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2.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4.喜迁莺(花不尽,柳无穷) 5.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6.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7.少年游(重阳过后,西风渐紧) 8.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9.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10.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1.阅读下面唐诗宋词,回答问题。 撼庭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1.词的首两句,即点出主题,主题是: 2.“心长焰短,向人垂泪”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心长”、“焰短”各有怎样的深意? 参考答案 1.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却无从寄去。 2.用了拟人(或移情)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作者四十八岁,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首先写花——芙蓉与菊花,点明时令特点;继而写树——树上的红叶,红叶中还夹杂着稀疏的黄叶,进一步渲染浓重的秋意。 2.面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途茫茫,难于把握,时光易逝的惆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高水阔知何处? 1.词的上片是怎样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离别之苦的?试做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词人矛盾复杂的心情的? 参考答案 1.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将“菊”、“兰”人格化,“愁烟”、“泣露”,是写“菊”与“兰”的心情,实际上是在表现词人的心情。“燕子双飞”,反衬处的人的孤独;“斜光到晓穿朱户”,表明的是词人彻夜未眠。词人埋怨“燕子双飞”、“明月无情”,是为了表达无法诉说的痛苦心情和无人可以倾诉的孤苦寂寞之感。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明词人非常怀念远行的“友人”,一腔愁绪,无法倾诉,“欲寄彩笺兼尺素”,可是,“山高水阔”,山重重,水迢迢,更何况又不知人在“何处”……词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将自己痛苦、无奈的矛盾复杂情感表达了出来。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喜迁莺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1. “花不尽”“柳无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 “何处不相逢”、“劝君看取利名场”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这两次劝慰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1分)用“花不尽”“柳无穷”形象表现出离别之情的“不尽”、“无穷”,(2分)折射出离别的悲苦之情。(1分) 2.“何处不相逢”,着眼于当前“离愁别绪”,以今后还可能重逢相安慰;(2分)“劝君看取利名场”,着眼于“人生历程”,用古今名利如梦成空的道理相劝戒。(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注】,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1.词的上阕情景交融,清新活泼,请简要赏析。(4分) 2.词的下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少女形象?(2分) 参考答案 1.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等众多秀美明丽的意象来写美丽的春色。(2分)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2分) 2.通过刻画人物的“笑”,描绘了一个美丽、清纯、活泼、浪漫的农家少女形象。(或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描绘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农家少女形象。)(2分)(特点、身份各1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词”的别称是什么(写出两个)?宋朝“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哪两位?(2分) 2.“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余、长短句;苏轼、辛弃疾 2.因时光流逝而惊梦寐2)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3)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4)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5)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6)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7)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每点一分,四点就可) 3.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2)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3)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 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1.上阙两幅什么画面?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分析。(4分) 2.此词歌咏木芙蓉,通过这个意象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重阳过后”三句为景语,写重阳过后自然景物的变化。西风凄紧,庭叶飘零,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氛。紧接“朱阑”三句,作者凄清的背景下,反出一艳笔:这秋日的清晨,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枝梢簇集一处,淡雅美丽。这里用对比、反衬手法,益见出清秋开放的芙蓉之可贵。 2.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象征着爱情的坚贞、高洁,因此词人要特地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词人要把这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花儿送给意中人,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赞赏。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1.“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4分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参考答案 1.“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抒发了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难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答“伤春女子的幽愁”得1分,其他不给分) 2.词的前五句写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燕过、花落、阑影入波的动感画面,衬托出庭院中帘外的清寂冷落;轻风拂动绿帘、疏雨飘洒绿荷的动态和细声,衬托出庭院中帘内空寂闲静的氛围。(2分)也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寥。(1分)(答“动静结合”且有分析给2分,答“以静衬动”或其他不给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 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词中“鸿雁在云鱼在水”一句隐含的两个典故是 2.对这首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从这首词的题材来看,是一首怀人思乡之作,表达了感情无法传递的苦闷惆怅。 B.起首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看似平淡,却包含无限深情。 C.这首词的结尾化用了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这首词抒情委婉细腻,用语雅致,表现了作者“闲雅而有情致”的艺术风格。 3.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雁足传书;鱼传尽素 2.A 3.这首词为怀人之作,抒写的是离愁别绪和深切的思念。“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4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