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程的回答(38票)】: 泻药。 本人四大行员工,就我了解而言—— 理财产品的运作:一般的投资渠道包括基金、债券、定期存款和银行同业。绝大多数保本的理财产品会投放到定期、国债、银行同业和货币性基金这些本金亏损几率小的渠道中。 有人可能会问,那些短期几个月6%-7%的收益率还号称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是怎么做到的。我能想到的渠道就是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放。因为银行有存贷比的要求,所以会经常向同业借来资金来保证不触碰银监会的底线。同业借来的这个资金数量庞大,而且有时候是急需的,所以银行开出3个月6%、7%的价格把钱借给同业是非常平常的事。这个就是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中常见的一种。 银行开出这样的高利率把钱借出去,当然会设计出略低于此利率的理财产品。相信每个有点规模的银行都有金融机构部这样类似的部门,每天电话不停的询问同业的报价,一旦发现机会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促进成交(你想想动不动就几亿的资金还能够有个不错的利率多么的吸引人。最关键的是,目前中国这形势,银行倒闭还是不太可能的事,尤其是能够参与到银行同业拆借的金融机构,一般资质都不低,破产风险很低)。有时候银行发现同业有这方面的资金需求,就会紧急推出一些理财产品向储户募集资金,然后打包借给同业。有时候也可能是银行自身接近存贷比的底线,所以它也会推出一些理财产品吸纳储户在其他银行的资金来救火。 我相信在6月份银行“钱荒”的那一阵子,不少人都收到过银行发来的信息,号称7%-8%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银行业很少出现整一大片的钱荒,但是某个地方的银行分支出现暂时的资金短缺倒是非常正常的事。于是,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以及诸多的变种产品就有利可图了。 本人是做公司业务出身,也就只能理解到这个层面了。 至于买理财产品要注意的地方,首先你要问清楚是不是保本保收益。贫苦大众来说,本金安全十分重要,那都是血汗钱。其次是,不要轻易被那些收益率给迷惑了,最好自己动手算一算。像我给公司做理财时,我发现相对于T+0日购买的产品,有些T+1日购买的产品会有一个略高的收益率。但是你实际计算过后,你会发现T+0的产品因为有了多一天的计息,实际上有一个更好的收益。(科普一下,T+0的产品指的是当日申购,当日生效;T+1的产品就是当日申购,次日生效)收益率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但是收益才是我们实实在在投资获得的财富。所以不要轻易被高收益率给迷惑了。尤其是有些超短期的理财像7天14天,标到7%、8%的年化收益率,你真的细心算下来,没多少钱赚的。 还有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投资渠道风险低,收益稳定,但是因为银监会有规定不能够承诺保本保收益,所以银行人员不会给你承诺的。当然,你可以问:“这个产品之前亏损过吗?”如果回答是“否”。如果该理财产品还是该银行的招牌理财产品的话,那你可以考虑一下。尤其是一些大银行,很珍惜银行声誉,不会轻易卖些有严重亏损可能的理财产品给客户。这里要提醒一下,我指的是理财产品,不是基金。基金的投资渠道很多都有证券市场,所以风险很不确定的,而且卖基金给客户的理财经理有分红,就顾不得这么多了。 对了,还有两点一定要注意。有些理财是没到期不能赎回的,所以一定要确保自身的可用资金充裕,避免出现救命钱取不出,然后银行又挨舆论一顿骂。还有一些理财是到期自动续做的,就要提前算好日子,到期不做的话就赎回。 以上。 【马小欣的回答(5票)】: 我是来做搬运工的。。。 关于运作,这个问题里已经有人回答的很清楚了: 银行用我的钱投资什么了?理财产品投资去向? 至于需要什么知识: 1、买之前看清楚是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还是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产品 2、买理财产品前请看产品说明,根据你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保本、非保本产品 3、虽然我同意@周益 的说法,如果扣除申购日到起息日的时间,有些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未必比定期高,但是不同的是,30-60天的短期理财产品还给你提供了流动性,你不必存一年才享受到一年期的利息,而且通常365天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是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 4、注意预期收益率这个说法,它是不被保证一定可实现的。 5、起点金额高、特定渠道专享(例如网银专享、手机银行专享、理财夜市之类)的收益率会比某些常规产品收益率高。 6、临近季末、年末银行考核时点或市场流动性紧张时收益率会高。 