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五)

 老榆树_yhgek 2014-07-25

5.(07江苏苏州联考)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

贾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的?有何艺术效果?

  (2)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两色来点染明媚春光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愁”“恨”。是通过埋怨、迁怒于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将深愁苦恨表达得更加深切。

    (2)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6.(07黄冈市高三2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何在?

(2)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古典诗词摹写梧桐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一句印证你的观点。

    答案  (1)写了明月、夜霜和梧桐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和夜霜是“梧桐”所处的艰难境遇,它的“不甘”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2)诗歌借几叶梧桐在寒风中抖动,铮铮有声,暗示诗人面对困难时刚强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3)古典诗词常借梧桐表达一种孤寂的愁绪,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0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秋季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  宿

杜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2)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答案  (1)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2)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8.(06宁夏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王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不少于40字)

    答案  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9.(06海南三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颔联中“摇”“滴”两字用得非常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精彩。城是不会摇的,但秋风吹动,水摇动了,影摇了,让人感觉水中的城池也摇荡起来了;露珠是不会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但作者独上高楼,开阔的江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整个天空显得极其明亮洁净,仿佛被露水洗过一样,这些露水又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一样。“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令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

10.(06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

    答案  (1)同意。“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2)第一问: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钓罢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真实生活”等角度回答。 

 

第三部分  创新预测题精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  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韩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注】①辛夷:一种香草。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

    答案  (1)诗的前两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色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第一句从景物的角度写,辛夷刚凋谢,桃花又接着开放了,写出了三月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第二句从节日的角度写,踏青的快乐还在心头,寒食节又来了,寒食节之后紧接着又是清明节,节日一个接一个。所以说一年四季最好的是三月。

    (2)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诗人将少年和美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2)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答案(1)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北方冬日傍晚黄云覆盖千里,风吹雁飞,大雪纷飞之景,既壮阔,又悲凉;这正是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准备。

    (2)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钱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注】  ①夏侯审:唐德宗建中元年中进士,曾任校书郎。②楚乡:指夏侯审的故乡安徽亳州谯县,该县旧属楚地,故称。

 (1)此诗首联与李白《独坐敬亭山》首联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前人评此诗时,认为颈联“最妙”。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运用比兴手法,营造出朋友离别的依恋氛围,为下文具体抒写惜别深情作铺垫。

     (2)同意。一是形式上,对仗精工奇巧。“诗”对“梦”,“成”对“尽”,“流水”对“落花”,“上”对“间”。二是内容上,转换自然贴切。此联由上文绘眼前景转至写手中诗,聚集“诗”与“梦”。如果说作者欲用此诗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相思之意,可算是一种自慰的话,那么,他与友人分手后只能相见于流水、落花之间的夜梦中,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长久痛苦。此联景情相生,象意互映,自然令人产生惜别的强烈共鸣。(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2)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耒阳溪夜行

戎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

(2)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

  (2)“系”“啼”二字。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还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指黄莺的鸣叫,又似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ǐ):花下垂的样子。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案  (1)“空”比“错”恰切。“错”字只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逃 

乐雷发

租帖名犹在,何人纳税钱?烧侵无主墓,地占没官田。

边国干戈满,蛮州瘴疠偏。不知携老稚,何处就丰年?

(1)诗歌的题目是“逃户”,但诗歌中没有出现一个“逃”字,题目与内容是否不相符?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诗歌中没有出现“逃”字,但又处处写“逃”。如诗歌前两句,交租的名册上还有“名”,但“纳税钱”的人却不知到了哪里,暗写“逃”;“何处就丰年”等也表现了“逃”。

  (2)诗人写了农户生活艰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苛政的愤激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中过虎牢

李 

  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广武山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

身经戎马心愈壮,天入风霜气更豪。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

    【注】  ①李汾:字长源,金太原平晋(今属山西)人,为元好问“平生三知己”之一。②虎牢:战国末期秦国建置,西汉时易名成皋关。③广武山:嵩山余脉。④谢诸曹:指晋谢安及其弟谢石、其侄谢玄。淝水之战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石监江北诸军事,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大败苻坚。

(1)联系全诗,结合注释,说说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元好问评此诗云:“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高处不减唐人。”请从这首诗艺术风格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此联紧承首联悲壮苍凉之感而来,写诗人空怀济世之志,终不为世所用的孤独寂寞之情。出句引一代名士阮籍为知音,同命相怜,写出了内心的失意悲凉;对句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再做渲染,奔涌的黄河驾驭着这座阻挡着敌兵而又承载着无奈的古老关城,令人生出无限悲壮。

    (2)这首诗以铺叙起笔,先勾勒出一幅壮丽而苍凉的雪中行军图,而后追思古人,抒发失意之慨,感情基调苍凉壮阔而又深沉。后两联则雄起陡转,气势恢弘,抒发了诗人崇高壮美的英雄气概,展示了诗人的昂扬斗志和铁骨豪情,其狂放之态有如李白,沉郁之风好似杜甫,可谓“高处不减唐人”。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多景楼

曾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注】  ①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云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

    (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却仍想振翅高飞,表达了作者年岁已老,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 

韩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  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之秋。

  (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

理解。

  (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离。作为亡民遗民的诗人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所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2)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明之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繁霜满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 

  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15.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淒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②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