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戴高帽何妨

 杂货店伙计 2015-01-09

 

我对“人性的弱点”这一说法,颇存异议。以为,举凡人的天性之物,实则为人从娘胎里带来的特质,既为特质,便无所谓劣,亦无所谓优,准确的说法应称之为“人性的特点”。譬如,人都喜欢被赞美、被奉承,尽管肚里明白对方是出于礼貌的抬举,但心里笑纳着就是受用,就是舒服。这当然不是“优点”,但岂能说这是“弱点”么?非也。

 

不禁想到清代才子袁枚的一个故事。

 

乾隆七年,26岁的袁枚由翰林院庶吉士外调到沭阳当知县。赴任前去恩师、名臣尹文端那儿辞行。老师说,你年纪轻轻去做县太爷,有些什么准备呀?袁枚回答说,我什么都没有,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老师不悦,批评说,年轻人怎么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才是。袁枚说,如今,社会上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君子真是太少见了!老师听了也觉得他说的有理,不由面露喜色。当袁枚出来后,有同学问他跟老师谈得如何?袁枚笑着说,我已送出了一顶帽子,还剩九十九顶。

 

你瞧,堂堂的恩师和老臣也脱不了俗,不知不觉入了学生的“套”,而且冁然熨帖,觉得这个学生没白培养。可见人性的特质,有的应顺应,有的要回避,而逆向碰撞肯定会双折其羽。

 

俗云: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招祸招福,皆在两片薄唇翕张之间。于此,当年鲁迅在《立论》一文里就予以了生动鲜明的揭示:一家人生了个男孩,合家别提有多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凭实而论,能不能发财,会不会做官,都是未知数;但人将来是要死的,却是必然。何以前者得谢,后者挨揍?道理浅显不过,一个在恰当的场合说了一句恰当的恭维话,一个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了一句不恰当的丧气话。

 

所以,说话的巧与拙、美与丑,其中确有艺术可探。生活中不难发现,人际间的许多矛盾、纠纷乃至干戈相向,往往都为说话不慎和失当所致。非但国人,便是地球村的人类,无不看重和守护自己的面子。面子者,尊严也。失了面子,即失了尊严。而欲维护他人尊严,则要给人面子。给面子其实不难,“好话不蚀本,舌头打个滚”。君不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童如此,况乎成人。故而逢人,恭维几句又何妨,只要适当而适度。

 

最近舍内婆媳龃龉失和,原因便出自说话失言失恭,以致婆婆一气之下拂袖归宁。一日与媳约谈,我说,你是大学文化,知书识礼也识理,文静静的有修养,懂的比我们多,不妨拿把小“扇子”给婆婆扇一扇,时不时给婆婆戴戴高帽子,她欢喜着出汗统揽家务,你一边享福还得到赞赏呢。媳妇莞尔,说“我懂”!

 

呵呵,我也送出了一顶高帽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