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时代的钱钟书与作文竞赛

 sanmin 2015-01-09

中学时代的钱钟书与作文竞赛

钱之俊

民国十二年(1923),十三岁的钱钟书小学毕业,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桃坞中学是一所英文教学极为严谨的教会学校,师生在校内皆用英文会话交流。校长是教会派来的外国传教士,外语由外籍教师任课,其他课也多用英语讲课。当时学校设初、高中部,钱钟书开始读的是初中部。作为教会学校,桃坞中学的中英文课程分班上课,钱钟书刚入学时,因为国学有根基,国文、中国历史等课都是直接跳到初中二年级上课,而英文、数理等课程则在初中一年级。在这些课程中,他国文是强项,数理等课却不太理想(对生物学倒是很感兴趣)。

桃坞中学每年都要举行中文和英文作文竞赛,不论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都可以平等参加,公平评选,并公开发榜。入校不久,钱钟书第一次参加了竞赛,得了中文竞赛全校第七名。这个成绩,对一个刚入校的初中新生来说,已属不易,在以往的桃坞是没有的。据说到后来,每次作文竞赛,钱钟书总是排名第一,直至一个叫朱光辉的出现才改变现状,夺去了他的第一,只得屈居第二。钱钟书不服,要求单独比试,校方特先出两题让他们竞争,而钱钟书又提出须在两小时内当场交卷,但朱光辉说他下笔没钱钟书快,这又不是正式的作文考试,文有二题,是否允许他次日交卷,校方同意了。结果朱光辉还是第一(刘衍文《漫话钱钟书先生》)。此事好像也是朱光辉后来在文治中学教书时向他学生透露的,因为人事已去,似成孤证。以钱钟书的少年意气,这事不是没有可能。朱光辉这个人早年文章可能确写得好,后来也留过学,但大约终究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后曾涉迹官场,做过县长。就因为这些历史问题,解放后连书也没好好教成。他1985年病逝,终是一事无成,正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中学时代的钱钟书与作文竞赛   少年钱钟书(少见)

 

钱钟书好拿第一的个性与能拿第一的才气似乎一直保持到了高中和大学时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许振德和钱钟书是同系同班同学,他和钱钟书同学之前,经常是名列第一,后来钱钟书夺了他的第一,开始他还曾想揍他一顿出气,后来钱钟书偶然替他解决了一道问题,他们遂成好友。钱钟书曾说过:“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他是引用桐城先辈的话:“子弟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犹狂没出息”,杨绛先生说这是“夫子自道”(杨绛《我们仨》)。显然,年轻时的气盛,才子的习气在少年和青年时代是一以贯之的。

钱钟书的文章写得好,小学时在同龄人中就很突出了。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钱基博是现代著名的国学家,著述等身,对儿子的家教极其严格。但在入东林小学之前的教育,基本上是大伯父钱基成负责的。因为钱基成是长房无子,所以钱钟书生下来后就过继给了大伯父。三四岁时始由伯父教识字,五岁入秦氏小学,不到半年,因病停学;六岁时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附学不便,又在家由伯父教。到考上东林小学时,已经“卒读《论语》、《孟子》、《毛诗》、《礼记》、《左传》诸书,暇则涉猎子史,好臧否古今人物,握管作二三百字论文矣。”(钱基博《大哥述略》,《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行述第三》)在他上东林小学不久,钱基成去世。当年,钱钟书写了《题伯父画像》一文,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钱钟书最早的一篇文字。他民国九年(1920)入无锡东林小学,小学四年,作文的突出他小学时期的同学可以提供佐证。小学同学邹文海先生在《忆钱钟书》文中透露了当时的老师对钱钟书文章的评价:记得那时候他的小楷用墨甚淡,难得有一个字能规规矩矩地写在方格之中,可是先生对他文章的评语,常是“眼大于箕”,或“爽若哀梨”等佳评。他常常做些小考证,例如巨无霸腰大十围,他认为一围不是人臂的一抱,而只是四个手指的一合……另据比钱钟书在东林小学晚一届的姚方勉先生回忆,“在再得草庐后面的走廊里,设有一个学生成绩揭示处,我曾见到过许多好文章,其中署名的,大多是钱钟书、钱钟韩、孙佐钰、姚宏胄等同学。他们是我上一届同学,因此引起我的注意和敬佩。有的文章,开头就用一个‘夫’字,我初见时不知其意。原来钱、孙等同学,家学渊源,对古文已有较深的造诣,发语词作语助的‘夫’字,早已见多用惯。……钱钟书、钱钟韩昆仲是有杰出成就的杰出人才,我对钱钟书先生小学时代的音容笑貌,还记得比较清楚,他眉清目秀,声音清脆,走路姿势,不同于一般同学。作文篇篇都是好文章。”(姚方勉《三年东林小学生活》)虽然没有说那贴在再得草庐后面的走廊里的好文章搞的是作文竞赛,但文章写的好确是深得老师与同学的赞赏和羡慕的。

钱钟书小学时期的文章在同龄人中虽已相当了得,但还不能让父亲钱基博入眼。他文章写得好,而且知道发奋读书,并真正得到父亲的称赞,却是在上桃坞中学以后。杨绛说,钱钟书上桃坞以后的一年暑假(1926年),在清华任教的钱基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命钱钟书和钱钟韩各作一篇文章,结果钱钟韩的一篇颇受夸赞,而钱钟书的一篇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发奋读书的志气。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他有时不按父亲教导的方法作古文,嵌些骈骊,倒也受到父亲赞许。他也开始学着作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钟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记钱钟书与〈围城〉》)他自己后来也回忆过这段经历:“余十六岁与从弟钟韩自苏州一美国教会中学返家度暑假,先君适自北京归,命同为文课,乃得知《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书。”(《谈艺录》)19794月,他到美国访问,也“自言在中学期间,初不知用功,曾给父亲痛打一顿。十五岁才知发愤读书。”(夏志清《重会钱钟书纪实》)

