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辞旧迎新免不了一些聚餐。中国的传统餐桌文化少不了酒,甚至可以说,酒桌浇筑了一个社交、节庆和礼仪的国度。酒逢知己千杯少,但小酌怡情,大酌伤身,怎么喝酒才不伤身?不妨尝试以下三部曲,学习千杯不醉小窍门。 酒前 维生素B+饮果醋 每到年关,猛酒当道,不管爱喝或者不爱喝酒,不少人都醉倒在这道酒浇筑的年关上。中医认为:酒可以温血通脉,祛风散寒,适合中风、关节炎、手脚麻木的人喝。风寒初起时少量喝酒,可以预防感冒。但是在现代营养学看来,以白酒为例,酒除了酒精含量较高,能够提供能量外,没有任何营养。少量饮酒可以降低血压,但度数高的酒却会让血压上升。而所有的酒精都是在胃中被吸收,酒的度数越高,对胃的刺激和损害就越大。 所以在喝酒之前,我们不妨耍耍小心机学习防醉小秘方。饮酒前,先提前服用维生素B,用以保护肝脏,在饭桌上则可以先吃一些淀粉的食物。根据研究,要减少酒精的吸收,水溶性的淀粉比脂肪来得有效。一杯苹果醋垫肚同样也可以使酒精在体内分解代谢速度加快,增加胃液分泌,扩张血管,利于血液循环,提高肝脏的代谢能力,促进酒精从体内迅速排出。 酒中 节奏宜慢不宜快 纵观古今,酒桌文化中对劝酒有巅峰造诣的恐怕非李白莫属,《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杯莫停”、“会须一饮三百杯”,将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杯莫停”这种方法虽然使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但饮酒节奏快更易伤身。 有调查显示,饮酒后五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如果饮酒太快,血液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醉酒状态也会很快出现。如果慢慢喝,就有充分的时间让身体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少,就没那么容易喝醉。 边吃边喝其实也是有效防止快速醉酒最不露痕迹的小心机,因为酒在消化器官中的吸收速度非常快,喝酒时的进食可以使酒在胃内停留时间变长,乙醇在体内吸收的时间也较长。酒精受胃酸干扰吸收变缓,千杯不醉往往就是这么练成的,不过为了身体健康,还是要量力而行。 酒后 蜂蜜果醋解酒 如果实在不胜酒力,我们也要记得怎样快速解酒,不失礼于人前,也让自己的身体迅速脱离头痛、反胃甚至发热等不适状态。 有数据表明,我们人体健康的肝脏每小时能氧化180ml酒精,如果酒精过量,肝脏就会处理困难,而不能完全氧化的酒精,就会在体内生成乙醛,从而引起头晕、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 酒后饮醋可促进乙醛快速氧化,实验证明醋与乙醇同时摄取,血液中乙醇的浓度明显偏低,所以,醋有解酒及减轻恶醉的功效。而好的苹果醋还能在胡吃海喝之后帮助肠胃消化和吸收,是酒后不错的选择。 其次,蜂蜜水、酸奶也都是饮酒一族的常用解酒利器。据称,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另外蜂蜜和牛奶一样还有催眠作用,能使人加速入睡,第二天起床后也不会有头痛欲裂之感。酸奶则是要在酒过量时,越早饮用越好,因为酸奶能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此外酸奶含钙量丰富对缓解酒后烦躁症状尤其有效。 ■小贴士 喝酒过量可按“解酒穴” 喝酒过量后,如果感到头痛、胃难受等不适,还可以试试穴位按摩的方法,区养生保健协会专家吴先生特别推荐以下几个穴位。 缓解头痛可以按压百会穴和天柱穴,百会穴位于头顶部,脑袋上左右耳连线的中间点就是百会穴,用拇指轻轻刺激即可。天柱穴则位于脑后颈椎两侧约两指宽的地方,是一个凹陷处,同样用拇指按揉即可。 缓解胃部不适可以按压内关、厉兑穴和期门穴。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上两指处,两筋之间,按压时有较强烈的酸麻感;厉兑穴位于第二脚趾根部,靠边缘中间两毫米处就是,同样用大拇指揉捏即可。期门穴位于乳头正下方与肋骨下相交处,可以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从下向上轻轻推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酒后疲乏,比较好的按摩穴位是足三里和三阴交穴。足三里在下肢外侧膝关节下方3寸,胫骨粗隆的前下方凹陷处;三阴交穴位于胫骨内侧缘,距内踝三指宽处就是三阴交穴。按压穴位应该注意力度,以感到稍麻即可。 中国药材市场微信公众号:zgycsc-com,欢迎大家添加关注,参与互动交流,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