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江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泾 溪(唐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是指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这首诗富于哲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首诗用它那浅显的词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许多事故,甚至悲剧的发生往往不是在那最危险的地方而恰恰是在人们自认为安全因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答: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②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答: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 景色的格调是: 迷茫、黯淡,悲壮、辽阔。 ③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 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消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3.阅读王昌龄的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采莲曲二首(其二)(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4.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请欣赏首句中“笼”字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绘成了一幅“秦淮月色图”;为后文商女的出现制造了浓郁的氛围。 ②次句点明了: 答:时间:夜里;地点:秦淮酒家 。 使景物具有了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泊秦淮 。 ③如果首句是写景,那么三、四句是:触景生情。 请简要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商女是侍侯达官贵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都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决定的;所以诗人明写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真正要鞭挞的是那些“不知亡国恨”的达官贵人们。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①这首诗是典型是前两句: 写景。后两句:议论(或抒情)。 ②请说说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日暮黄昏,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寒雁瑟瑟地出没在寒云之上。辽阔、苍凉、渺茫。 ③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慰藉朋友的孤独情怀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信心与希望:走吧,朋友,走进大漠,即便是走到天涯海角,,凭着你高尚的人品与魅力无穷的人格力量,还是会有无尽的友人聚集到你的身边来的。 6.阅读杜甫的诗,完成后面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①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②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答:(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③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答: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行即兴(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①诗人春天经过宜阳,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怎样的情绪? 答:抒发的是“国破山河在”,“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花落鸟空啼”的愁苦情怀。 ②首句的“草萋萋”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大地荒芜,杂草丛生,萧条冷落,荒凉凄清的景象。 ③谈谈你对“花自落”、“鸟空啼”的理解: 答:花开,无人赏;花落,人不知;“花开花落两由之”,“鸟歌鸟语无人识”。春山路上,山花虽烂漫,鸟语也喧喧,但“花自落”,落得寂寞;但“鸟空啼”,啼得凄清。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更突出了山路之荒寂。 8.阅读张谓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梅(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①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作,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一个 早 (一个字)字。 ②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而独自开放的风姿。 ③次句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独特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 ④第四句回应了 首句,一个“不知”再加上一个“疑是”,写出了诗人远望寒梅 似雪非雪,洁白似雪的高洁脱俗的情态。 9.阅读李白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天门山(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首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即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怎样的联想: 答:天门山本为东西二山,诗人这样处理,就使读者不由得感到楚江奔涌的气势之大:那天门山就像是被楚江的怒涛冲成了东西二山一样。 ②次句写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泻千里的楚江水,奔腾流淌,流至此处,山太高,太险峻,太雄伟,那水一下子失了锐气,变得驯服;诗人借水之平静衬山之雄奇。 ③三、四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青山似有情,张开臂膀将客迎;远客自多情,乘舟御风破浪行。阳光洒在江面上,若融金,似铺银,驶入天门山,眼界顿开阔,心胸更壮阔!