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薪3000与月薪30000的文案区别》热文反思:真的存在月薪三万的文案么?

 IT茶座 2015-01-08

==================================


为什么你成不了月薪三万的文案?

文/@秋叶


编者按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篇文章《月薪3000与月薪30000的文案区别!》,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但是大部分人看了,除了受了一下启发,估计还是没有任何收获,为什么这样讲,请你看完本文,就会收获更多。

补充两个花边

第一个花边:这篇文章最早的标题是《李叫兽:7页PPT教你秒懂互联网文案》,是一个叫李靖的人写的,他的微信公众号是“李叫兽公开课”。里面的文章标题大都是这种出位风格,但是这篇文章在他的微信发布后,并没有带来多少关注,只有1万多阅读量,然后被很多网站和微信号转载,当然照旧去掉原作者,注明来自网络,换了这个《月薪3000与月薪30000的文案区别!》标题后,开始爆转。


这篇文章提出写好文案的七点:

1、分解产品属性

2、指出利益,从对方出发

3、定位到使用场景

4、找到正确的竞争对手

5、视觉感

6、附着力——建立联系

7、提供“导火索”


按这七点,他原来的标题在从对方出发找利益,定位使用场景和附着力这一点上不如改后的标题,因为找工作是大部分人的潜在需求,而看懂互联网文案是一个大部分人不感兴趣的细分领域。


所以韩寒的金句可以改成“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然写不出一个好标题”,这种标题党技术非常重要,但练起来也不容易。


第二个花边:万能的大熊写了一篇文章,说《真的存在月薪三万的文案么?》,他的观点我也同意。


写文案只是一次整合传播项目中的一个环节,单个环节的提升也提高整个营销传播的效果,但指望写一篇好文案就能拯救你的产品或者公司,那是做梦。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这文案差吗?全世界都知道了,但是最后还是得降价。


为什么前面我说大部分依然从好文章里学不到好技巧呢?


答案很简单。

第一、没有马上学以致用,有一款软件叫阅后即焚,大部分人其实阅读模式就是这样的——看过就忘。


不是要动手,而是要趁着有新鲜感马上动手,这样转化为自己内力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第二、新鲜劲过去了,没有做批判性思考。这篇文章很有道理,是真道理,还是假道理?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你得仔细联系现实想想,这样你才能学到本质的东西。

案例分析:分解产品属性

互联网初创公司无不把产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属性。小米先是给我们普及了CPU、GPU等,到了小米4,竟然开始给我们普及材料学知识—“小米4,奥体304不锈钢,8次CNC冲压成型”。

就连跟雷军取经的凡客陈年也不甘示弱,在衬衫的发布会上普及化学知识—如何让衬衫不皱,在纤维素大分子间增加横向共价交联。

(没错,下面不是化学老师的PPT,而是陈年产品发布会的PPT)

为什么互联网文案需要分解产品属性?

因为这有助于它们弥补和大品牌的劣势。

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有两种模式—低认知模式(不花什么精力去思考)和高认知模式(花费很多精力去了解和思考)。


大部分时候,消费者处于“低认知模式”,他们懒得详细了解并比较产品,更多的是简单地通过与产品本身无关的外部因素来判断—“这个大品牌,不会坑我,就买这个!”“这个德国产的,质量肯定比国产好,就买这个!”


在这种情况下,小品牌是打不过大品牌的,因为消费者直接通过“品牌”来推测产品质量,而不是详细比较产品本身。


怎么办呢?


应该把消费者变到“高认知模式”,让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比较产品本身,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品牌和产地来判断。


而“分解产品属性”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消费者由一个“模糊的大概印象”到“精确地了解”。


所以雷布斯在2011年产品发布会上,就开始巧妙地用这关键一张图来分解产品属性:


这就是为什么大品牌的广告往往强调一个整体的印象(“再一次,改变一切”“极致设计”等),而小品牌往往会详细地分解产品属性,让消费者进入“高认知模式”。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招聘,假设一个清华的和一个武大的去应聘,HR只有10秒钟来判断要谁,那么武大的毫无机会—10秒钟只能对比“品牌”了;但是如果HR有1小时时间来判断要谁,那么就是胜负未定,看个人能力了。


秋叶点评: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什么是互联网味?作者本身用的是循环论证,因为你是做过成功互联网传播的公司,所以你的文案就是互联网味的。


认为分解产品属性就是互联网文案,我马上就可以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1、乐百氏:27层净化纯净水。

2、蒙牛: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


这些企业都不是互联网企业吧?还有昧着良心干活的企业吧?


