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关于诗歌

 金碗丐 2015-01-08

关于诗歌

                                    ——20131019日野人老师与xy、乐芥等谈诗歌

xy整理编辑)

 

一 、诗人的底线

l  一个真正的诗人,必须善良。善良即怀有悲悯之心,绝不会对民众的痛苦漠不关心,一定会把笔直指时代的溃烂处善良即同情弱者,憎恨强权。诗人,我的诗人,在强者面前请昂起你的头!

l  要知孝、感恩、报德;敬畏生命、珍惜缘分。唯此,才可对世界满怀爱心,才能写出触动人性和灵魂的文字。文字,是一个诗人心性品格最真实的体现

l  懂世故但不世故,带一颗纯真的心走向成熟。诗人一生中唯一不可犯的错误是虚伪和矫情。

 

二、诗歌的基本要素

1、天赋与灵感

l  真正的诗人需要天赋和灵感,即对审美独到敏锐的感知力,并能随时跳出自我,抓住瞬间感受去表现她。这种感受是不可重复的,哪怕是攥出血来,哪怕是耗尽一生气力。诗人的这种能力是完成诗歌审美的前提。

l  诗歌是诗人触觉的表达,这种触觉是心灵沟通宇宙间最神圣的状态,是人性灵音,是自然印象与自我原拍的吻合。

l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诗人,诗人需要天赋。

l  诗歌与宗教和神学密不可分,诗人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时间和民众的同情者,是宇宙生灵的感知者。

l  诗人永远做不了教育家,他只能用诗歌影响读者,却无法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诗人。

2、情感

l  诗歌的主线是什么?是情感,是审美,而不是语言之间的逻辑,更不是学术论文。

l  与小说家的沉静和内敛不同,诗人需要最原始、最本能的冲动,诗人写诗为了宣泄,借助诗歌,在情绪跳跃中捕捉意象,在无拘无束中释放情感,完成一种图腾。

l  诗歌完成的是一种心灵释放和震颤,是内心最真实的表白;诗歌拒绝一切束缚想象的理性和逻辑。

3、文化功底和历史底蕴

l  阅历、读书、感悟、了解历史是一个诗人必不可少的后天功课。诗歌是一切艺术的领袖,是最早的文学。尤以《诗经》为里程碑,要熟读和深刻理解,以积累自己的文字基础和底蕴。同时可阅读弗洛伊德早期作品,以深入了解诗歌与幻觉和梦想之间的关系。

l  诗歌是情感的黑洞,语言的花蕾。诗人用先天灵性和后天感悟在黑洞中穿行,让花蕾怒放。

4、干净、纯粹

l  好诗歌一定要文字干净、感觉干净。也就是那种不受浮华世界影响的纯粹,和高贵自由的感觉。做到这点的前提是做人的干净,不与世俗争执,不受功利诱惑,忍受得了寂寞和清贫,心无旁就寻找陌生的新奇,在孤独中层层剥开华丽外表,还世界最自然属性,还生命最真实色彩,还诗歌最纯粹声音。

5、视角独特

l  把自己推到绝境,才能产生艺术。“绝境”既无路可走。不走前人路需要勇气,更需要视角独特。站得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比如:“雨线剪碎了天”、“干枯淹死了河流”,这些颠覆传统的诗句看似无理,却很有艺术效果又贴近时代,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6、意象、意念、意境

l  诗是意念捕捉还是情感的作用?意象、意念、意境。情感确实是三者的基础,就是说,在三者拓展之前(或之中),情感早已浮动了,并借助语言与行动完成着审美。那么人类意念又来自何处?我个人认为:来源于基因(遗传)、来源于生存(需要)、来源于宇宙(自然)。那么诗歌最高意境和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借助语言、意象、意念在情感中完成诗歌的最高图腾。

l  不可将意象、意念、意境割裂开,切忌为达到某种意境而写诗。意象、意念、意境不是死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统一又鲜活自然。意境不是造出来的,而是自己流出来的。要制造自己的语言,制造自己的诗歌形式,自己的意念,去完成诗歌的意境。

l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是一切艺术的原动力,是人类的明天。诗人走进意象,驾驭意象,更要砸碎意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重新编排,用视觉、感觉书写想象中的意念,意象就会更灵动,更富有活力,更能震撼人,并能自然拖拽出一个灵动的意境。

7、画面感

l  诗歌的画面感需要文字功底,更需要达到忘记自己、忘记存在的境地,进入一个奇特、微妙的神秘世界

l  诗人只有心中容纳宇宙、装着天下,才能跳出自己,写出大写意的诗歌。

l  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跟上空间,甚至不可能完成我们的想象。我们只有借助意象、哲理,甚至空白、空间等写意式的语言,使诗歌呈现丰富画面感,完成我们的审美。

l  诗歌的语言靠诗人揉,如面,只有揉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自然、富有张力,才能有画面感。

l  好的诗歌有大画面感,诗人应该懂得放弃自我意识,只有放弃才有可能接近神性,才会接受来自宇宙的意识。用宇宙意识去完成诗歌创作,才会让读者看到大过天的画面,听到天之外的声音。

8、二次创作

l  好的诗歌需反复斟酌,并需进行二次创作。

l  诗歌是很特别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和他对世界的感受。要运用你最纯真的心灵去审视,去破坏,去探索、去反复揉搓、拿捏。在创作之后可放几天进行冷处理,然后进行二次创作,此时的诗歌会因不断淬火、冷却和运思而走向更深的审美,达到更成熟的意境。

l  诗歌与哲学同源,诗歌在进行二次创作时,已经很自然地把情感宣泄上升到哲学思考。

 

三、当今诗歌的走向

l  诗人永远站在时代的对立面。他可以与时代沟通,或者在某个阶段与时代平行,但决不会向时代妥协或被物欲俘虏。

l  我们这个时代即浮躁又腐朽,即堕落又贪婪,人性的高贵越来越物化了。我们的亲人和读者需要听到的不是这些被物化的声音,而是体现社会良知的声音和人性的召唤,这正是诗歌所能给与的。

l  功利和浮华历来是诗人的天敌,诗人毕生追求在悲天悯人情怀中寻找自由声音。

l  诗歌走到了今天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照抄李白和徐志摩,而应在传承基础上开辟一片更加辽远天空。

l  诗歌意象的书写,不能把自己的视线、视觉拘泥于前人,你可以站在象之侧面,甚至背面去书写,这样写出来的诗句,才有陌生感、冲击感。比如:“光/把死亡/推上膛”,“肿胀黄昏/斜吊着感觉”,“船/等待着水的复活”。这些语言和画面更有张力,更能在颠覆传统审美的同时让诗歌走向更深的审美。

l  诗人要敢于冒险,有以头撞墙的大无畏气慨,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只有敢于冒险,敢于切开社会的毒瘤,敢于冲撞时代破旧陈腐的墙,用不怕牺牲的精神沿着自己的追求一直走到底,才能听到天籁之声;才能在借鉴和继承的前提下有所突破和创新;才能更贴近时代脉搏和人性;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诗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