【周益的回答(4票)】: 本人四大行员工,网站上都有各种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上面说了投资去向,具体运作不懂。 理财产品一般说来4%-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注意是年化!),除去申购的前几天比定期(3.25%)也高不到哪去。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利率要高一些,一般说来是安全的。注意保本和非保本的条款,保护好自己。 理财产品不像定期可以提前支取,数额大可以反贷出来,走流程都够受的了,所以要注意投资期限,一个月到几年的都有,滚动发售,到期了马上就可以再买。理财产品一个月的利率看上去和一年的差不多,但就像上面说的每次都要扣除申购的几天,一年12次扣除的天数也有点多了。 注意保险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区别。 【雷猴的回答(1票)】: 本人是银行新进小白,说下个人觉得目前知道的关键点:是保本型(无论如何理财产品本金不会少)还是风险型(浮动相对大些,如果万一收益不好会比本金还少些),年利率和时间以及最低金购买额,另外就是这些钱都通过一些渠道去进行其他形式的投资行为了。 个人陋见,如有不符,还请更懂的人斧正。 【汪胖侠的回答(1票)】: 理财产品的运作渠道主要有股票、债券、票据、信托、贵金属等。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除了自己推出的理财产品之外,大部分属于代售。理财产品和存款不同,不影响银行存贷比结构。银行往往充当中介的作用。背后的资金流动比较复杂,牵涉不少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也有地方政府为融资通过各种手段包装手中的资产或者信用,打包成理财产品,伙同金融机构“套取”老百姓的资金。一般建议谨慎购买。一旦发生信用违约,购买者会发现银行并不是真正的销售方,其他各方也相互推托,导致维权无门。也有大行为了声誉将违约损失自行消化。至于是什么保本型还是风险型,最好是仔细阅读条款之后再做判断,有些个口头协议是营销话术,不可全信。 【李然的回答(0票)】: 理财的本质是帮企业卖债券,拿别人的钱赚钱,不占用自己的资金成本 【石容芳的回答(0票)】: 把我在另一个帖子里的答案贴过来,最近该问题关注度很高好像。对于投资者而言,购买的考量不外乎收益率、风险、流动性、交易成本。收益主要分为三种: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保守投资者建议选择谨慎型的保证收益型,这个框架内选择比较简单:只需对比各家银行该类型产品的收益便可选择,建议选3-4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最佳,考虑到银行间竞争加剧理财产品的价格一天一个价,加上每季末的“揽储压力”(其实是表外收入),保证一定的高收益的同时适当的考虑流动性。当然,要是你懒到觉得每季度一次的理财产品选择交易成本太大,那么建议买半至一年的(在理财产品中算是过长了)。 目前理财产品主要分布于短期,背后的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类金融工具(包括逆回购、银行存款等)以及债券类资产(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公司债、企业债等)这些流动性强、风险低的资产,这是各家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投放主流,只要投在此类,收益上各家银行也变不出什么太大花样。 个人的喜好还是在保本的前提下,那些投资流向更大胆的理财产品,比如说黄金、汇率、利率、股指、衍生品等等挂钩的理财,其实产品说明书上保本非保本的承诺只是根据人行的硬性规定必须写的,比如投在存款、国债、央行票据等低风险产品占比多少才能子啊说明书上写上”保本“,超过这一范围就不能写,理财经理也不能以任何形式跟你承诺。 其实金融产品发展到今天,多元化大胆的投资标的配合合理的投资结构下实现保本并不是难事,关键是银行后台的产品设计团队。对比各家银行,有些银行报价很高,但资金投向透明度很低或业界认为风险敞口很高,那么我是不会选择去买的,谁知道你的钱是跑到哪个房地产项目上。就像某位大PE说得:看项目更要看leader(大意如此),我的想法是看理财产品更要看背后的团队。当然,每家银行背后的团队信息外部很难获取,包括向你们推销的理财经理(呵呵),那么最直接的考量指标就是该银行的理财产品成熟度:包括各家银行理财产品产品线种类、数量、投资多元化程度、信息透明度、信息规范化。对比各家银行官网。目前做得最好的应该是招行(号称最佳私人银行、零售银行,)。其次是。。。。。。。。。。(我也想不出来了) 【浪客行的回答(0票)】: 其他答案都讲得差不多了,来补充一点。 见过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保本的,投资固定收益的分级类似私募的机构。一般分成3级,A级是私募资金,占5~10%,B级是散户防火墙,占1~5%,收益8到9个点,C级是银行收益大概在7个点。 这样的私募风控一般是券商做的,投资etf套利什么的,银行主要还是提供资金,类似于买了结构化的债券。 【钱宇的回答(0票)】: 谢谢邀请 以我在银行的经验来看,并不建议购买理财产品 原文地址: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