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你太久,临涣古镇(图)

 餐芳饮露 2015-01-09

1000年前的临涣,距隋唐大运河不远,或者它就位于大运河的岸边。运河里,顺流南下的船装满瓷器、皮革、金属、薪炭或者木材,而逆流北上的船则装满了盐、茶、糖、布帛和稻米。船队延绵数里,停靠在岸边,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商人,到岸上休息、购买生活用品,到茶楼小憩,到庙里上香还愿,或者去看看最流行的演出。古代街头的文艺演出,比现在要多多了。最时尚的体育运动也许是打马球或者蹴鞠。马球应该是比较贵族化的活动,因为,你首先得能买得起马。

北宋时期的临涣还是一个县城,和徐州、宿州一样,它是中国南北商业线上的重要商埠。南来北往的客商,无论是陆路或者水路,都必经此地,在这里停留休整,或整装再发。临涣的名字来自涣水,这是一条古老的河,在北宋年间,这条河应该叫汴水,是大运河的一部分。1000年后,它现在的名字叫浍河。不仅仅是浍河,淮河流域的很多河流的名字,随着朝代的更迭都换来换去。还有一些河流和湖泊,永远地从大地上消失了。如果翻看《中国河湖大典》,就会明白什么叫沧海桑田。流经宿州临涣这一段的运河,在最初开凿的时候叫通济渠,在北宋的时候叫汴河。在唐代没有到来之前,这条运河还只能叫隋朝大运河,它是隋炀帝的杰作。在历史上,隋炀帝是著名的暴君,耗费大量的民力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从当今的立场来看,“大运河”却是功利千秋万代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

10年前,临涣突然出名了,一组在临涣茶馆拍摄的照片迅速在网上走红,让大家看到了久违的小镇生活。好像是发现了新鲜事一样,摄影师们纷纷造访这个皖北小镇,拍摄这里的茶馆、茶客。茶客们大多是老者,或鹤发白须飘然若仙,或手持着长长的烟袋杆,眯着眼,在太阳下抽烟,或者捧着粗瓷大碗喝茶。这些照片古朴而又生动,仿佛是异域的感觉。和普通的集镇一样,临涣也是按农历日期逢双单开集,开集的日子,方圆十几里的人,会过来购买生活用品,也或者把自家产的东西带到街上卖。在物资紧缺和通讯手段不发达的年代,不同集镇上物品价格是有差别的,聪明的人,就会从这个集上买了,第二天,到另一个集镇上卖,从中间赚取差价。回来说说茶馆。茶馆皖北地区是极其少见的,即使今天,在高楼林立的皖北县城,茶楼也非常少见,因为喝茶并不是北方人的习惯。皖北地区的乡下说喝茶,大多数可能是指“白开水”,而没有茶叶的。如果带了茶叶,那就叫“茶叶茶”,南方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称呼比较奇怪。临涣的茶馆,被摄影爱好者发现,还缘于这个地方的茶馆特别,而茶客们所饮的茶更特别,这些茶叫棒棒茶。和别处的茶不一样,这里的茶,是别处的茶商弃之不用的老叶或粗梗。不知道中国的其他地方是否有这类饮法,反正,在这个皖北小镇,这种喝法,或已延续至少百年以上。和方圆很多村镇一样普通的临涣,为什么会保留下饮茶的习惯?事实上,仍然和临涣的交通地位有关。明清之际,来往于中国南北的客商落足临涣,这些商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江南,他们习惯饮茶,所以也把这种习惯带上了岸。和隋唐大运河流经临涣的起起落落一样,临涣人饮茶的习惯,也是起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但是,江南茶客们所不耻的棒棒茶,为什么在临涣能成为茶客们的最爱?没有人能解释清楚。找不到原因,只好从棒棒茶上找,从饮茶用的水上找,有人提到了临涣的四大名泉: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临涣的棒棒茶,大多来自于离此地三四百里路的六安,六安地处大别山下,山地和丘陵地带多茶园。此地名茶为六安瓜片或霍山黄芽,都是中国著名的绿茶。六安生产棒棒茶,但是本地人却并无饮棒棒茶的习惯。这些棒棒茶难道仅仅“特供”临涣这些茶馆?今天的临涣镇,仍然拥有一段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墙遗址,还有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而文昌宫在淮海战役中,曾经作为指挥部使用过,所以现在是一处文物,两块牌子。

当扬州通往北方的京杭运河开始淤积、停止通航的时候,从天津出发,到达南京的铁路开始通车了。1911年,横跨淮河的蚌埠铁路大桥建成了,津浦线开通。蚌埠由一个小渔村开始成长为一个城市,淮南沉睡的煤矿开始大规模被唤醒。工业化的步伐,终于行进到这片古老的土地。失去水路,也错过了铁路,临涣开始被历史遗忘。直到1960年,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青阜线,才经过这个小镇,而主要的功能,还是运煤。运淮南、淮北的煤,到祖国各地。2013年,当飞驰的高铁经过蚌埠的时候,当动车和高铁开始成为人们出行选择的时候,临涣这个车站,基本上已经没有人从此地上下火车了。渐渐,它就被人遗忘。泯然众人也,临涣镇区别于其他村镇的特点,只有那几间茶馆;能证明它历史上的地位的,只有那埋满了坟墓的城墙。或者,还有一条,沉睡在地下千年的古运河。

