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杏坛归客 2016-03-27

  
   《美学基本原理》指出:“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在文学作品中,它是作家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或许是一个场面,或许是一片氛围,或许是一种情调。那么,诗歌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意境的意象美

《艺术心理学新编》中指出:“意象,是指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构成的,它不但给人以想象的时空,而且激励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王富仁在《诗歌的阅读和赏析》一文中指出:“诗不但要读,还要冥想。”下面我们就此举几个例子谈谈诗歌的意境的意象美。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古诗句,所表达的是优美的景象,就是由“细雨”、“鱼儿”、“微风”、“燕子”等意象构成,几个意象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轻盈、活泼,富有柔美感。它们结合在一起,天上地下,扩大诗意空间,这不但体现出了诗歌的意境的宽阔,而且透露出春的气息,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又如,杨万里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这诗句意境十分开阔,“碧”与“红”搭配,不但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富有大自然的情韵。大家熟悉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其意象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广阔。它不仅仅透露出春天的到来,而且春风把广阔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此时,天地葱茏,生机勃勃。在阅读中,这样的境界,引发读者的思维,从而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

2、意境的情感美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意境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感情。正如《美学基本原理》中所说:“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诗人创作往往是“情动于衷,而言于外”。如,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先描绘了七种事物,黄莺、红花、绿树、山村、水乡、酒旗、春风,这些凝成“江南春景”图,后面接着又写了楼台、寺院等,这样描写,使江南春天的优美景色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这不但美不胜收,而且给人以启示和联想:难道诗人就是要表现美景?这样多的楼台、寺院是怎样修起来的,为什么要修?这样的追问,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就可以感受到诗人隐藏于后的意图:诗人感叹晚唐皇帝的腐朽,批判了统治者,从而鞭挞统治者收刮民脂民膏,修建寺院,劳民伤财的求神的愚蠢行为,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3、意境的含蓄美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含蓄美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如王国维所说:“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诗犹品酒贵含蓄”,往往给人一种“语语明白如话,而言外有无穷之意。”所以,意境的含蓄不但是诗歌的艺术特点,而且更能体现唤醒欣赏着的想象的作用。这好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描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抛开琵琶女的身份、心情等因素,单这种出场,就给人一种朦胧、模糊的美感,而且引发读者的想象,诗人笔下的琵琶女到底有多美,美在何处等。在诗歌中,比如,李煜在《虞美人》中,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比喻句形象生动,恰切自然,它不但寓抽象于形象中,而且引发人们感慨——流水不复,时间已逝,青春易老,往事难追,生命将近……这种种情思交合扭结,不正构成了人生的大课题:生活!这也正是诗歌含蓄美的艺术魅力所在,同时,也表明诗歌中思想情感蕴含在

4、意境的技巧美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包括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比喻与拟人、对偶与对比、设问与反问等修辞手法;有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技巧。就虚实而言,有实写是眼前所见,虚写是想象中情境,二者结合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思想,是诗人“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中,实写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由此而产生的虚写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样,虚实结合,不但扩大了诗的意境,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浩浩气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动静结合,归于一端;天上地下,集于一体。诗人运用移情的手法,把没有分别离愁的花鸟富于生命情感,它们是否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其实,这不正是诗人借花鸟本无情而“溅泪、惊心”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忧愁吗?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一对偶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纵横两个方面扩大空间,不但使诗歌的意境得到扩大,而且在极度夸张中,表明自己的收复之心的不灭。

5、意境的无理美

意境具有表现超时空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美往往表现出无理而美的审美效果。这正如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所说的“无理而妙”。比如,李白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这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能讲得通吗?符合事实吗?其实,这种无理而妙就是体现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又如,李白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写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由于诗人心向长安,希望狂风吹到长安去,可是中途挂在树上。客观上说,是不符合生活逻辑,心能挂在树上吗?显然不能。但,也只有这样写,才能突出地表现诗人思念之情的悠远深长,无所不在。在诗歌中,这种“无理美”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是情感的凝结,是诗人主观世界的外化的表现。虽无理但很妙,它妙在思维的开阔,妙在丰富的想象能力。

一位大师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境之美是多样的,也是多元的。每个人由于个体的客观因素和主观的审美差异,对审美意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于发现美的“眼睛”(即审美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