对桃坞中学每年都要举办中、英文竞赛的情况,兹以钱钟书上初三这一年(19259月至19266月)为例略加说明,可作感性认识。1925912日,校长梅乃魁在纪念堂开全校学生会,补给上届征文竞赛班次第一、全校第一、高初中成绩第一、宿舍整洁各奖品及初中文凭。九、十月之间,“季报部为增进同学兴趣起见,特揭中西征文悬赏,题录取者赠五元之奖品。同学才逾杞梓,文比琬琰;玉液琼膏,定能津津齿颊。”(《本校春秋》[之一],《桃坞学期报》1926年第九卷第一期)季报部指校报《桃坞学期报》编辑部。12月初,“校中为度量学生程度起见,特举行中英文测验。争奇斗捷,各擅胜场,成绩优良,当可预卜。”(同前)结果不详。这是第一学期的情形。第二学期开学初,“本校为激励生徒,研精国粹起见,爰于正月十八,举行中文竞赛,题为‘为学无止境’。同学分坐‘纪念’与‘自修’两室,沉思力索,钩心斗角,乌丝撷宋、班之艳香,麝墨泼韩、苏之潮海,鸿篇佳制,定多巨观。”(《本校春秋》[之二],《桃坞学期报》1926年第九卷第二期)本次中文竞赛,优秀作文刊登在《桃坞学期报》1926年第九卷第二期“文章竞赛”专栏上(题目都是《为学无止境》),作者依次是张青莲、王凤炅、王雋生、曹觐虞和房鉴钊。钱钟书只有一篇译作(《天择与种变》),似未获奖。同期张青莲还有两篇文章和十首诗。张青莲比钱钟书长两岁,当时在高三,19266月从桃坞中学毕业,毕业典礼上还作了中文演说,英文演说为袁树谟。张青莲中学时候虽然文章写得好,但后来还是走了科学研究之路,成了中国现代著名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43日,上午举行英文会考。“高中各级及初中最高级诸同学咸与试。题为《日日阅报之价值》(The Value of The Regular Reading of newspaper)。信毕挥洒一气呵成。孰占鳌头,问之探花使者,便知分晓。”(同上)此次会考作文“孰占鳌头”也无从知晓。没过几天,学校又举行翻译竞赛。“与赛资格中英文须在高中者。竞赛第一,得奖马崇淦先生所赠金牌云。”(同上)钱钟书看来是没资格参赛的。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国文成绩好,文章也写的好,在这期间,钱钟书担任了校报《桃坞学期报》的中文编辑。在《桃坞学期报》上他发表了文言、白话、译作等不同形式的文章,如《进化蠡见》、《天择与种变》(译作)与《获狐辩》等。这也是目前新披露的信息,在所有传记和相关文集中都没有收录或提及,这些文章对研究钱钟书早期思想的形成有较大的意义,很值得关注。因为这层关系,季报部举办的作文竞赛,他很可能就没有参加。

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占领江浙沪一带,新政权规定不准把基督教《圣经》作为学校必修课,桃坞中学被教会叫停,以示抗议。学校一停办,钱钟书即转入无锡辅仁中学。钱钟书在桃坞中学四年的求学经历,为其以后融贯中西的学问研究及讽婉精妙的写作方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俞菁《钱钟书、杨绛与苏州》,《中国档案》2007年第二期)。这期间他不仅读了大量的中英文图书,通过作文竞赛、《桃坞学报》的写作与编辑工作,写作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直接的影响是在辅仁中学读高中时依然是国文竞赛上的佼佼者。

辅仁中学是非正式的教会学校,是无锡圣公会的中国会友唐纪云集资创办的私立学校。当时采用中西文分科排年级,上午为西文课,下午为中文课。中文课设作文、子书、古典诗词等课程。从时间上推算,钱钟书当时进辅仁读的大概是高中二年级。就在读高二这一年,全校又进行了国文、英文、算术三门课的竞赛,结果钱钟书得了国文、英文两个全校第一,轰动全校。在了解了钱钟书在桃坞中学的经历后,对于这个成绩我们就不会过于惊讶了。这个时期在写作上,他已不再受到父亲钱基博的责罚,而是颇得赏识了。此间,他开始经常替父亲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由代写信而代作文章。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钱穆《国学概论》的《序》就是钱钟书刚入大学时替父亲写的,当时署名“钱基博”。文章水准可见一斑。民国十八年(1929),钱钟书以中英文特优的成绩被清华破格录取,从而结束了自己的中学时代。

从钱钟书大学以前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背景来看,文章写的好,不是没有原因的。有人说钱钟书自小就是个王勃式的神童,这是捕风捉影的现代神话。从他小学到中学毕业的学习成绩来看,他除了国文、英文、历史成绩好以外,其他课程并不突出。但是在写作上的天资不能说一点没有。这和他从小受伯父、父亲的教育分不开,是可谓“家学渊源”。而自小就孜孜于读书作文,这种兴趣使然也是重要的前提。有作文的潜资,有学习的渴望,没有机会展示、没有环境激励也不行,这又得益于当时的新式教育。从东林小学到桃坞、辅仁这样的教会中学,使少年钱钟书得到了很好的中英文基础教育,也使得他的写作才能得以展现和不断提升,为其以后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奠定了难以想象的基础。所以说,一个人成就的取得,除了有一点点可能的天资外,还得靠自己的勤奋,还要有环境、有际遇,——虽然有些东西也是强求不得的。有人说,钱钟书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又或许不无道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