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中国天文十大进展04

 水共山华 2015-01-08

2010年,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第一承担单位)、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气象局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等十个单位联合承担的 国家“十一五”973计划项目“空间灾害性天气的 发生、发展和预报研究”(2006.9.1-2010.8.31),11月26日以优秀的 成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 项目验收。这是继前一期973项目被评为“国家973计划优秀研究团队”后取得的 又一个好成绩。

项目执行期间取得了一批重要的 原创性成果,为认识空间灾害天气的 太阳源区,理解空间天气中初始磁能积累和初发机制,空间灾害天气过程的 传播和发展,及磁层、电离层响应,获得了重要的 观测发现和新的 物理理解,提出了有代表性的 理论模型。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已发展成空间天气预报的 模型和方法,并应用于我国三个空间天气预警或预报中心的 预报服务,出色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等多项重大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任务。

项目执行期间,共发表SCI论文700多篇,国际会议大会特邀报告百余篇,专著5部。项目发表的 论文已得到1300多次SCI他引,项目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太阳磁场结构和演化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日冕加热、太阳活动周研究、全日面太阳磁场望远镜和空间环境服务等领域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共6次。

2010年, 973项目“日地空间天气预报的 物理基础与模式研究”,经过近1年的 立项程序, 10月18日作为科技部 “十二五”首批启动的 973项目之一被正式立项(2011.1.1-2015.8.31)。该973项目在吸收“十五”、“十一五”前两个973项目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日地空间天气过程的 复杂性和研究上的 艰巨性,将重点转移到与空间天气预报有关的 物理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和模式集成与应用研究,着重研究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空间天气事件的 内在物理联系 ,突出有限目标,强调空间天气预报中核心物理问题以及满足对重大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的 国家现实需求。

项目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第一承担单位)、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气象局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等十个单位联合承担。新一轮太阳973项目的 成功立项,标志着在国家层面对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空间环境影响的 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