分解产品属性是广告界很早就用过的套路,真正比的是找对撩拨消费者内心那个点的属性。


以李叫兽举的几个例子为例,雷军最后一页根本不是分解产品属性,这是所有手机都说的产品配置表,雷军打的其实是价格牌。


至于凡客的化学分子式文案,我个人的看法是,纯属装逼,在知乎上也被大家吐槽得一塌糊涂。我就是买个衣服,你搞得那么高大上干嘛?


分解属性玩高大上成功的前提有两点,要么你有钱反复轰炸,比如学蒙牛去蒙人,要么你找到的属性对应的特性满足消费者的某种虚荣心。


让衬衫不皱?——要挤地铁去见客户?别担心衬衫,我们的不皱。


我觉得这样的文案加配图比浪费时间解释我们是怎样做到的更有价值,消费者不是因为你下了个蛋就一定要看母鸡怎样下蛋的。

案例分析:指出利益:从对方出发

文案进行“分解产品属性”还不够,你需要把利益点说出来—这样的属性具体可以给对方带来什么


比如上面的转租房间广告,右边的说出了具体的“利益”,显得更加吸引人。


无数销售员败在了这一步,他们详细地介绍了产品,但是顾客抱怨说:“你说的这些特点都不错,可是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无数的应聘者也败在了这一点,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但是HR抱怨说:“你的社团、实习经历都不错,可是对我们公司具体有什么用?


如果想写出中国好文案,你需要转变思维—不是“向对方描述一个产品”,而是“告诉对方这个产品对他有什么用!”


这个方法叫FAB推销法,也是我在PPT内训里经常介绍的方法,不要仅仅满足展示你的特征,要说明你的特征为你带来了怎样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最后会转化为对你怎样的价值?


不明白的可以自行百度关键词“FAB法则”,这不是什么互联网思维,这是推销的基本套路。


案例分析:定位到使用情景


当被要求描述一款产品,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

这一个XX”(定位到产品属性)


有些人还会想到—“这是一款专门为XX人群设计的产品!”(定位到人群)


其实还有第三种—“这是一款可以帮你做XX的产品”。(定位到使用情景)


实际上,针对互联网产品的特点(品类复杂、人群分散),你应该更多地把产品定位到使用情景—用户需要用我的产品完成什么任务


比如如果我描述“这是一款智能无线路由器!”(产品类别),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但是如果我说“你可以在上班时用手机控制家里路由器自动下片”(使用情境),你可能就会心动。


所以,最重要的并不是“我是谁”,而是“我的消费者用我来做什么?”


定位到情景也是非常好的套路,但这也不是互联网思维的专利。


还是举几个例子。

劲酒: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喔。

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送脑白金!


请问这两个老广告,哪个没有定位到情景?尤其是那个脑白金,很多人这辈子也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这样垃圾的广告就是如此有效呢?

案例分析:找到正确的竞争对手

消费者总是喜欢拿不同的产品进行比较,因此写文案时,需要明确:我想让消费者拿我的产品跟什么对比?我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


比如上图中,我假想的上述两种加多宝凉茶的文案,前一种是跟预防上火的中药比,虽然更加突出了“防上火”功能,但是人觉得“是药三分毒”,可能不敢喝;后者跟饮料比,增加了“防上火”功能,给人感觉“不再为喝不健康饮料而有负罪感”了。


无数的行业创新产品都涉及了这样的竞争对手比较:


在线教育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线下培训,因为对那些肯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参加培训的人来说,在线教育显然满足不了其对质量的要求;它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书籍、是网络论坛,因为它的客户是因为没钱没时间而无法参加培训,以至于不得不看书自学的人。


