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2.南乡子(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3.念奴娇(断虹霁雨,净秋空) 4.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万里黔中一漏天) 5.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 6.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7.秋思寄子由(黄落山川知晚秋) 8.题樊侯庙(门掩虚堂阴窈窈) 9.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 10.池口风雨留三日(孤城三日风吹雨) 11.次韵梨花(桃花人面各相红) 12.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 13.次元明韵寄子由(半世交亲随逝水) 14.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 15.题竹石牧牛(并引)(野次小峥嵘)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参考答案 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③。 【注】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③不解愁,就是不知愁,不知道何为愁之意。 1.本词一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1分),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1分)。(手法 1分。作用2分) 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 1.开头三句,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用语十分传神。请从“净”“染”中任选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 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3.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感。 “染”: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联想)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旧典翻新,想象奇特。(每点2分) 3.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各1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5分) 2.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上片首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天气和居住环境。(1分)“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颖地写出秋雨连绵不绝、人不堪其苦的情景,突出了黔州贬所环境之险恶。(2分)联系“万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国怀乡,身世浮沉的凄凉之情。(2分)这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的夸张说法来得蕴藉耐味。 2.词的首二句写出了贬谪之所环境的恶劣,生活的困苦,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后三句紧跟重阳佳节天气放晴,纵酒豪饮,有意外之喜与豪放之情,此为一扬;下片借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自己不服老的气概,这比前写纵饮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最后三句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4分,每点1分)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①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②。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③。 玉台④弄粉⑤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⑥。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⑦。 【注】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②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③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④“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⑤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⑥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⑦“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2.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象”“用典”“拟人”。) 参考译文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前人在评论这首此时认为,本词运用了“曲笔”,牵人情思,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因为曲笔,指的就是不拘泥于真实情况的写法。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曲笔,可谓是一波三折。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道春之去处,继而唤它回来同住,词人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眷恋,这可称为一折。无人能告知“春去处”,也就无法唤回,只好去问与春同来同行的黄鹂了,这可称为第二折。可黄鹂“百啭无人能解”,缺“因风飞过蔷薇”,这是第三折。诗人就是这样曲曲折折,层层深入地把自己对春之留恋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4分) 2.“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3.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4.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5.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6.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答“烘托”亦可) 2.为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它拖走,既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3.“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4.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 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苏辙)之意(1分)。(本小题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6.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本小题6分。修辞手法答出比喻即可得2分。其他经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樊侯庙① 黄庭坚 门掩虚堂阴窈窈,风摇枯竹冷萧萧。 丘虚余意谁相问,丰沛英魂我欲招。 野老无知惟卜岁,神巫何事苦吹箫。 人归里社黄云暮,只有哀蝉伴寂寥。 【注】樊侯,即樊哙,从刘邦起事,战功显赫,封舞阳侯。 1.请赏析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诗歌写樊侯庙,表达了哪些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诗歌以虚堂、冷风、枯竹、丘虚、黄云、哀蝉等意象,渲染了一种暗淡、冷寂、凄清的氛围,营造了一种感伤、凄凉的意境。 2.①对樊哙英雄业绩的赞美;②对英雄功业被遗忘的感叹;③对世事沧桑的无奈与感伤。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②痴儿:指作者自己。 ③朱弦:琴的代称。④佳人:知心朋友。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3.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4.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5.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3分)
6.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3分) 7.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本诗的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写到了“落木”、“江”这样相同的景物,但表达的意境却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异同。(4分) 8.这首诗的颈联两句都是用典的写法。“朱弦已为佳人绝”用了“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典故,请说出下半句“青眼聊因美酒横”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3分) 9.律诗的首尾讲究回护照应,试分析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是如何照应的。(3分) 参考答案: 1.(5分)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2分)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3分)(意合即可) 2.(6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4.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愿告别尔虞我诈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5.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任写3点记满分) 6.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7.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1分)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1分)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2分) 8.阮籍,(1分)善为青白眼。(1分)作者借此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的情怀。(1分) 9.“万里归船”既照应了登上快阁所见的澄江实景,又写出了作者心中对归隐而去的冀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的对人生忘机的超然和洒脱,又很好地诠释了“痴儿了却公家事”从烦琐的案牍中解脱出来的欢快之情。 