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群里是非多 闹!爸妈老师和学生 烦!

 nizijun 2015-01-07

父母无心上班 老师压力山大 孩子左右为难

  上午10时,刘女士身穿制服坐在柜台点数着现钞,却一直心痒痒地想看看抽屉里的手机,因为“嘀嘀嘀”的微信提示声接连不断,肯定又是老师在“小二班”的群上发出了课间直播。

  近年,微信实用便捷,家长和老师纷纷建起了各种“群”,方便沟通。有些家长,和刘女士一样,沉迷其中,时时捧着微信刷屏,等候老师发来“直播”“通知”。有些家长却感觉厌恶,认为被“绑架”了。面对不断闪动、响起的微信信息提示,老师和孩子,都有各自的苦恼和厌烦。

  文/记者谭秋明

  家长和老师顶嘴被拉黑

  “再次提醒小志同学注意!我们早餐结束时间是8时20分,8时30分准时开始早课活动。小志不仅多次迟到,而且到园之后,又要求吃早餐。为了不饿着孩子,我们每次都破例让孩子吃了。但是,就为了小志一个人,我们已经不止三四次全班拖延早课活动20多分钟,有一次甚至是直接取消。”一天中午,越秀区某重点幼儿园小二班的家长群里,闪出了这一则来自班主任李老师的警告提醒。

  一时间,家长们纷纷回复,一则表示支持老师,再则声讨小志的家长。“老师辛苦了!我们一定遵守纪律。”

  “老师,班上的时钟,我们认真看过,走快了10分钟呢。上次,我们迟到也诚恳地道歉了。这一次,你这样批评有点批斗的意思哦!”过去许久,小志的妈妈梁女士,在群里发出这句话。很长时间,群里再没闪出一句话。但这个晚上,梁女士发现,几个孩子的家长将她“拉黑”了。

  “为了这件事,我专门去幼儿园向老师道歉。老师认为我在群里这样说话是不支持她工作。”梁女士称,这件事之后,她坚持只看不说,基本就是“潜水”了。

  1日400条短信错过关键通知

  最近,严先生夫妇感到尤其苦恼,两人轮流“蹲守”微信,竟然还是错过了孩子老师发来的“最重要通知”。前一天,由于学校要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个别班级要上公开课,老师将调课通知发在了微信群上,并要求家长收到后回复。微信发出之时,严先生因为工作原因没有看到,而这条重要通知很快被家长们关于班级运动会的设计班服和班标的大讨论淹没。闲下来,严先生掏出手机一看,400多条信息,“看不过来。”

  第二天,孩子小俊还未放学,严先生的太太罗女士先接到了老师的批评电话。“今天大调课,小俊没按要求带课本和资料。”被老师批评一番,罗女士感觉甚为不爽,原来,班上不止小俊,还有七八个孩子的家长都没有留意到调课通知。

  于是,有学生家长在群里吐槽:“闲话废话太多,不要淹没了重要信息。”

  各方观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幼儿园、小学阶段,微信家长群比较集中,一般以孩子所在的班级为基础组建,到了初中阶段,一个家长可能要“泡”好几个群,除了学校班级群,还有补习学校、特长班等各种家长群。而家长们普遍认为,待在班级群最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说多了怕老师不高兴。不说又怕被批评不关心孩子不支持学校。”老师们也面临着同样的焦虑,夹在当中的孩子们也觉得“被压得透不过气来!”

  老师累:下班也得回复家长

  “有了微信,多了一个沟通平台,刚开始,感觉与家长的互动多了,沟通更畅顺,慢慢问题就来了。”从教10多年的李老师说,在微信之前,一般通过飞信或者校讯通来与家长发送通知等,使用微信之后,建起班级群,班上一些较为活跃的家长会在群里探讨育儿经,“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在微信上商量是不错,但无形中,我们也多了负担,因为家长发起的话题,希望老师回应,我们不能不作声呀。”她说,也曾遇到家长讨论激烈,甚至与老师意见相左的情况,她会及时通过“私聊”去处理问题。渐渐发现,看班级群并回复占用了下班之后的不少时间。“我又回复最初状态,只在上面发通知之类,不参与讨论了。”

  李老师坦言:“有一种被微信所‘累’的感受。”有老师特别指出,班级建起家长微信群之后,孩子的依赖性更强了,“他们觉得,老师会跟爸妈说的,爸妈一定会提醒我的。”陈老师是荔湾区一所市一级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她发现,过去在班上通知孩子一件事,孩子们基本都能记住并做到,现在即使是既发出口头通知又在微信上提醒,还是有孩子做不到。

  家长忧:多说一句还是少说一句?

  “我最大的焦虑就是,在家长群里,该多说一句,还是少说一句。”梁女士的焦灼,在家长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她举例称,一次幼儿园要举行亲子春游活动,老师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设计一条有趣的线路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很多家长在群中表示支持,大谈设想。到落实的时候,却没有几个人站出来。老师只有逐个找热情发言的家长“私聊”再次发动。最终,梁女士请了两天假来配合幼儿园设计和开展这次亲子春游。

  “其实,现在哪个家长不心疼孩子,不愿配合老师呢?但是,群里叽叽喳喳的,大家观点不同,有时摸不清老师和其他家长的真实想法,还是少说两句好了。”陈先生常常要加班,虽然他在儿子的班级群里,但是很少发言,甚至想过干脆退群,因为信息太多,看着实在头晕。

  孩子烦:简直成了小夹心饼!

  “哼哼,我们简直成了小夹心饼了!”10岁的小贤说,一次,他和班上的同学在课余看漫画,讨论的时候飙了几句“不那么好听的话”,晚上就挨了爸妈的批评,“肯定是老师又在微信上‘告状’了。”

  “一件事,老师说,爸妈说,说来说去,好像我们都是弱智。”11岁的小馨,有个绰号叫做“小拖拉”,而且已经“远近闻名”,她认为:“肯定是聊微信聊出来的。老师投诉我拖拉,爸妈也反映我拖拉,所以全世界都认定我是拖拉鬼了。”

  和小贤、小馨感受不同的是上了初中之后的“大孩子”,“我们不管家长们聊什么了,我们聊我们自己的。”今年就要参加升中考的小婷潇洒地说,她发现,家长总在群里讨论怎样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最终是我们去考试,家长们这么讨论就得个热闹而已。”(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