在这篇文章里面我最想表扬的就是这句话,这个人还无意看懂了在线教育的本质——我常常说我的模式本质是颠覆出版业,而不是什么培训业。


太阳能的竞争对手最初并不是火电,因为对于性能稳定的火电来说,太阳能太不靠谱了;它的竞争对手是“没有电”—太阳能最初在美国失败,但是却在非洲首先商业化,对美国人来说,太阳能太不稳定了,但对没有电网的一些非洲国家来说,自建太阳能发电器总比没有电用要好。


凡客抗皱衬衫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价值几千块的商务衬衫(像它宣传的那样),因为肯用这些商务衬衫的人瞧不起凡客;它更可能的竞争对手是T恤和POLO,因为它的消费者是那些因为害怕挤地铁把衬衫挤皱而不得不穿T恤的人。


第一代iPhone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诺基亚手机,因为比起诺基亚手机,它续航不行、通话质量不行;它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华尔街日报、游戏机、视频播放器。在当时的主流观点下,作为一款手机,它有无数缺点;但比起其他视频播放器、报纸等,它却好多了,还有打电话功能。


所以,构思好文案、好宣传,先找到你产品真正的竞争对手。


案例分析:视觉感


你的文案必须写的让读者看到后就能联想到具体的形象,比如上图文案,如果只说“夜拍能力强”,很多人没有直观的感觉;但是如果说“可以拍星星”,就立马让人回忆起了“看到璀璨星空想拍但拍不成”的感觉。


优秀的文案看到后能让人联想到具体的情景或者回忆,但是太多文案写的抽象、模糊、复杂、假大空,让人不知所云:

  • 教育课程广告: “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帮你与时俱进,共创未来!”

  • mp3广告:“纤细灵动,有容乃大!”

  • 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

  • 男生求婚:“我们一定会幸福生活,白头到老!”

  • 政治演讲:“我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

  • 面试者:“我有责任感、使命感、一丝不苟、吃苦耐劳!”


如果同样的意思,加入“视觉感”的描述,效果就显著不同:


  • 教育课程广告: “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帮你与时俱进,共创未来!”

    “我们提供最新的知识,以帮你应对变化的世界。”



  • mp3广告: “纤细灵动,有容乃大!”

    “把1000首歌装到口袋里!”(来自乔布斯)

  • 练笔:让你最爱的歌,跑步的时候想听就听。


  • 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

    “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 练笔: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妈妈调的芝麻糊,是我记忆中的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唱出来了有没有?)


  • 男生求婚:“我们一定会幸福生活,白头到老!”

    “我想在我们老的时候,仍然能牵手在夕阳的余晖下漫步海滩。

  • 练笔: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友情提示:请不要在拍婚纱照时扮演70岁老奶奶,那样我也翻脸。


  • 政治演讲:“我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来自马丁路德金)

  • 练笔:我只是简单希望能生活在一个没有404错误的世界,。


  • 面试者:“我有责任感、使命感、一丝不苟、吃苦耐劳!”

    “我为了1%的细节通宵达旦,在让我满意之前决不放弃最后一点改进。”

  • 练笔:为了用更好的状态参加面试,我在60天内瘦了30斤,这是我两个月前的照片。


为什么视觉感这么重要?

因为形象化的想象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天生不喜欢抽象的东西。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抽象理念都被形象化—因为“正义慈悲”太抽象,所以直接创造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神出来;因为下雨过程太抽象,所以虚构出“雷公电母”。


心理学中有“鲜活性效应”,是指我们更加容易受一个事件的鲜活性(是否有视觉感)影响,而不是这个事件本身的意义。


当年伊拉克战争时,美国记者不停地报道“数千美国人死亡”,但是少有美国人动容;但是一旦报道某个家庭妻子失去了丈夫的故事,整个国家反战的情绪就起来了。这不是因为一个丈夫的生命比几千人生命重要,而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显得“更加鲜活”。


所以,写文案,一定要有“视觉感”,否则别人看了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些什么。


案例分析:附着力—建立联系


作为小公司,你可能会发布全新的创新产品。但是人们不喜欢陌生,从而经常不买账。这时候你就应该为文案建立“附着力”—将信息附在一个大家熟知的物品上。


比如上图,假设你完全不了解电视机顶盒,它宣传“自由遥控”,你可能没什么概念;但是如果说“让电视1秒变电脑”,你就明白了—原来是可以像电脑一样自由操控电视啊!


