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独立住宅前带院门的庭院,透过半启的院门,远处近屋草坪长椅上并肩坐着两个人,镜头推近,原来是一位头发稀疏的老者和一位年轻黑发先生,老先生晒着太阳,年轻人在看一张报纸。忽然,飞来一只麻雀,停在他们前方的灌木丛上,老先生为之吸引,眯眼喃喃地问了句“那是什么”?年轻人闻声抬头,看见是只再平常不过的麻雀,便随口答了一声“一只麻雀”,接着仍低头看报。麻雀的雀跃颤动着枝叶,老人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年轻人皱着眉斜睨了一眼,“我刚才告诉过你了,是只麻雀”!又自顾看报去了。一会儿,麻雀飞向高树又飞落在年轻人那边的地坪上,老人目光越过其手中的报纸再次问了一声“那是什么”?年轻人不耐烦了,大声嚷着说“一只麻雀,父亲!一只麻雀,一——只——麻——雀”!老人感觉到儿子的不快,像是故意试探地又问了声“那是什么”,这下把年轻人彻底惹恼了,“你这是在干什么!我告诉过你多次了,一只麻雀,你干嘛要这样”!老人没有再问,起身离开椅子,儿子不解地问“你要到哪里去”?老人没回答迳自走了。过了一会,他拿着一本本子回来,翻到某页交到儿子手中,命令道,“念”!儿子只好照念:“今天我最幼小的儿子暂别数日又回到了这儿,我们坐在院子的长椅上,一只麻雀落在我们面前,他不断地问我这是什么,问了我二十一次,我回答了他二十一次:这是只……麻雀。我每次抱着他,他总是问我同一个问题,一次又一次,我丝毫没有厌烦也不认为他有点呆傻,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至此,我们明白,老人没有患老年痴呆症,他只是偶然看见麻雀,回忆起往事而突发奇想地要测试一下儿子——显然正是日记本中那位被宠爱的小儿子,不幸,儿子没有通过考验!不过故事最后的结局,还是满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的,儿子念完,羞愧地放下本子,情不自禁地伸手搂抱住父亲,深深地亲吻着他的面颊……
人性有时不免会让人有些悲观。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付出,任劳任怨,不计报酬,而晚辈对长辈就不同了,自觉履行赡养义务的,已算比较好了,不幸的是,一旦其有了子女,从对自己子女的那份爱心、关心、倾心起,就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这时许多人已变得对父母稍稍有点耐心都不容易了,更别说什么“贴心的小棉袄”之类的啦。
那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个故事来进行反省吧,已有许多人讲述过“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无底深渊似的揪心伤痛故事,但这些述说者大多已过中年,百分百地都是事后的追悔,一切都来不及了,唯一的意义在于告诫后来人,那么年轻人能不能更早地觉悟到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