临涣的味道,就在于它的“老”:老街、老巷、老树、老桥,还有一群老人坐在老旧的茶楼里,端着老烟袋,眯着昏花的老眼拉着老旧的往事,到处都写满光阴的影子。临涣现存二十余家老茶楼,最有名的两家是南阁茶楼和怡心茶楼。这两家茶楼坐落在同一条街上,历史都超过百年,门面同样简朴当地用的都是土瓷和粗砂的茶具,各家茶馆的茶壶式样大致相同,但颜色有别,不会搞混。在黑色的茶碗里倒了一点深黄色的茶水,小心翼翼地啜饮,汤色很浓,茶味却很淡,分辨不出究竟是绿茶、红茶还是黑茶,反正不是任何一种熟悉的茶味。

茶楼的内部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因为经年烟熏火燎,大半黑乎乎的,摆着几张八仙桌或是陈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数条长凳,大部分都已缺角少棱,漆色也早已斑驳,配上那些土旧茶壶,倒也很是搭调。桌边围坐得满满的,都是大老爷们儿,竟不见一个女茶客,每人面前一把茶壶、一只茶盅,茶馆里还备有香烟和糖果、瓜子、花生等小吃,供茶客们消遣,烟草味掺和着茶水味,也许就是老茶客们最感亲切的气息吧。在那烟气茶香的氤氲中,时间变得缓慢而黏滞。在这座千年小镇里看见一段逶迤十余里的城墙,着实让我惊喜。这座战国时期修建的城墙,历经千载风雨销蚀和多次战乱洗礼,竟然仍保存得十分完好,烽火台和瞭望、射击用的垛口清晰可见。站在烽火台上,仿佛还能遥望到那些狼烟四起的岁月。

  镇上的古迹很多,始建于唐代的文昌宫,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是一座精巧典雅的院落,曾经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到此求福雅聚,挥毫泼墨。白居易寓居宿州符离东林草堂时,与符离五子同游临涣,就曾在文昌宫吟诗作对。孟浩然也曾焚香于文昌宫,留下“笑语同今夕,轻肥异往年。晨风理归棹,吴楚各依然。”的诗句。此外镇内还有城隍庙、慈云庵、禅阳寺、山西会馆、基督教堂、仓河等景观;镇外则有凤凰台、观景台、点将台、播花庙。在当地流传的诸如“姜子牙作法飘移相山庙”、“南北朝陈庆之夜袭临涣”、“河神柳展雄解救苦难百姓”、“四女化松敬庙”等或真或假的故事中,藏着浑厚久远、言述不尽的历史传临涣有8条主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清代样式,青砖小瓦,朴素安宁。在由一座座青灰色屋顶和院墙搭建的大背景之中,矗立着两座同样年深日久的尖顶建筑,是镇上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们陆续进入临涣,这两座教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临涣平安夜,也算是临涣的一个重要节日。天主教堂离我们的住处不远,这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教堂,哥特式风格,雪白的墙,灰色的水泥地板,陈旧的木条长椅子,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闪烁的彩灯,只有一个亮着白炽灯的舞台,还有一支支蜡烛映出信徒们的虔诚面孔。由朴实无华的土戏、乐器演奏、男女对唱还有久违了的三句半构成的平安夜庆祝演出,在圣母玛利亚的神像前欢乐地进行着,将外来宗教和当地乡土气息融洽地接合在了一起。最后,人们在教堂外燃放鞭炮和烟花,稀稀落落的鞭炮声和夜幕上一朵朵孤零零绽放的烟花,就算是节日的高潮了,人们的脸颊被手里的烛光映红了,脸上满是喜悦和安宁,这也许就是宗教给这个不起眼的小镇的馈赠吧。




IMG.jpg (76.5 KB, 下载次数: 27)

IMG.jpg

IMG_001.jpg (94.43 KB, 下载次数: 30)

IMG_001.jpg

IMG_002.jpg (202.29 KB, 下载次数: 34)

IMG_002.jpg

IMG_003.jpg (221.11 KB, 下载次数: 32)

IMG_003.jpg

IMG_004.jpg (194.16 KB, 下载次数: 36)

IMG_004.jpg

IMG_005.jpg (196 KB, 下载次数: 31)

IMG_005.jpg

IMG_006.jpg (202.6 KB, 下载次数: 33)

IMG_006.jpg

IMG_007.jpg (200.47 KB, 下载次数: 31)

IMG_007.jpg

IMG_008.jpg (153.45 KB, 下载次数: 33)

IMG_008.jpg

IMG_009.jpg (200.55 KB, 下载次数: 32)

IMG_009.jpg

IMG_010.jpg (60.1 KB, 下载次数: 30)

IMG_010.jpg

566609128135847059.jpg (112.31 KB, 下载次数: 35)

566609128135847059.jpg

1030761364731746562.jpg (81.37 KB, 下载次数: 34)

1030761364731746562.jpg

2740721848248982684.jpg (73.92 KB, 下载次数: 30)

2740721848248982684.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