你很想让自己的产品文案流行起来,但是一个让人陌生的东西是难以流行的。为了让全新的产品或者概念流行,你需要把它同一个大家熟知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


  • 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时,并没有直接推出iPhone讲解功能,而是说要发布3个产品—1个电话、1个大屏幕iPod、1个上网设备,这3个产品都是大家熟悉的。然后乔布斯才说,实际上我们只发布一个产品,它具备上面3个产品的功能,那就是—iPhone。


  • 为了让陌生的新兴球星火爆起来,媒体往往给他们起一个外号—“智力C罗桑切斯”“德国梅西马林”。这是为了把陌生小将同知名球星联系起来,让大众更容易理解。


  • 同理,你知道为什么有中国科技圈的“雷布斯”了吧?


为什么“附着力”这么重要?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模式。


人的大脑记忆就像高坡上的一条条河流,新记忆就像一滴水,这滴水如果滴到土地上,就会立刻蒸发;如果能够滴到河流里,就能融为一体,到达大海。同样,如果新知识无法同旧知识建立联系,人很快就会忘记它;如果和旧有的熟悉的东西建立了联系,人就容易记住它。


所以,你需要提高文案的“附着力”,让它和旧有的东西联系起来—甚至就连电话发明者贝尔当年申请的电话专利,名字都叫“一种新型电报改良技术”。


作为附着力,我为什么要今天发这篇文章,因为朋友圈这篇文章刚刚扩散完毕,我现在发,大家大脑还有印象,我的文章点击率会提高,这也就是利用记忆的附着力。


案例分析:提供“导火索”

文案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别人的行为,如果仅仅让别人“心动”,但是没有付出最后的“行动”,可能让文案功亏一篑。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一个显著的“导火索”,让别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


比如上图,为了让你关注本主页,肯定是右边的文案更有效—它让你想都不想就知道现在怎么做。


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一篇加粉的软文,但是非常遗憾,结果是为无数营销大号做了嫁衣裳。虽然这篇文章算不上写文案的规范,但是我还是为原创者打个广告。


但我觉得,靠一篇文章加粉不是好办法,关键是你是否有持续产出的干货。

言而总之

无数现象证明了这一点:


之前美国某大学设计了破伤风疫苗宣传手册,但是问题是每年不论如何提高手册的警示力—使用患病者的恐怖图片,都难以让学生们去打疫苗。最后问题解决了,在手册附了一张校医院地图以及疫苗时间—原来学生们只不过是懒得去网站查地图和时间而已。


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透明玻璃门的冰箱内放满食物,很多人去偷食物;但是给这个冰箱上个锁,在把锁的钥匙放在锁旁边,结果几乎没有人去偷食物了。因为偷食物这件事由“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怎么做”变成了“需要想想才知道怎么做”,就显著降低了别人做这件事的欲望。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伸手党”的“懒惰程度”,必要时在文案中明确告诉别人:现在你应该怎么做!



=============================


既然都在说月薪3万的文案


文/小马宋


好多人问,怎么看月薪3000和30000的文案的区别那篇文章。作为中国文案组织的官方机构(中国文案联合扯淡会),本机构(只有我一个人)有必要出来发表一下看法,以正视听。为了大家阅读方便,我采用在原文基础上点评的方式写这篇文章。红色字体是我个人的看法。


(原文)月薪3000与月薪30000的文案区别!


