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南极中山站

 聚贤小屋 2015-01-08
 
 

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谷歌卫星地图(69°22'24.76"S, 76°22'14.28"E)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经过20多年的扩建,建筑面积达到5800平方米

一、地理位置

中国南极中山站(英文名称Zhongshan Station)建成于1989226,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距离北京12553.160千米,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为了确定中国南极中山站的方位,1990年考察队连续几天支起仪器进行卫星定位,并进行精密的计算。很快,一个两米多高漂亮的方向标竖立在站前。标柱经过了油饰,一段一段红白相间,就像测绘用的花杆。顶部钉着企鹅和熊猫模型,下面钉着箭头状木制标牌,上面写着中山站与祖国各大城市的距离:“北京12553.16公里,青岛12280公里,上海11741公里,杭州11637公里,天津12493公里, 南昌11329公里,郑州11920公里,长沙11236公里,广州10701公里,武汉11518公里,成都11322公里,香港10602公里,哈尔滨13403公里,台北11007公里,沈阳12932公里,石家庄12317公里。”

二、选址原因

出于对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考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就为东南极洲建站作准备。首先广泛开展了调研工作,多次派专家、学者,到日本昭和基地、苏联青年站及和平站、美国默克麦多站、澳大利亚凯西站参观访问,搜集建站资料,学习外国经验,实地考察了自日本昭和基地、戴维斯站、莫森站至罗斯海的南极大陆沿岸的许多地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最佳方案,预选出两处作为站址,一是普里兹湾内的拉斯曼丘陵地带,即位于南纬69度,东经76度附近;一是阿蒙森湾沿岸。这两处均属露岩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科学考察的前进基地。

1988年10月初,我国派先遣组随澳大利亚冰鸟”号考察船赴南极洲,登上拉斯曼丘陵,对预选站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淡水资源和地形特点等进行了实地勘察,认为拉斯曼丘陵的建站条件比阿蒙森湾要优越些。南极委根据先遣组的实地勘察报告,最后确定中山站建在拉斯漫丘陵地带。

三、气象条件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10℃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36.4℃;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比长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

四、设施条件

中山站从1989年2月建站十年来,经过多次扩建,现也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车库等。

站上生活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队员宿舍内配备有多功能软床、沙发、写字台、衣柜等,室内温度适宜,常年可保持在16~20度。站上的全自动冷热水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各用水点全年不间断的冷热水供给。洗澡间保证提供水温不低于40度的热水,供队员们随时洗澡。站上拥有各种车辆十多辆,可以满足交通运输、施工和科学考察的需要。其中包括德国制造的PB240型大型雪地车3辆、这种雪地车,即使在冬季,也可进行远程科学考察。电站由3台150千瓦和1台3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成,可以保证站区生活、工作和科研等的连续用电。站上的医务室,配备有无影灯、多功能手术台等医疗器械,可进行一般性的外科小手术。通讯室安装有两套1.6千瓦的单边带发射机和全波段收讯机,以及海事卫星终端设备,不仅满足了中山站与北京的通讯联络,也可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字、图片传输和电话业务。中山站与长城站一样,也建有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此外,发电机安装有消烟和减噪声设备,可减少发电机的废气排放,最大程度上防止污染大气环境。

五、考察活动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六、改造项目

中国科考船“雪龙号将于2010年11月11日从深圳起航远赴南极,开始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此行将完成中山站改造项目收尾工作。

9日,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南极项目部经理刘笃斌在深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该公司有16名施工人员随科考队进驻南极,完成中国南极十五”能力中山站改造项目收尾工作。

中国南极“十五能力建设中山站、长城站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包括综合楼、车库、综合库、空间物理观测栋、连廊、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锅炉房、高频雷达机房、室外总体和油罐基础等建筑单体30余栋;其中,中山站改造项目共完成钢结构安装437吨,高强螺栓安装11836套,彩钢板安装11260.8平方米,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185.97立方米,现浇混1306.48立方米,室外保温管道安装700多米。

刘笃斌说,中山站改造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但仍有部分收尾工作需要落实。此次进驻南极,中铁建工南极项目施工队将进一步完善综合楼、车库、综合库、空间物理观测栋、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高频雷达机房的功能,还将开展中山站“十一五能力综合库货架的搭建工作。

刘笃斌说,南极科考站的建设每年仅有3个月的

工期。由于大型机械无法进入施工现场,仅能用普通工具,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外加南极气候变化无常,也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赶工期,即便遇到危险天气,施工队也要坚持施工。同时,由于原材料补给困难,一旦材料或半成品受损,就会耽误整年的工程进度。这些因素导致平常简单的工程,在南极干起来却难上加难。

据悉,“雪龙号是应深圳市政府邀请8日抵达深圳盐田港的,将在深圳停留3天,并对深圳市民开放参观。本次“雪龙号搭乘193名考察队员,计划将完成31项站区科学考察任务,同时执行27项后勤保障任务。

2002年至2009年,中铁建工南极施工队连续8次参加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工作,先后负责中山站和长城站的拆除任务,以及永久性科考站中山站和长城站的建设任务,为中国南极科考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作用。

七、美丽的极光

2012年3月2凌晨,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夜空中出现神奇壮丽的极光。极光是发生在南北极上空奇特而美丽的自然现象。受太阳风影响,高能量带电粒子与离地面80~120公里的高空大气层中的稀薄空气分子发生猛烈冲击,将大气分子激发到高能级,发出耀眼的可见光,这就形成了极光。随着南极夏季的结束,南极日渐显现出寒冷的一面。2012年初春,南极中山站所在地区天气晴朗。32凌晨时分,在南极中山站,绚丽的极光在南极的星空中迅速变幻,蔚为壮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