贯通营养的作用 ,是将营养物质输布于全身的通道。 “考求 《内经》,脉有一个十分清楚而且重要的含义是血脉 ,即血管。 ”《内经》 云: “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 ,脉为营 ,筋为刚 ,肉为墙 ,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 ”此言人刚生成时 ,脉是人体中起营养作用的一部分 ,倘若只从物质的角度理解经脉 ,则失之远矣 ! 经脉是营养全身的通道 ,其中有发挥功能的气与血 ,如果没有气的推动温养及血液的充注流溢 ,经脉只能是没有任何功用的简单物质而已。故 《内经》 云: “人之血气精神者 ,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 ,肥腠理 ,司开阖者也 ??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 ,营复阴阳 ,筋骨劲强 ,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 ,皮肤调柔 ,腠理致密矣。 ” 如此可知气、 血、脉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 2 气血定脉 2.1 气血调和 ,脉象平 人若气血调和 ,经脉通畅 ,则体态安泰 ,精神祥和 ,百病不起 ,是以人贵在气血调顺。《内经》 言: “血气者 ,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 ”气血为人身之根本 ,脉象是人体状态之反映 ,若人体气血调畅 ,则脉象亦为之平和。 正常健康的脉象 ,谓之有胃气。何为胃气 ?《内经》 中胃气有2种:一是指六腑之一胃的功能 ,因为胃为水谷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均源于胃的受纳腐熟 ,故胃有 “仓廪之官” 的称谓;二是指脉象得冲和流利之气 ,顺应四时 ,无太过不及 ,表现出软弱而滑的一种脉象。故 《内经》 云: “脉弱以滑 , 是有胃气。 ” 脉得胃气 ,基础在于气血的调和 ,故正常的四时脉必然是气血宁静而有胃气 ,出现微弦、 微钩、 微毛、 微石等得胃气之脉象。 气血不仅受胃的功能的影响 ,天气的寒温及月亮的周期亦能令气血发生变化 ,故 《内经》 云: “天温日明 ,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 ,故血易泻 ,气易行;天寒日阴 ,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 ,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 ,肌肉坚;月廓空 ,则肌肉减 ,经络虚 ,卫气去 ,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 医管家 当寒温及月周改变气血的时候 ,脉象自然亦随之变化。如果人体自身的正气充足 ,则外界的变化不足以致病。尽管气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脉象亦只是轻微变动而已 ,依旧是平脉。所以 ,诊脉者必须知道天地运行与四时更替的规律 ,明悉脉象正常波动的范围 ,如此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 2.2 气血逆乱 ,脉象病 气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 ,贵在充沛调顺 ,顺则能通行经脉 ,周流全身 ,濡养脏腑 ,灌溉百节 ,畅达四肢。经脉流利 ,则脉象安和 , 谓之有胃有神;反之 ,气血逆乱 ,经脉不通 ,则脉象不平 ,谓之少胃少神。故 《内经》 云: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 人体之血气 ,喜温而恶寒 ,寒则凝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脉为血之府 ,血液流行畅通则脉象流利 , 血流不畅则脉象凝涩。血在脉中流行 ,需要气的推动与温煦 ,若气出现太过或不及 ,在脉象中亦能得到诊察。如 《内经》 云: “厥气上逆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 ,则血凝泣 ,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 ,故中寒。 ” 人体正气不仅会受到外界天气寒温的影响 ,亦容易被七情所伤 ,血随气行 ,进而产生疾病。如 《内经》 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情志太过欢喜则气下 ,悲伤太过则气消 ,此二者亦能在脉象中得到反映 , “喜则气下 ,悲则气消 ,消则脉虚空” 。 3 脉映气血 理论上 ,由于气血决定脉象 ,故人体气血如何 ,在脉象中便会有所表现 ,而实践上医生诊病却是依照脉象的表现来得知气血盛衰。所以脉象就是一面镜子 , 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态。春季阳气初生 ,血气初长 ,而外界寒气尚未退尽 ,初长之气血与未退之寒气相交争 ,故脉来微弦;夏季阳气最盛 ,血气充足 ,故脉来微钩;秋季阴气始长 ,阳气开始潜藏 ,故脉来微浮; 冬季阴气最长 ,阳气内敛 ,故脉来微沉。因而 ,从四季的脉象更替可得知气血在人体中的变化起伏。当人体出现疾病的时候 ,从脉象的表现上便可得知气血的变化 ,如 《内经》 云: “诸过者切之 ,涩者阳气有余也 ,滑者阴气有余也。 ”此言若脉象出现凝滞不畅 ,如病蚕食叶的涩脉 ,则为阳气有余 ,阴血不足;若脉象出现流利展转 ,替替然如珠之应指的滑脉 ,则为阴血有余 ,阳气不足。在正常情况下 ,脉的形状应与人体气血的多少相吻合。 #@!! 综上所述 , 气血是生命赖以发挥功能的基础 ,经脉运载气血 , 是联络营养全身的通道 , 气血的变化在脉象上能得到充分的反映 , 故言: 气血是本 , 脉象是标; 气血是基础 , 脉象是反映; 气血决定脉象 , 脉象反映气血。医生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 , 能得知气血盛衰的情况 , 对临床诊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杨卫红 ,廖华君 ,杨亚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