这个标题,我想只是作者的一种比喻,以我的理解,单纯的文案这个职位,很少有能拿到3万月薪的,能拿到的,基本都升职了,3万月薪是4A里一个ACD的薪酬水准,但我觉得ACD级别的人,也很难有这样的认识,因为文中所讲的都不是文案技巧,而是产品和品牌策略层面的东西。一个广告公司的文案,很少能涉及到策略,他的能力在于为客户提供的一个角度撰写一个符合要求的文案。比如客户说我们要强调我们的材质,那文案就去写材质,客户说我们要强调性价比,文案就会去写性价比。所以以下这些东西,不是文案考虑的事情,是策略层面的东西,是公司管理层的事。


小米丶凡客丶雕爷牛腩丶皇太极煎饼,无数打着“互联网思维”的小公司0成本营销,逆袭大品牌,其“互联网味”的文案功不可没。


那么如何写一个互联网思维的文案呢?


我们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以为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很多,比如这句话,说无数互联网思维的小公司逆袭大品牌,说实话,能够成功逆袭的还真没那么多。小米还算做的规模够大,凡客的辉煌期却已经过了,而凡客当年成名却不是通过这个衬衫的化学知识普及带来的。雕爷牛腩也只是北京的一家比较有名的餐厅而已,至于黄太吉,说者纷纭,我建议各位去他们的店里吃一次再做定论。你可以坐一个小时,观察一下人流,听一听客单价,你基本就可以计算出他们的利润来了。


请注意:其实就只有几家实现了逆袭,而且革命尚未成功的居多。另外,0成本营销是不存在的,否则黎万强在《在参与感》这本书里为什么还这么写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拿到花不完的钱。雕爷最近也在说,那不是0成本营销,雕爷牛腩据说内测花了1000万,传播上难道请留几手在店里偶遇苍老师不花钱吗?


互联网初创公司无不把产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属性。小米先是给我们普及了CPU丶GPU等,到了小米4,竟然开始给我们普及材料学知识—“小米4,奥体304不锈钢,8次CNC冲压成型”。

就连跟雷军取经的凡客陈年也不甘示弱,在衬衫的发布会上普及化学知识—如何让衬衫不皱,在纤维素大分子间增加横向共价交联。

(没错,下面不是化学老师的PPT,而是陈年产品发布会的PPT)

为什么互联网文案需要分解产品属性?


因为这有助于它们弥补和大品牌的劣势。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有两种模式—低认知模式(不花什么精力去思考)和高认知模式(花费很多精力去了解和思考)。


大部分时候,消费者处于“低认知模式”,他们懒得详细了解并比较产品,更多的是简单地通过与产品本身无关的外部因素来判断—“这个大品牌,不会坑我,就买这个!”“这个德国产的,质量肯定比国产好,就买这个!”


在这种情况下,小品牌是打不过大品牌的(要说小米是小品牌,我只能呵呵一下了,连我们小马宋村的二叔都知道小米手机了,你觉得它是个小品牌?可是为什么之前小米在还是个小品牌的时候,主打是性价比,反倒是成大品牌的时候开始变成果壳网了呢?要我说,这只是产品设计和推广策略层面的变化,如果小米不做钢外壳呢?难道要介绍塑料成分吗?),因为消费者直接通过“品牌”来推测产品质量,而不是详细比较产品本身。


怎么办呢?


应该把消费者变到“高认知模式”,让他们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比较产品本身,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品牌和产地来判断。


而“分解产品属性”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消费者由一个“模糊的大概印象”到“精确地了解”。


所以雷布斯在2011年产品发布会上,就开始巧妙地用这关键一张图来分解产品属性:

这就是为什么大品牌的广告往往强调一个整体的印象(“再一次,改变一切”“极致设计”等),而小品牌往往会详细地分解产品属性,让消费者进入“高认知模式”。(黄太吉早期为什么没有分解产品属性,却是漂亮的老板娘出来站台呢?所以说,这只是很多成功策略的一种而已,要不你来做一个手机,分解一下产品属性我看看。没有人会鸟你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招聘,假设一个清华的和一个武大的去应聘,HR只有10秒钟来判断要谁,那么武大的毫无机会—10秒钟只能对比“品牌”了;但是如果HR有1小时时间来判断要谁,那么就是胜负未定,看个人能力了。


文案进行“分解产品属性”还不够,你需要把利益点说出来—这样的属性具体可以给对方带来什么。


比如上面的转租房间广告,右边的说出了具体的“利益”,显得更加吸引人。

要说这个,说法其实没错,但你说他值月薪3万,值得怀疑。你可以去搜房或者焦点房产网,去链家看看,所有的二手房和租房介绍,基本都是右边这样,这是一个普通房产经纪的水平。不过我承认,国内大部分广告口号看起来空洞无物,还没有房产中介的水平高。比如,你知道“惟有最好”是哪个国际品牌的广告口号吗?