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①首句描绘的景象是: 答:深山野谷,云雾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在山溪之上的小桥,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恍若仙境一般。 ②第二句中的一个“问”字,妙处何在? 答:一个“问”字妙就妙在不仅将诗人的形象加入到了山水画面之中,而且将诗人探问桃源仙境的迫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第三、四句表达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深切地表达出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迫切心情,也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山中留客(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清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①谈谈你对首句的理解: 答:首句属于正面描写,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山,春天的万物,生机无限,惹人向往,引人入胜。 ②谈谈三四句诗人是怎样挽留客人的: 纵然是晴和天气,没有那“留客之雨”,但那山之深处“空翠湿人衣”的游赏之乐,那云之深处的赏玩之愉,又有谁割舍得了?又有谁能毅然离去?诗人就是用这样委婉这样深挚地情意挽留住想要离去的朋友的! 12.阅读下面高适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营州歌 唐 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注:厌,同“餍”。这里有饱经、习惯之意。 ① 试分析诗中的少年的形象:威武,剽悍,英勇,豪爽。 ②本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即兴抒情,率然成诗。 ③从诗中的“狐裘蒙茸”可见“营州少年”: 英姿飒爽,稚气可掬。 ④“千钟不醉”可见“营州少年”的: 豪饮过人。 ⑤“十岁骑马”可见“营州少年”的: 习武之早,自幼便受到牧猎骑射的熏陶。 13.阅读高适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①一、二句是 实 写,其描写的内容是: 边关塞上,雪已化净,正是牧马时节。傍晚时分,战士们牧马归来,月色空明,忽然间,从戍楼上,飘来悠悠羌笛声。 ②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 虚 景,仿佛 梅花被风吹来,一夜之间,关山处处梅花开遍。 ③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家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诗中也就含有了 思乡 之情;不过战士们的情绪却并不 消沉低落。 14.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①首句即成语“ 翻云覆雨 ”的出处,在这里的意思是 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而无常。 ②第三句用了一个典故,是讲 春秋 时期 管仲 和 鲍叔牙 的故事。 ③第三、四句用的是 对比 和 比喻 的修辞方法;吐露出来的是诗人 对今人的重利轻情的愤怒,以及古道热肠已不再的叹惋。 15.阅读下面司空曙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村即事(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①首句写渔人 渔人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任那渔船在水中飘荡。 ②次句承首句点明“钓罢归来”的 地点 、 时间 及渔人的行动 与心情。 ③“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 前后呼应,把诗意更推进一层: 纵然夜里起了风,没有系缆的小船,至多会被吹到长满芦苇的浅水边上,那有什么关系呢? ④全诗主要写钓者 悠闲的生活情趣 和“江村” 安定的生活乐趣。 16.阅读什么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过山农家(唐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①诗人按行走的顺序,依次摄取了 板桥人渡 、 日午鸡鸣 、 烟暗焙茶 、天晴晒谷四个镜头。 ②全诗表现了江南山乡 焙茶晒谷的劳动 场景,以及山农们 勤劳爽直 的性格和 淳朴 感情。 ③诗的格调 明快 ,节奏 轻快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兰溪棹歌(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全诗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 山水景色之美 和渔家的 欢快之情。 ②首句“凉月”既写出了 月色之皎洁 ,又点出了 新雨之后宜人心扉的凉爽。 ③“镜中看”启发读者去想象 那秀美的兰溪山色倒映在镜子一般的兰溪之中,摇曳而多姿,朦胧而飘渺,恍如仙境一般的美妙境界。 ④从诗的结构上看,前两句是 静 景,后两句是动 景。 18.阅读什么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从军北征(唐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①诗中的行军场景 壮阔 而又 悲凉 。 ②首句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点出了 地域 、 季节 、 气候,有力地烘托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③次句抒写征人 因笛声而触发思乡 之情。 ④最能烘托三、四句背景的是哪两个词? 碛里 、 月中 。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三日寻李九庄(唐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①首句点明了这次行程的出发地,其环境是: 答: 杨树林的东头,一个小小的渡口,一场新雨初停,天清气爽。 ②次句,当为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永和三日”,让人联想起: 答: 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会。 ③三、四句写此行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为: 答: 盛开的桃花,掩映着故人家的屋舍;门前,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着;诗人荡舟于其中的就是这条小溪。 实际上诗人在这里暗用着的就是 桃花源 的典故。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①首句点明山村的独特风味,显示出山村 幽静 的特点。 ②次句显示出山居之“深”,作者是如何体验山行的趣味的? 答:小雨之中,诗人沿着村间小路缓步而行,路旁茂林修竹,青葱可爱;一条小溪拦路,正愁无以为渡,猛抬头,“路转溪桥忽见”。 ③第三句转而写 村中蚕事。 ④田家少闲月,请赏析诗中一个“闲”字的妙处: 答: 闲着的是“庭中栀子花”,人呢?无一个闲,都忙着,忙得有声,忙得有劲,忙得生机盎然。