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语斗争能否置换暴力?

 残云伴鹤归 2015-01-09


暴力总归是暴力,无论它怎样狡辩,我们永远应该站在它的对立面,憎恨它、反对它。当然,言语的斗争最终是否能置换这身体的决斗,却是一个未完的思索。

言语斗争能否置换暴力?


文 | 曾炜



两个蒙面人,举着冲锋枪和火箭发射器,跳下车,朝一个已经中枪倒地、痛苦挣扎的男子跑去。枪声在宽阔的大街上穿梭,残忍的蒙面杀手无意留下任何生机,致命的“补枪”最终让地上的挣扎变成了死寂。枪声在那一刻终止,生命也在那一刻逝去。


法国漫画杂志《查理周刊》1月7日遭遇恐怖袭击,有12名来自不同家庭的父亲、儿子和丈夫,在这一事件中永远离开了他们的亲人。上述所描述的一幕,来自附近的居民站在高处的窗边拍下的视频,它只是这场血腥袭击的一角。这一残忍的“补枪”视频被网友上传至社交网站,全世界为之震惊。


无数的漫画家拿起手中的画笔表达着愤怒和不屈,而普通的民众则走向街头声援素不相识的死难者,捍卫来之不易的自由。政府为死难者降下半旗以示哀悼,曾经被该杂志多次讽刺的法国总统奥朗德摒弃前嫌,称这次杀戮就是不折不扣的恐怖袭击,整个大巴黎地区拉响最高级别的反恐警报。


面对如此血腥的暴力恐怖袭击,任何言辞或都应该首先表态谴责和打击,我当然也不例外。生命,无论何时都应该凌驾于价值的争论之上。以暴力对抗画笔,除了证明施暴者的无能,我找不出任何可信的诠释。


但与这种表态同样重要的,甚至更为迫切的,显然还是应该进一步思索暴力的根源,以防类似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否则,廉价的表态最终不过是从众的站队而已。


实际上,《查理周刊》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暴力袭击。这本杂志以极端左倾和无神论为思想基础,多以讽刺宗教、政界权威为主要内容。此次遇难的杂志总编沙伯尼耶曾经主张,不应当有任何禁忌,应冲破各种束缚自由地表达。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以及奥朗德、萨科齐,都曾是它讽刺、挞伐的对象。主编因此收到死亡的威胁,宗教组织则以毁谤罪将杂志告上法庭,2011年杂志办公室被投掷燃烧弹,引发大火,多名杂志社成员受到人身安全威胁。


没有人可以干涉嬉笑怒骂的自由,这点对于大多数法国人而言是再明白不过的常识。但是,当这样的自由成为一种“类宗教”的禁忌不容置喙的时候,它所产生的愉悦、畅快就极容易让人忽视它可能带来的风险。


你的嬉笑是否已经成为别人的痛苦?很多人说那些蒙着面具不露声色的恐怖分子不懂幽默,他们同样应该拿起笔杆子来一场对等的言语的斗争,而不是端着枪杆子实施暴力。这样思考的人们显然忽视了一个现实:在这个世界上,面对政治尤其是宗教的图腾、象征、禁忌,依然还有很多人无法轻松起来,更遑论嬉笑怒骂。不论你如何表述这差异的缘由——文化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这差异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忽视它、无视它,必要吃大亏。


针对思想的“哗众取宠化”、失去节制的美德、追求智识的愉悦以“有意思”为上,早在雷蒙·阿隆的时代,就已经有众多的批评。在过去的法国知识圈,曾经流行这样的玩笑话:“宁愿和萨特一起犯错,也不要和阿隆一起正确。”的确,古板、中庸的阿隆无论如何也不像激进、追求思想冒险的萨特那么有魅力。但问题是,智力的愉悦替代不了现实的焦虑,思想的冒险同样无法填补人群的差异。


暴力总归是暴力,无论它怎样狡辩,我们永远应该站在它的对立面,憎恨它、反对它。当然,言语的斗争最终是否能置换这身体的决斗,却是一个未完的思索。



-----我是分割线,我不分割观点-----


见到了蔡老师和团结湖的男同事、女同事。

第一印象,女同事都是美女。

没有第二个印象。

蔡老师说,我如果还不来,就不要我了。

我在想,他不要我,会要谁呢?

大概是另外一个美女吧?

感觉这就是他挑同事的标准。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