无数销售员败在了这一步,他们详细地介绍了产品,但是顾客抱怨说:“你说的这些特点都不错,可是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无数的应聘者也败在了这一点,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但是HR抱怨说:“你的社团丶实习经历都不错,可是对我们公司具体有什么用?”


如果想写出中国好文案,你需要转变思维—不是“向对方描述一个产品”,而是“告诉对方这个产品对他有什么用!”(这种说明利益点的说法,也只是有效文案的一种,难道你要农夫山泉去说,你喝了农夫山泉,可以很解渴吗?


当被要求描述一款产品,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


“这一个XX”(定位到产品属性)


有些人还会想到—“这是一款专门为XX人群设计的产品!”(定位到人群)


其实还有第三种—“这是一款可以帮你做XX的产品”。(定位到使用情景)


实际上,针对互联网产品的特点(品类复杂丶人群分散),你应该更多地把产品定位到使用情景—用户需要用我的产品完成什么任务?


比如如果我描述“这是一款智能无线路由器!”(产品类别),你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但是如果我说“你可以在上班时用手机控制家里路由器自动下片”(使用情境),你可能就会心动。


所以,最重要的并不是“我是谁”,而是“我的消费者用我来做什么?”

好像我们把文案分解和归类了一下,大伙儿就会觉得很神奇,但这里存在着几个误区。这里所谓的“互联网产品”可不是有互联网思维的产品,因为他说互联网产品“品类复杂,人群分散”,可没说黄太吉品类复杂是吧?所以正因为互联网产品比较复杂,你只有用一种定位到使用场景的语言才能介绍清楚,所以这不是文案思考的级别高了,而是迫不得已,因为说不清楚。传统产品因为认知度高,不需要普及产品知识,比如西湖龙井,你好像没有必要介绍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吧。


消费者总是喜欢拿不同的产品进行比较,因此写文案时,需要明确:我想让消费者拿我的产品跟什么对比?我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


比如上图中,我假想的上述两种加多宝凉茶的文案,前一种是跟预防上火的中药比,虽然更加突出了“防上火”功能,但是人觉得“是药三分毒”,可能不敢喝;后者跟饮料比,增加了“防上火”功能,给人感觉“不再为喝不健康饮料而有负罪感”了。

说实话,这不是文案的工作,这是产品定位,这是在做企业的初期就要解决的问题,《定位》这本书里举过一个例子,就是通过定位竞争对手来定位自己,可以用来参考。


无数的行业创新产品都涉及了这样的竞争对手比较:


在线教育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线下培训,因为对那些肯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参加培训的人来说,在线教育显然满足不了其对质量的要求;它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书籍丶是网络论坛,因为它的客户是因为没钱没时间而无法参加培训,以至于不得不看书自学的人。(我创业的时候就是做的在线教育,这点我也不赞同。在线教育是个广阔的市场,目前存在多种模式,从免费的可汗学院、到邢帅的屌丝学院、到VIPABC这种高端英语培训,声音、视频现在都用在了在线教育上,可以即时互动,在线教室也越做越好,PPT演示时可以随意写画,怎么可能竞争对手是书籍和论坛?


