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词鉴赏
刘禹锡(约772—约842),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目录 1.杨柳枝(炀帝行宫汴水滨)(扬子江头烟景迷) 2.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 3.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 4.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5.与歌者米嘉荣(唱得《凉州》意外声) 6.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 7.竹枝词(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 8.秋风引(何处秋风至) 9.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10.竹枝词九首(山桃红花满上头) 11.蜀先主庙(天下英雄气) 12.淮阴行五首(其四)(何物令侬羡) 13.踏歌词四首(其三)(新词宛转递相传) 14.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 刘禹锡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1.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5分) 2.历代评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5分)“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2分)“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阴蔽日的样子。(2分)“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1分) 2.(6分)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2分)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注】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后庭花》,即指《玉树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 1.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比。用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和跟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②情景交融。山川景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的变化,诗人看到的仍是:青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2.①吊古伤今之情。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②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告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③暗示当今唐朝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川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风声。眄:眄视。 1.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秋风的特点。(4分) 2.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对本诗第三联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富有情感;劲疾;激发人的豪情。(答出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免费搜题cooCo.net.cn% 意蕴: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比喻诗人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石头城①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②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③淮水:指秦淮河。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1.赏析诗中“在”“回”两字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本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在”说明山的状态,即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故国却已随历史雨打风吹去。②“回”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潮的状态,即潮水依旧拍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息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③诗人通过对物是人非的叙述、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2.本诗通篇写景,寓情于景,诗人以凄凉的基调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其它合理答案,请酌情给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 刘禹锡 唱得《凉州》②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注】①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②《凉州》是具有奇特之调的曲子。 1.概括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参考答案 1.米嘉荣是技艺高超出类拔萃却遭人冷落的老艺人形象。(2分)用《凉州》曲调的不同寻常,衬托米嘉荣高超技艺。“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更能获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3分) 2.表达诗人无限辛酸和愤世之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⑥,山形依旧枕寒流⑦。 今逢四海为家日⑧,故垒萧萧芦荻秋⑨。 【注】①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②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③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④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⑤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⑥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⑦枕寒流:一作“枕江流”。⑧今逢:一作“从今”。⑨“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3.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4.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5.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其九)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本诗写于诗人任夔州(四川境内)刺史期间。烧畲(shē):烧荒种田。 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后两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一幅巴东山区人们生活风俗画。满山的桃李花同时开放,山中袅袅炊烟升起处是山村人家,这里的男男女女正在进行春耕。(2分)表达了诗人欢欣愉悦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向往。(2分) 2.借代,“银钏金钗”代青年女子,“长刀短笠”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的形象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2分)对仗,既有上下句的对仗,又有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使得语言十分凝练,表现了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2分)(4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风引 刘禹锡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哪些特征?(2分) 2.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秋风刚至或萧索凄凉的特点。(学生用诗歌中的“萧萧”回答,也得分) 2.表现了孤客对物候变化的敏感,写出了孤客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心情。 3.同意。“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 参考译文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②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③浪淘:波浪淘洗。④簸:掀翻。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黄河?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澎湃特点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2.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九首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本诗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抒情之间主要是什么关系?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意象? 参考答案 1.托物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满”和“拍”可展开,这两句写景,景中也含又女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2.语言清新简洁,格调明朗自然,就像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1分),一个从时间上(1分),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1分),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2分)。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淮阴行五首(其四) 刘禹锡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古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本诗运用了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来表现诗中女主人的思想感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试结合三、四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同意。本诗用比兴托物抒怀的手法,诗人不说女主人想以身相随远行的丈夫,而说羡慕随船远行的燕子,婉转达意,以曲取胜,羡慕燕子,意在希望能像燕子那样天天见到自己丈夫的食宿情况,出语温柔体贴,细腻地表达了少妇对丈夫的深情厚爱)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踏歌词四首(其三) 刘禹锡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注】花钿:女性的一种首饰
1.这首诗第一句写(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歌舞场面的热烈的?(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第一句写(歌),第二句写(舞)。(2分) 2.首句正面写出新曲的悠扬宛转悦耳动听,以及歌声一递一句接连不歇。第二句用“振袖倾鬟”描写舞姿情态,活现出当时那些跳舞者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第三句“月落乌啼”写歌舞者狂欢至天明。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以奢华著称,就是今天的南京。 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2.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1.对比,台城今昔之对比。(明确手法1分)曾经“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一片繁荣景象,“事最奢”更是道出了其奢华无比;而今,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衰败不堪。形成了强烈而鲜明昔盛今衰之对比。(结合诗句分析2分)给人以无限的历史兴亡之感,发人深思。(效果1分)(4分)(答用典,给2分) 2.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亡身的历史悲剧,(分析诗句1分)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1分)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1分)(4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