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中国银行成交了136亿元,相当于日换手近50%,如此大的换手率是不能用正常的交易行为来解释的,应该是有人在刻意为之。 来源: 新浪博客 作者: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 回顾2014年的股票市场,根据市场的价格涨跌特点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1月份之前是小盘股和小市值的股票领涨,市值在50亿元以下的股票平均涨幅是市值500亿元以上股票平均涨幅的10倍多。 风格转换,投资者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很多投资者惊呼“满仓踏空”,意思是说尽管满仓,但仍然没有赚钱,有些投资者甚至是“把熊市里辛辛苦苦赚到的钱都在牛市里赔掉了”。 市场的所谓风格转换在A股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如2006年底至2007年上半年,蓝筹股受到追捧,而非蓝筹股遭到冷落,但当时的非蓝筹股并没有遭到持续的杀跌。 因此,类似2014年的风格转换是绝无仅有的,难怪股票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大多非常不理解市场的表现。 11月中旬前后市场为何出现风格转换? 这是市场十分疑惑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不仅要能够解释2014年11月份之后的市场特点,而且要能够解释2014年11月份之前的市场特点,否则,难以服众。 “估值修复”的缺陷对蓝筹股的上涨,有一个相当流行的解释是“估值修复”论,其核心逻辑是: 随着央行在11月份宣布降息,我国的货币政策思路出现变化,未来的市场利率会持续下降,蓝筹股的估值将提升。 笔者一度也持类似的看法,但仔细思量,该解释框架存在两个缺陷: 它不能解释过去几年里蓝筹股的低估值与创业板、中小板的高估值为什么会并存。 显然,传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很难解释现在的市场。笔者认为,用对冲操作的思路来寻找答案或许能多一些启示。 对冲操作是推手A股市场自2010年4月开始,引入了股指期货交易,从此,股市投资者有了对冲交易工具,对股市的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投资者直观感觉,自有了股指期货以后,蓝筹股就遭到持续打压,因此,甚至有很多人建议要取消股指期货。其背后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对冲交易所致。 上图可见,在2008年底之前,上证综合指数与中小板指数基本上是一致的,但2009年后开始出现明显的喇叭口形状,中小板指数的上涨幅度明显大于上证综指,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有投资者结构变化的原因,也有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 由于存在这样的现象,指数期货交易引入之后必然会出现对冲交易:买入中小板股票,做空股指期货。2010年后,进行类似操作的资金每年可以获得10%以上的净收益。 2010年至2014年上半年,在上证综合指数持续走熊的背景下,如此稳健的高收益引起了市场广泛了效仿。 不仅私募基金如此操作,公募基金同样如此,2012年和2013年业绩最好的公募基金都是重仓中小板或创业板股票的。 当时市场形成一致的行为后,其结果是指数不断下滑,蓝筹股不断下跌,而中小板股票节节攀升,有些创业板或中小板的股票股东里基金占据50%以上份额,可谓高度控盘,制造了很多超级牛股。 于是,我们看到了市场的极端分化的走势:上证综合指数持续几年下跌,而中小板和创业板持续走强。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板块指数牛熊并存,堪称天下股市奇观。 上述对冲交易一直延续到2014年11月中旬。 2014年11月22日(星期六)人民银行宣布降息,让上述对冲操作思路发生了逆转。 这个时点的降息操作十分耐人寻味,因为当时的上海综合指数在2450点附近,该点位对于股市投资者而言十分重要,距离2014年11月份最近的沪指2450点是2013年3月初,当时的上海综合指数达到2444点,之后又进入了下跌趋势。 如果这一高点不能有效突破,则此轮股市上涨只能以熊市的反弹看待。 另外,11月22日的降息之前人民银行一再宣布2014年不会降息或降准,因此,降息完全超市场预期,市场迅速向上突破,牛市的预期迅速形成。 在牛市格局下,基于熊市思维的对冲操作思路面临巨大挑战,来不及修改对冲策略的基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仍然按照之前的对冲操作思路,就会两边挨耳光:不仅股指期货上受到损失,中小板和创业现货持仓净值也在缩水。 这就是牛市里赔钱的逻辑。 正确的操作思路是卖出中小板或创业板股票,做多股指期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指数大幅度上涨的同时,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总体出现下跌的现象。 指标股疯动之谜基于牛市的假设,还可以进行这样的对冲操作:买入对指数有杠杆作用的股票,卖出股指期货。 所谓“对指数有杠杆作用的股票”是指,有些股票在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大而实际流通市值较小的股票。 这些股票在牛市里的涨幅会超过沪深300指数的涨幅。例如:2014年12月份的沪深300指数上涨25.8%,代表大盘股的巨潮50指数同期上涨了34.9%,二者存在近10%的对冲获利空间。 如果以“总市值”是“实际自由流通市值”的倍数来计算股票的杠杆率的话,杠杆率最高的股票主要有: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 这些股票的总市值都在1万亿元左右,但实际流通的股票很小,以中国银行为例,其实际流通的股本只有60亿股,对应的流通市值不到300亿元,但该股票总市值高达8000亿元左右,杠杆率高达29倍。 这些股票对市场综合指数的影响巨大,而综合指数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很大,通过控制这些杠杆率高的股票就可以间接控制股指期货的走势。 例如,12月22日,中国银行成交了136亿元,相当于日换手近50%,如此大的换手率是不能用正常的交易行为来解释的,应该是有人在刻意为之。 按此逻辑分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股票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了,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存在影响指数的作用。 这是我国股票市场股本结构的重要特点,也是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重大缺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