太阳能的竞争对手最初并不是火电,因为对于性能稳定的火电来说,太阳能太不靠谱了;它的竞争对手是“没有电”—太阳能最初在美国失败,但是却在非洲首先商业化,对美国人来说,太阳能太不稳定了,但对没有电网的一些非洲国家来说,自建太阳能发电器总比没有电用要好。(太阳能的竞争对手从来都不是火电,至今为止,太阳能电力的成本远远高于火电,还不是性能稳定不稳定的问题。之所以在非洲,一个是非洲日照充足,适合发展太阳能,当然电网不普及是非洲的问题,但目前非洲的太阳能也还是解决照明等简单问题,它只是代替了煤油灯,即使如此,目前的使用量也不到全部能源的5%,还在试验阶段而已。


凡客抗皱衬衫的竞争对手其实并不是价值几千块的商务衬衫(像它宣传的那样),因为肯用这些商务衬衫的人瞧不起凡客;它更可能的竞争对手是T恤和POLO,因为它的消费者是那些因为害怕挤地铁把衬衫挤皱而不得不穿T恤的人。


第一代iPhone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诺基亚手机,因为比起诺基亚手机,它续航不行丶通话质量不行;它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华尔街日报丶游戏机丶视频播放器。在当时的主流观点下,作为一款手机,它有无数缺点;但比起其他视频播放器丶报纸等,它却好多了,还有打电话功能。(这么说好像很不科学,iphone最初的竞争对手是播放器和报纸?


所以,构思好文案丶好宣传,先找到你产品真正的竞争对手。


你的文案必须写的让读者看到后就能联想到具体的形象,比如上图文案,如果只说“夜拍能力强”,很多人没有直观的感觉;但是如果说“可以拍星星”,就立马让人回忆起了“看到璀璨星空想拍但拍不成”的感觉。


优秀的文案看到后能让人联想到具体的情景或者回忆,但是太多文案写的抽象丶模糊丶复杂丶假大空,让人不知所云:


教育课程广告: “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帮你与时俱进,共创未来!”


mp3广告:“纤细灵动,有容乃大!”


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


男生求婚:“我们一定会幸福生活,白头到老!”


政治演讲:“我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


面试者:“我有责任感丶使命感丶一丝不苟丶吃苦耐劳!”


如果同样的意思,加入“视觉感”的描述,效果就显着不同:


教育课程广告: “我们追求卓越,创造精品,帮你与时俱进,共创未来!”


“我们提供最新的知识,以帮你应对变化的世界。”


mp3广告: “纤细灵动,有容乃大!”


“把1000首歌装到口袋里!”(来自乔布斯)


芝麻糊广告:“传承制造经典!”


“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男生求婚:“我们一定会幸福生活,白头到老!”


“我想在我们老的时候,仍然能牵手在夕阳的余晖下漫步海滩。


政治演讲:“我希望追求平等,减少种族歧视!”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来自马丁路德金)


面试者:“我有责任感丶使命感丶一丝不苟丶吃苦耐劳!”


“我为了1%的细节通宵达旦,在让我满意之前决不放弃最后一点改进。”

虽然这个说法没错,但其实这个观点早已有了。我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文案,因为广告文案中有个更通俗的说法是画面感。而且有个更通俗的总结:细节描述产生画面感。一般在内文中用的比较多,比如你说“我们是一家很文艺的客栈”,就不如说“西边屋檐下,有一把82年的油纸伞”,因为文艺的客栈是笼统的说法,细节描述却马上回让你产生联想。


为什么视觉感这么重要?


因为形象化的想象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天生不喜欢抽象的东西。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抽象理念都被形象化—因为“正义慈悲”太抽象,所以直接创造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神出来;因为下雨过程太抽象,所以虚构出“雷公电母”。


心理学中有“鲜活性效应”,是指我们更加容易受一个事件的鲜活性(是否有视觉感)影响,而不是这个事件本身的意义。


当年伊拉克战争时,美国记者不停地报道“数千美国人死亡”,但是少有美国人动容;但是一旦报道某个家庭妻子失去了丈夫的故事,整个国家反战的情绪就起来了。这不是因为一个丈夫的生命比几千人生命重要,而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显得“更加鲜活”。


所以,写文案,一定要有“视觉感”(那么问题来了,“万能的淘宝”这句口号,是什么视觉感呢?“nothing is impossible”是什么视觉感呢?这话说的太绝对了。),否则别人看了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些什么。


作为小公司,你可能会发布全新的创新产品。但是人们不喜欢陌生,从而经常不买账。这时候你就应该为文案建立“附着力”—将信息附在一个大家熟知的物品上。


比如上图,假设你完全不了解电视机顶盒,它宣传“自由遥控”,你可能没什么概念;但是如果说“让电视1秒变电脑”(其实我还真的没明白),你就明白了—原来是可以像电脑一样自由操控电视啊!(说到这我明白了,可是文案里却没说出来


