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建宇全息数学教学实验报告

 学习快乐 2015-01-07
刘建宇全息数学改革阶段汇报

刘建宇 2012年12月13日

 

 

点亮心灯

——刘建宇“全息数学教学”新一轮实验实施一年的概况

执笔:徐铎厚

20126月中旬,30名来自刘建宇实验班级的学生,在不加班、不加点、无课外作业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学完初中三年全部数学课程,自愿参加初三升学数学考试,一人得了114分,其他29名同学,也都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消息传开,无不称奇。但在刘建宇看来,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刘建宇从1996年初入教职开始,就着手创建“全息数学教学”。十几年来,所教学生,学习一届比一届轻松,成绩一届比一届显著,表现一届比一届优秀。2011年接手的这个班级,是全年级26个平行班中随机选取的一个。从91日入学参加完一周军训后开始上课,到20126月中旬参加初三升学数学考试,实际学习时间不足常规意义上的一学年。能取得如此成绩,着实不易。虽然成绩不能代表这些学生的全部收获,但从某种方面证明了“全息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

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数学老师用一种神秘的力量,催促我们自主学习,我在这股力量的影响下,也不知哪儿来的劲儿。如此高涨的学习热情,从来就没有过。数学老师用一些神秘的方法,让大家学会了自主学习,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其他教师所做不到的。在如此先进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我一定要奋发图强,用我的成绩报答我的老师,成为老师的骄傲。”通过调查来看,全班55名学生,人人都主动学习数学,人人都觉得学数学有趣,人人都认为数学不难。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自信不断向其他学科延伸、迁移。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未来的人生都有了良好的期待。

专门来校调研刘建宇课堂教学的天津教科院陈雨亭博士,在听了刘建宇的讲解、观摩了他的课堂教学、组织了本校教师座谈会后,感慨地说:“刘建宇的做法独树一帜!课堂上就像有一根魔棒,指挥着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自信成长。这样的教学,必定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刘建宇认为,建构“全息数学教学”体系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样,就不能就教学而教学,就数学而数学。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站在社会发展对人的期待的角度,思考教学,思考教育,思考教师的应然作为。这就要求教师有“对教育的虔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生命的敬畏”。由此,教师眼中首先要有学生,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学生的终生幸福;其次才是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更好;再次,要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发展融为一体。基于这样的思考,新一轮实验有条不紊地扎实展开。

一、“全息数学教学”的实施前提

常言道:“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在刘建宇看来,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应该在人的心灵中播种爱心,播种善美,播种智慧,播种光明。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是幸福,是温暖,是向上的力量。

教育是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教育应该用文化的火种点亮心灵,点亮希望,点亮未来。

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慧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丽;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生活中永远有希望;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温暖,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教师要倾其所有,点亮学生心灯。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既是施教的前提,也是坚守的底线。多年来,他怀揣着对教育宗教般的情怀,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演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

二、“全息数学教学”的总体特色

总体说来,刘建宇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以文化人,因材施教,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螺旋上升

在获得学校首届创新奖的时候,学校为他撰写的颁奖词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痛定思痛,独创全息教学法;好中求快,一年结束三载课。过人的智慧,惊诧无数学子;无畏的勇气,缔造众多传奇。不加班,不加点,不布置作业,学生五体投地;激兴趣,强信心,形成良好习惯,创造骄人业绩。

高屋建瓴,统筹微著,用“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的十六字方针,分解三年教学任务,催生了“系统设计,简约处置,方法统领,纵横通达”的内容处置策略,产生了“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通透新旧,浑然天成”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整体感知,千帆竞渡,返璞归真,鸢飞鱼翔”学习局面,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大脑,“教育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初衷成为现实。可见,成为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不足为奇。