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华子岗(唐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稀。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①诗人以“ 还家 ”为线索,把落日 、 松风 、 草露 、 云光 、翠山这些分散的景物有机地连缀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画面。 ②后两句写云光、翠山,用了两个字使句子活了,全诗也活了,云光山色都获得了生命,这两个字:侵和拂。 ③作者着重从听觉、视觉、触觉几方面摄取最能表现自己情趣的景物,表达了对华子岗的 喜爱与留恋 之情。 22.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完成后面题目。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诗人选取了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这两组景物是 红日西沉 、 新月初升 。 前两句诗人抓住江面呈现出的 两 种颜色,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诗人的 喜悦 之情。 ②谈谈你对后两句诗的欣赏: 答:“可怜”二字,透露出诗人无限喜悦之情,“初三夜”,正是上弦月,一个比喻“月如弓”,信手拈来一般,却是何等传神!大江之滨,草地之上,露水如凝,又是一个比喻“露似真珠”,寻常喻体,却也传达出无限生机,无限情意。 2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陇西行(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①请概括前两句诗的内容: 答: 战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但结果却是五千将士丧身“胡尘。 ②请赏析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答:“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诗人运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将“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现实和“闺中痴迷犹忆君”的梦境糅合在了一起,夺魂摄魄,惊天动地。 ③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将士们的哀悼及对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社 日(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棚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①首句“稻粱肥”是指: 答:田里的庄稼长得好,丰收在望。 ② 次句“豚棚鸡栖”是指: 六畜兴旺 。 ③前两句是表现了江南农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的景象。 ④诗中的“半掩扉”告诉了读者: 答:村民们都去参加春社活动去了。 ⑤“家家”句运用的是 夸张 的手法,说明了 大家都非常地尽兴,正因为兴高采烈才贪杯才醉倒的。 “醉人”这个细节可使人联想到他们的生活富足、安定与美满。 25.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 晴(唐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①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 花 字,以 雨前 和 雨后 情景相 对比(或映衬),表达了一种惜春 之情。 ②第三句明写蜜蜂、蝴蝶纷纷过墙去,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在怎样的心情? 答: 扫兴、失望、怅然若失的思想感情。 ③第四句是“神来之笔”,你如何理解?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答:疑春色在邻家,也十分在理,不然那蝴蝶怎会对自家毫无眷恋而“纷纷过墙去”呢?其实一墙之隔,那春色是不会如此“厚彼薄此”,偏偏钟爱邻家!诗人只不过是借此抒发欲留春色而不能的叹惋之情罢了。 2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买花(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本诗中的田舍翁“低头”、“长叹”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此诗的最后两句揭示了田舍翁“低头”、“常叹”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买深色花,那些达官贵人,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他们卖花的钱到底是从哪来的?说穿了就是像那位看花的田舍翁们,那些达官贵人的衣食住行,有哪一样不是来自从老百姓身上榨取的血汗。诗人借田舍翁“低头”与“长叹”反映出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尖锐的矛盾。 2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旅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是“引”与“衔”。“引”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写雁儿善解人意,很懂人心,将诗人的愁苦之心引开;一个“衔”字更是妙绝,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连绵的群山,环抱簇拥,如鸟儿一样,用嘴一衔就送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正是这一个“衔”字,使得静态的景物动态化,给诗歌增添无尽的情趣,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2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诗眼”各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清”与“异”分别是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清”字是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不但写出了清溪的清澈,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的心里感受,化无情之物为多情之人,使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心里感受融为一体。诗人用一个“异”字来状水色的奇异,写出这条清溪不仅清澈,而且在颜色上也有别于其他的水。 2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燕(张九龄)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的秋天。 古人写诗很注意诗歌形象的塑造。所谓诗歌形象,一般是指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归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诗中的归燕,其实就是诗人自身。