你很想让自己的产品文案流行起来,但是一个让人陌生的东西是难以流行的。为了让全新的产品或者概念流行,你需要把它同一个大家熟知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


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时,并没有直接推出iPhone讲解功能,而是说要发布3个产品—1个电话丶1个大屏幕iPod丶1个上网设备,这3个产品都是大家熟悉的。然后乔布斯才说,实际上我们只发布一个产品,它具备上面3个产品的功能,那就是—iPhone。

为了让陌生的新兴球星火爆起来,媒体往往给他们起一个外号—“智力C罗桑切斯”“德国梅西马林”。这是为了把陌生小将同知名球星联系起来,让大众更容易理解。(这在定位中被称为比附定位,俗称傍大款,好像跟文案这个工作没什么关系


同理,你知道为什么有中国科技圈的“雷布斯”了吧?


为什么“附着力”这么重要?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模式。


人的大脑记忆就像高坡上的一条条河流,新记忆就像一滴水,这滴水如果滴到土地上,就会立刻蒸发;如果能够滴到河流里,就能融为一体,到达大海。同样,如果新知识无法同旧知识建立联系,人很快就会忘记它;如果和旧有的熟悉的东西建立了联系,人就容易记住它。


所以,你需要提高文案的“附着力”,让它和旧有的东西联系起来—甚至就连电话发明者贝尔当年申请的电话专利,名字都叫“一种新型电报改良技术”。


文案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别人的行为,如果仅仅让别人“心动”,但是没有付出最后的“行动”,可能让文案功亏一篑。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一个显着的“导火索”,让别人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


比如上图,假设这是在微信主页发的文章,为了让你关注该微信主页,肯定是右边的文案更有效—它让你想都不想就知道现在怎么做。


无数现象证明了这一点:


之前美国某大学设计了破伤风疫苗宣传手册,但是问题是每年不论如何提高手册的警示力—使用患病者的恐怖图片,都难以让学生们去打疫苗。最后问题解决了,在手册附了一张校医院地图以及疫苗时间—原来学生们只不过是懒得去网站查地图和时间而已。


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透明玻璃门的冰箱内放满食物,很多人去偷食物;但是给这个冰箱上个锁,在把锁的钥匙放在锁旁边,结果几乎没有人去偷食物了。因为偷食物这件事由“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怎么做”变成了“需要想想才知道怎么做”,就显着降低了别人做这件事的欲望。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伸手党”的“懒惰程度”,必要时在文案中明确告诉别人:现在你应该怎么做。(我还是不评论了吧,这在UI设计中被称为易用性,在产品设计里叫做容不容易上手,或者叫做人性化设计,貌似是个常识


特别提示:

最新案例来自“中国好案例”,微信公众号:chinacase ;请添加公众号看原汁原味的研究成果,更思想、更专业、更激荡!

中国好案例的文章均为原创或授权使用,若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中国好案例(微信号:chinacase

近期最爱欢迎的10篇文章:

回复 1 查看《海底捞VS西贝:“卧底”之战

回复 2 查看《京东幕后推手告诉你如何做成大格局观企业

回复 3 查看《小公司的大企业病 VS 大公司的大企业病

回复 4 查看《高度专注型企业家将迅速崛起

回复 5 查看《三星惊现颓势,下一个会不会是联想?

回复 6 查看《华为“女皇”孙亚芳:全球最伟大首席人力资源官的智慧与角色

回复 7 查看《李善友:移动互联网文明的降维打击正颠覆一切!

回复 8 查看《中国企业家们,别被稻盛和夫忽悠了!

回复 9 查看《海尔吃螃蟹:张瑞敏的最新管理思想实践

回复 10 查看《这就是90后!你了解吗?(完整版)》

怎样订阅【中国好案例】微信?

点击标题下方一行小字“中国好案例”,立即关注我们的账号

点击右上角的“…”,选择“查看公众号”立即关注我们的账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