三、“全息数学教学”的具体特点

(一)精心创设班级文化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刘建宇在他的班级中,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并时时强调和维护这种文化,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他说:“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其本身就像一棵大树的成长,‘树枯先烂根,人变先变心’,所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要从根(心)开始,而不是从叶子(练习题)开始。而目前的众多教师,总是揪住叶子不放,看不见根要烂掉的危险,更不注重强基固本,为根深叶茂做扎实的基础工作。”

由此,他精心设计班级文化。在黑板的上方,写着:晨曦思为,夕阳问进。在教室四周墙壁上,分别写着:人生不能彩排,学习不能等待。努力学习是人品与道德的体现,是良知与责任的坚守。学习的成功从能坐住、能静心、能反思开始。懒和馋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要求。这些内容从思想、行为、能力、方法上对学生无不具有重要启示,无声胜有声。

在教学过程中,他还会随着学习内容,依据学生即时表现,选择恰当时机,穿插一些即兴语录:快乐不是一种性格,而是一种能力。三分教,七分学,学是为了更会学。学习任何一门课程,学会不是目的,而是在学会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其他知识的方法、手段和智慧。

当然,像歼—20、探月工程、东风—21D导弹、李娜、林书豪等等素材,都是即时教育的资源。

通过这些做法,学生逐渐感觉到,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不学习就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困难在哪里。我要学,我要学好,我能学好。由此,升腾无穷学习愿望。

(二)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对学科教学也是如此。为此,他总体规划了三年的学习任务,其特点就是“预习领先,框架推进,方法统领,思维为重。”让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时间里,不仅学数学,用数学,迅速抢占学习制高点,而且要让学生享受到感知数学、品位数学、欣赏数学的乐趣。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基本关系。在数学上,同样存在。但是,在他人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总是拘泥于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更不能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为此,他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的高度感受数学思想的价值,进而认识到部分与整体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上的归一性。在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见识求同存异,从方法上感知通法与特法的辩证关系。就像“数与式”的关系一样,从“数”的角度思考“式”,从“式”的角度思考“数”,就不难发现,“数”是“式”的反映,“式”是“数”的高度概括。虽然“数”与“式”是不同的,但它们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小学所学的有关“数”的运算法则就能“平移”到“式”的计算过程中,只不过要适应“式”的一些具体特点而已。

这样观点,不仅打通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天堑”,也使学生将来学习高中数学,乃至大学数学,有了 “通途”。当这样的观点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时候,实现学好一科向学好多科过渡,就不会有多大困难;当这种自觉成为一种习惯后,实现由兴趣向责任的迁移,就不会是一种奢望;当这种习惯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跨越时,更有可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的智慧就会化为智慧的人生。

其实,这也是全息的应有之意。

从全息的角度理解教学,教学内容的推进就不能以线性方式,而应考虑任一知识点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知识系统、方法系统、情感系统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知识学习、生活世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处置一个知识点,熟知一个全息元,理清内涵,拓展外延,关涉其种种相关。

(三)分类要求学习进程

因材施教,舒展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刘建宇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先天之赋和后天之养,但是,限于班级授课制的实际情况,很多课堂,都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进度,同样的要求,以致“千篇一律”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对象。其实,只有分类要求学生的学习进程,才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进程的把握,要让学生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达到不同目标,在“懂——会做——保证全对——形成技能——学会方法——明了思想——感悟学习之道”的道路上逐渐前行,可以有早晚,可以有快慢。这也是实现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比如,有一节课,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在预习、练习、听课、反思等学习环境中的困惑,A同学提出的是“分式通分”问题,B同学提出的是“位似图形的中心”问题,C同学提出的是“园中垂直于弦的直线”问题,D同学提出的是“二次函数草图的画法”,E同学提出的是“扇形面积与弧长”问题,等等。教师先让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作了回答,然后,又顺其自然,适当拓展,最后,将能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又从方法思路上进行了归一。这样,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在相互帮助中得到提高。