他出身低微(微眇),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到朝廷做官,就像燕子春来秋去一样。自己在朝廷中为相日理万机,惨淡经营,无心与他人争权夺利(无心与物竞),所以“鹰隼莫相猜”,不要老是把矛头对准我!我早就有隐退之心。全诗句句在写燕子,其实无一句不是在写自己的心志。 3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经华阴(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zhì)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古人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于客观事物的撷取,后者则指诗人胸襟的外溢。本诗哪些描写是“眼前景”?哪些描写是“意中景”?找出“意中景”的诗句中的“诗眼”及其他精练的词句并加以赏析。 答:本诗的首联与颔联写的是“眼前景”,颈联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是眼前所无而意中所有的别一番景象,所以属于“意中景”。在颈联的上下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枕”、“连”;但“险”、“平”两个字锤炼得也相当精练。上句中的“枕”字将黄河和华山人格化了,大有一种“清高气自闲,偏枕秦关险”之气概。下句中的一个“连”字,表面上看,是说“驿路”的西边连接着的是“汉畤(zhì)”,其实已将诗中所写到的“武帝祠”和“仙人掌”也连接到了一起,真可谓“宫阙万间都化作了土”,于是在次基础上,和盘托出本诗的主旨: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3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归 雁(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古人写诗很注意诗歌形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诗中的归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答: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的归雁就是诗人自身,多年的宦海浮沉,郁结着太多的羁思乡愁,于是创造出一个竟然弃“水碧沙明两岸苔”风光明媚之地的“归雁”形象。湘江之滨风光旖旎,归雁为什么会舍得轻易回来呢?原来是因为听到了思念死于苍梧的舜的妻子湘灵鼓瑟的声音;那瑟声过于“清怨”,自然撩拨起诗人无限的思想之情。正如王粲在他的《登楼赋》中名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委婉曲折地表露了自己长期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3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求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古人写诗很讲究虚与实的结合。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的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所感……本诗在艺术上最大特点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是一首登临寄远,抒发诗人思念友人,并且关注民生的诗)本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是直接抒情,抒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但用的却的虚笔,写的是自己与友人曾经一起“攀林”而“踏阁”(即“登楼”),用“楚云”“沧海”分别借代友人和自己,意思是,如果现在我们一起登上这座我们曾经一切登上去过的楼台,心中的遗憾一定是不一样的,你在南方(楚云),而我却在北方(沧海),天各一方,离愁无限。三、四两句是写景写的是眼前景,用的当然是实笔。秋山之下,传来数家的砧杵之声,寒雨之中,看到的满郡荆榛;人烟稀少,农事荒废……诗人就是要将听到看到这一切寄给同样也有着忧国忧民之新的朋友,以抒发自己的满腹深沉的感慨。 3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这是一首酬和之诗。元和四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了《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白居易就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就是其中一首。 元稹在《望驿台》一诗中写道:“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一个“思”字就是本诗的诗眼,是全诗抒情的重心,全诗就是紧扣着这一个“思”字,层层深入含蓄地展开抒情的。“靖安宅里当窗柳”,的宅院就在长安的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自然就住在那里。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的: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思念家中那如花之人。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写得最妙,两个人预期的欢聚,随着春天归去也就落空了。“居人”应该指韦丛,“客”一定是元稹了。到底是谁思念谁?真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居人思客客思家”,两“思”字连用,将前三句诗都绾结在了一起。 3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诗的末句“两三星火是瓜州”在“星火”,有人建议换为《枫桥夜泊》中的“渔火”,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不好。因为“渔火”是景,看得分明;而“星火”是远景,看上去似无却有,只是星星点点,如何辨得清到底是“渔火”,还是“灯光”?也正因为如此,就更惹人联想,引人入胜。 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梁六自洞庭湖(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近岳阳)的送别之诗。 情与景的有机交融是古代诗歌创造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上首诗中的“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依依惜别之情,可诗人却并未直接抒发,而是将分别之情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巴陵一望洞庭秋”,诗人目送友人渐渐远去,不仅写出了友人宦游之处,一”秋”,可以说是一石三鸟:既是说离别之时正是秋天,又写出了和友人的离别之苦,更写出了自己被贬谪的身世之苦。第二句中“峰”字前冠一“孤”字,写的是“孤峰”,而心中之孤寂已寄蕴其中。尾句最好,“心随湖水共悠悠”,读上去似曾相似之感,细一想,竟然是对李白的“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的化用。可以说全诗无一“愁”字,无一“苦”字,可“苦就在那看似不相干的枝枝丫丫里”(朱自清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