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文学研究

 求是1025 2023-06-17 发布于山东

云南天文学史沿革

明代以来,白族周思濂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何立中著《星象考》和李滮著《太阴行度迟疾限损益捷分表》等,总结了白族天文历经验。近代天文学研究始于陈一得,他绘有《昆明恒星图》。1934年,云南大学一原测昆明经纬度确切地点被国民政府定为云南第一天文点(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天文系和中国天文学会在昆明东郊联合建立凤凰山天文观测站,中国天文研究中心转至昆明,开展太阳黑子、变星等观测研究。1946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等迁走,天文台改属云南大学,研究近乎凋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天文台仅遗10余人,平房300平方米,简陋仪器数台。1972年中科院决定在原凤凰山天文观测站基础上建设云南天文台,重点开展天文学研究,云南省天文研究事业得以重建。云南天文台已成为国际知名天文研究中心,在行星天文学、太阳物理、恒星结构和演化、星系宇宙学、射电天文学、红外天文学、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等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云南大学、大理学院也先后建立天文中心(所),研究蓬勃发展。

太阳物理研究

1957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今云南天文台)参加全国黑子观测资料的联合发布,安装127毫米赤道仪,迄今年均观测300余日,取得的观测资料数量、质量在全国联测网中始终领先。1959年吴铭蟾利用海尔太阳分光仪的定天镜与滤光器组合进行太阳色球照相试验,为色球望远镜的研制提供了宝贵经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丁有济、张柏荣、顾啸马、纪树臣等在黑子研究、太阳活动区物理和动力学过程研究、太阳耀斑研究和太阳射电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林隽创建的Lin-Forbes耀斑/CME理论模型,开辟磁重联电流片理论研究领域;李可军对太阳活动整体行为与长周期变化及南北半球活动不对称进行了系列研究等。“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天体的研究”“太阳活动22周峰年期的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研究”等成果获中科院和云南省科技奖励。

恒星物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黄润乾带领下开展的恒星(含双星)结构和演化研究,对双星非守恒演化、星风冲击波理论和星风物质损失等问题做出重要贡献,奠定中国恒星演化理论研究的基础。所编写的Stellar Astrophysics(《恒星天体物理学》,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恒星大气理论》《恒星的结构和演化》《恒星物理》等专著,是天体物理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教材。李焱发展了恒星震动及湍对流理论;韩占文提出大样本恒星演化理论,并对热亚矮星、Ia型超新星等特殊恒星形成的研究做出奠基性的工作。此外,在恒星(含双星)的观测方面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杨毓兰、刘清耀等对相接双星振荡的测光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双星新现象;谭徽松等的恒星测量结果被选入国际色球活动星表、紫外卫星色球活动双星表等重要星表;钱声帮等发现了绕双星转动的系外行星等。2000年以来,云南天文台在恒星研究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各4项。

星系宇宙学和高能天体物理

谢光中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BL Lac(蝎虎座BL型)天体及其中央黑洞进行系列研究,在国际上首创BL Lac天体、FRI/FR Ⅱ(G)射电星系的统一模型,并发现28个大质量黑洞候选体和18个新的活动星系核;苏步美等对银河系射电源和河外星系的射电辐射进行研究;张力等提出自洽的脉冲星磁球的外间隙模型;王建成等建立TeV blazar(电子伏特耀变星体)的喷流减速模型和辐射的产生机制;白金明等成功预言了M87和Cen A存在TeV γ射线辐射,并被后来的观测所证实。成果多次获中科院和云南省的科技奖励。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20世纪60年代,云南天文台参加了天文地球动力学、高精度授时、原子时系统星表天文常数及极移的研究,承担“世界时精确测定”项目中的纬度测定研究,人造卫星观测等获中国科学院奖励。冒蔚等研制了低纬子午环、光电等高仪,授权专利1项;2012年9月研制成功首台多功能天文经纬仪,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冯和生在云南天文台开创卫星动力学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主持引进天文大地自动测量照相机SBG,完成数项重大卫星测地任务,其中“用人造卫星方法测量某岛屿坐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熊耀恒积极发展应用天文技术,带领研究团组将自适应光学、光度测量、激光测距等高技术应用于国防事业,率先在云南天文台承担“863”项目,个人及集体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吴光节、陈培生等参与了重大彗星现象的国际联测研究。

大型天文观测设备

云南天文台建立后,为建设新的观测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从德国引进的1米光学望远镜在凤凰山成功落成,并配备了中国第一台CCD相机,此后10多年内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为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做出巨大贡献。冯和生等在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上建成高精度激光测距系统,在国内激光测距站中最早测到GPS35、36卫星,获2003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以来,罗国权、李焱、刘忠、熊耀恒、汪敏、白金明等为云南天文台观测设备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2007年2.4米望远镜在丽江高美古建成,它是东亚最大口径的通用型光学望远镜;2010年9月1米口径红外太阳望远镜在澄江抚仙湖畔建成,云南成为国际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的重要基地;口径40米的射电望远镜于2006年在昆明建成,更好地服务了探月工程,同时为天体物理研究提供设备支撑,已顺利执行“嫦娥”1号、“嫦娥”2号探月等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