(四)坚持鼓励评价原则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适时适切的个性化化教育,就是得法之举。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评价,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一次,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求∠AOB的度数这一类问题,该如何思考。刘建宇当场表扬:这个同学问“这一类问题”如何求解问的好,说明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对在学校表现好的学生,还及时通过写贺信的形式,让学生带回家,向家长表示祝贺。如:“尊敬的家长,您的孩子赵××在班级里表现非常优秀,举止文雅,学习主动,是一个难得的好学生,特此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尊敬的家长:近期徐××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学习主动,特此向您表示祝贺。”

一位学生家长,感叹于孩子的变化,主动给刘建宇写信:“升入初中后,孩子每天回家都很开心地和我谈论同学交往的趣事,汇报学习的收获,很自豪地向我介绍他的老师们。对您的教学,他更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我也久闻您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高效,不为功利所动,不被世俗所染。我常常在想,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里,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里,还能有您这样真正搞教育的老师,难能可贵。知道孩子快乐而充实的生活,让我怎能不为这五十多个幸运的孩子高兴呢?”

面对站起来回答“不会”的学生,他也和颜悦色,“我相信你不会有下一次。每个同学都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同学们,而不希望尴尬的站在这里。”

一位听课的青年教师,感动于这样的处理方式,下课后迫不及待地告诉刘建宇:“您这种做法真是太绝了!”他说,“从这一个小小的片段当中,我感觉到教育智慧的魅力。当看到所有学生都举起手时,那个学生表情的那种羞涩,那种不好意思,仿佛透射出了绝没有下次的决心!使学生自己真正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所反思,有所感悟,这就是教育智慧的魅力,也是教育智慧的力量。”

(五)创建浓郁学习氛围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一时半载还不能彻底改变。课内满堂灌,课外练无边,总是被一些教师视为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苦不堪言,厌学情绪逐渐累积,甚至会走上先辍“学后辍学的“常态”。

但是,在刘建宇的教学中,这种现象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他说:“我在教学中坚持不布置课外作业,除学校安排的每学期的两次检测外也不搞‘堂堂清’、‘段段清’,更没有周考、月考这些法宝。我只是不停地鼓励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坚持独立思考,坚持感悟发现。”他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数学概念时,都能引发学生无穷的思考。

教学中,他联系实际、回归生活,多变的数字,抽象的符号,顿时有了鲜活的生命,成为学生走向知识的信使,引领学生奔向那奥妙无穷的未知世界。

(六)以方法统领教学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讲什么,关键在于怎么讲。课前的设计,不论容量大小,跨度多大,领域多宽,都要围绕“魂”和“根”来进行,都要围绕做好“魂寻根”这一根本展开,否则,只是罗列和堆砌知识,学生会掉入茫茫题海中难以自拔。

知识服从于方法。学习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而提高能力,丰富智慧。从这种想法出发,来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将“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观点落实到教学中。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喋喋不休的独角戏舞台,而是师生思维碰撞、互动交流的殿堂。如此,他特别重视让学生首先形成自己的见解,倡导学生提前预习,形成自己的认识,为在课堂上和教师激烈交锋奠定扎实基础,这也是开学伊始就需要借齐6本书的原因。

进入新的学年,刘建宇将按照三年规划,让学生在第一年“感知数学”的基础上,逐渐尝试到“品位数学、欣赏数学”的乐趣,形成个性化学习策略,解决数学乃至各科的学习问题,享受到学习的幸福。

“让学生上课时感觉不到上课,就是成功的课。”刘建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通过以文化人的魅力,通过整体设计的功夫,通过因材施教的熏染,让学生见著知微、见微知著、统筹微著、高屋建瓴。使他们能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学会一类问题的解决,能将他人的认识化为自己的收获,能使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同步,使智慧的丰盈与人格的完善一体,从而实现了学习效益最大化。这种哲学的思维、艺术的视角、个性化的处置,借用全息的观点,可以凝聚成一点——爱!只有师爱无边,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破茧成蝶,成就梦想,放飞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