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自拍”惹的祸

 tuzididie 2015-01-09

  手机一“智能”,“自拍”就汹涌。

  有人说:一个幽灵,在全球游荡;它的名字叫“自拍”。

  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放眼望去,一个个高举的手机宛如一片小树林,蔚为壮观。无数游客伸手之间,与山水美景亲密合影,或做亲昵状并瞬间“晒”到网上宣示爱情……“自拍”之盛也让“到此一游”的偷刻几近销声匿迹。

  节日家庭聚会,每上一个菜,小辈都用手机“嘁哩喀嚓”拍上一气,笑称“撒胡椒粉”,然后低头发照片,再加个“哇!”算是对长辈辛劳的最高奖赏。长辈呢,早已从目瞪口呆到习以为常,从偶然抱怨到跃跃欲试。

  广场舞大妈也争相享受“自媒体”时代的自娱自乐,门外的“屌丝”速成业内的“高手”。举起手机,笑颜如花,轻轻一点,便底气十足到处显摆:“灵哇?”

  充分享受“不求人”快感的“自拍”大军激起串串褒贬不一的反应,就像网上各类“门”层出不穷;或暧昧或骄横或炫耀……以“美美、露露”领衔,一个个角色闪耀登场随即黯然失色或锒铛入狱。难道都是“自拍”惹的祸?

  想想也是,唱歌能卡拉OK,拍照就有自拍;都属隐私也都有希望“分享”存在感的强烈意向。想起关于“日记写给谁看”的讨论,竟有异曲同工的意味。如今街头巷尾的地摊或焚香静雅的古玩店,都有那种一头弯形的竹片,考究些的还雕琢成一个手掌形状,俗称“不求人”。据说远可追溯到唐宋年间,此物让贵为天子的皇帝能自己完成后背“挠痒痒”的高难度活儿而不用有劳太监。历史蜿蜒,世事沧桑;文化传承中有无所不能的悟空、神通广大的济公……凡事“不求人”是无数人执著的期望。所以以“自拍控”自居的拥趸如此之众,也在情理之中。

  照相术诞生前,人们无法清晰看到自己的侧面。文艺复兴后的几个世纪中,诞生了一大摞优秀的正面“自画像”,让梵高等一批画家至今受人膜拜。人类第一张自拍照可追溯至上世纪初,当时相机傻大黑粗,无论拍摄正面或侧面都要三脚架、找好角度,设置延时快门,然后一摁快门线,三步并两步站到预定位置摆个POSE;咔嚓,大功告成。如此折腾依然乐此不疲,不愿“烦请”别人摁快门,只因此番折腾后的“成就感”真的“味道好极了”。如今只要看着屏幕,手指一点;效果不佳再来一张、再来N张也没问题;一本正经的老套早被“逆袭”,嘟嘴闭眼鼓起腮帮子的萌态已时尚得有点腻味;只有张扬个性的成就感依然。实在应感谢乔帮主,人们用“自拍”认知自我,能与前人一样“我拍故我在”,而便捷度却提升N次方。

  当输汉字的手机问世,短信“自发”无须假手他人,庞大的BP机群顷刻覆灭;当寻常百姓拥有智能手机,“自拍”轻而易举且胜“短信”千百倍,卡片相机顿时销路大降;可谓:新科技令“几家欢喜几家愁”。当然欲罢不能的“自拍控”也要注意,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将“自拍成瘾”归入“强迫症”一类,每天自拍至少三次但没上传至网络的为“情景自拍型”;每天自拍至少三次并上传网络的为“严重自拍型”;抑制不住冲动每天上传自拍照至少六次的为“长期自拍型”;根源则是“实际生活中自尊心缺失”且无药可治。

  建议私下对照对照,贵体有恙否?

 

陈茂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