参考译文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江西省太和县的快阁,在这雨后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无数秋山,所有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了,浩瀚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一道澄净如玉的赣江水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清朗澄澈。由于知心朋友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睛里才流露出喜悦的光辉,象阮籍那样与美酒做伴,聊以解忧了。什么时候才能坐在船上,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种心情,只能与江上的白鸥去倾诉呵!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①,身闲心苦一舂锄②。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③窗归子读残书。 【注】①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②舂锄:指白鹭。③莫:通“暮”。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3分) 。 2.反用典故或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诗人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结合本诗颈联或尾联赏析翻案法在诗中的妙处。(5分) 3.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描绘一座孤城在风雨中已经三日,市井之中的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水远”二句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俯仰”二句写出诗人心志: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寻找乐趣。 4.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翻案法”的。(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2.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遇而结网”的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这一结语不能不说是一种巧思。此联将平常的成语翻出新意、显示出诗人超出流俗的胸襟。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而黄庭坚却反其意用之: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处吧。(颈联或尾联只要答出一联且扣紧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3.C。 4.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这个成语本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反用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梨花 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笼月:被月光笼照。
1.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 2.诗的第一句是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作者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洁白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 2.崔护的诗,把“人面”放在前,是用桃花衬托姑娘的美丽。这里把“桃花”放在前面,是突出桃花的红艳。从而反衬出了梨花的雪白。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同“祈”,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1.本诗颔联被称为“奇语”,请从它使用的艺术手法中选择一种简要赏析。(5分)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3. 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 4. 请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主要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4分) 5.本诗的第二联最为后人所称道,试从表现手法上简要赏析。(4分) 6.诗歌最后两联从哪几个方面写黄几复的品德和才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7.第二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是怎样具体运用的?请简要分析。(4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①意象密集(意象并列)的手法,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1分)②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不用动词,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6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3分)③有限的字数构成了丰富的画面,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韵味。(1分) 或: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②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3分)③“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赞扬了黄几复的廉洁能干,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2分)②“持家四立壁”,作为一县之长,家中却徒立四堵墙壁,表现他清正廉洁。“不蕲三折肱”喻指他善“治国”。可惜这样一个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到白头的能干人却只能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听猿猴攀藤的哀鸣,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边远地区作一个小县令。(4分) 3.黄几复为官清廉、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却不得志、好学不倦。 4.运用对比(1分):上句追忆好友相聚之乐,“桃李”芳华、“春风”和暖,对酒畅饮;下句抒写别后的艰辛孤寂,朋友各自流转漂泊,“夜雨”之下、孤“灯”之旁,尽显凄凉(1分)。抒写了自己的寂寞凄凉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或:名词意象的组合、烘托等手法,能结合诗句分析亦可。) 5.①巧用六个名词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②寓情于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等平常之景寄寓作者的浓浓深情。③“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答出两点即可) 6.三个方面:为官清廉,富有政治才干,好学不倦。(2分)情感:赞扬了黄几复廉洁干练,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2分) 7.对比。十年前与十年后形成时间上的对比;桃李春风中与江湖雨夜中形成环境上的对比;相聚饮酒与孤坐灯下形成行为上的对比;相聚的快乐与离别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 8.与友人相距遥远,无法互通音信的伤感与无奈之情;与友人分别日久而产生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家境贫寒,但依然保持正直廉洁品格的赞美之情;对友人年老体衰、处于恶劣环境中的挂念与同情。 参考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元明韵寄子由① 黄庭坚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注】①元明:黄庭坚之兄黄大临的字。子由:苏轼之弟苏辙的字。②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③古代居官时,将印带佩在腰上(汉代规定县令是铜章墨绶);④石友:交谊坚贞如石的朋友,指子由。⑤脊令,水鸟名,首尾动摇相应。 1.本诗颔联二句对仗精工,寓情于景,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2.作者的情感高潮集中在尾联,结合全诗,说说你对尾联的理解并简要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此联中,春风春雨对江北江南,花对水,经眼对柏天,意思分明。(2分)②这两句写春景,具体描写花开,江涨之景,花开江涨,而怀远之情见于官外,因以寄托其离别相思之情。(2分) 2.①此句说,你我皆有兄弟之恩,欲归国不得,只得听任时光流逝,催生白发而已。(2分)②诗人意在表明,子由怀念苏轼,也如自己怀念元明,彼此都不能同家国时常相见恨晚,其“思归恨”之情深沉而炽烈。(2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后移戒州(令四川宜宾)安置,在蜀地流徒五年余。这首词做于戎州。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1.词中刻画的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3.试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形象和诗歌主题。 参考答案 1.这是一个狂放不羁,挑战世俗的谪人形象,也是那个时代不协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形象(2分)。他纵情饮酒,借酒消愁,在风雨中吹笛,醉酒后头簪花朵,反戴帽子,听歌观舞,满头白发却插满黄花,这些举动足见其狂放不羁和对世俗的傲视与挑战。(3分) 2.(1)抒发了作者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政治迫害的不满、调侃和抗争(2分);(2)运用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放浪不羁的形象,从而衬托内心的抑郁不平。如“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黄花白发相牵挽”(2分);(3)直抒胸臆,如“人生莫放酒杯干”“ 付与时人冷眼看”等(2分) 3.诗人是一个狂士形象。他在酒中寻乐、在雨中吹笛,酒醉簪花倒带帽,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3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 棰:鞭子;④觳觫:指牛。
1.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是黄庭坚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本诗为“戏咏”,作者是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然而全诗在构思上却很有曲致,蕴含深意,语言清新明丽。 2.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1.C(3分) 2.(5分)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分) 3.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4.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