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采《悲剧的诞生》导读

 TLB519 2015-01-09

尼采《悲剧的诞生》导读  

2009-06-24 09:40:22|  分类: 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 订阅

 《悲剧的诞生》作者简介

尼采(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批判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尼采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其代表作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论》等。

《悲剧的诞生》内容简介

本书是尼采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是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悲剧的探讨,内容丰富,并阐述了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因而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是一本值得重视的著作。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悲剧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建立起一种悲剧人生观。书中尼采一反传统,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全书共25节,第1节至第15节讨论了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发展,悲剧的诞生,悲剧的主要特征,悲剧的灭亡等问题。第16节至第25节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近代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结合近代德国艺术与社会的现实,讨论了悲剧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悲剧的再生,以及在悲剧的再生中德意志民族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悲剧的诞生导读 酒神礼赞(1)

——《悲剧的诞生》导读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早期作品。尼采以古典语言学者的身份出版此书,但此著并非一部实证性的考据专著,而是一部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哲学和美学著作,它是尼采美学和哲学思想的早期表述,在尼采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

尼采出生在东普鲁士萨克森省勒肯镇的一个世袭牧师家庭,其父是路德派新教牧师。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因此父亲给他取名为“弗里德里希”,以表达自己的欢喜和庆幸。尼采4岁那年父亲因患脑软症去世,次年,尼采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亲人的接连死亡,使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从而铸成他忧郁孤僻的性格。尼采曾经这样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童年时代的阳光并没有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了成熟的思考。”尼采的母亲也出生于牧师家庭,她性格坚强,在尼采父亲去世后终生寡居,含辛茹苦,把尼采和他的妹妹伊丽莎白抚养成人。尼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基本上生活在女性世界中,除母亲和妹妹外,还有祖母和两个姑妈与他们长期住在一起。祖母经常谈论家族的“光荣”历史,宣称其祖先是波兰贵族,因受迫害而迁居德国。事实是否如此已无法考证,但自己系波兰贵族后裔这个观念深深地印刻在尼采心中。他终生相信自己具有高贵的血统,这对尼采后来的哲学思想有明显的影响。

尼采自幼身体孱弱,但却智力过人,9岁时就展现出音乐方面的才华。1858年,尼采进入普福塔学校学习。这是一所由修道院办的水平极高的学校,在德国非常著名。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施莱格尔兄弟,以及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之一的费希特,都曾是该校的学生。尼采以自己能进入这所著名的学校而自豪。在这里,音乐和文学成为尼采情感的重要寄托,他特别推崇的作家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和德国诗人赫尔德林。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一起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后随老师李契尔转到莱比锡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期间,他在语言学、神学、哲学、诗歌方面都有过研究,尤以古典语言学作为主攻方向。在这期间,给他带来重大影响的是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1865年冬,尼采在一家旧书铺里偶然买到叔本华的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于是很快成为叔本华的忠实信徒。尼采接受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但后来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采取否定态度。1868年11月,尼采在莱比锡初识仰慕已久的著名音乐家瓦格纳,叔本华哲学成为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1869年2月,在恩师李契尔的热情推荐下,年仅24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副教授,翌年转为教授。到任巴塞尔大学不久,尼采就登门造访离巴塞尔不远的托里普森的瓦格纳家,从此与瓦格纳建立了亲密的联系。1872年,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出版,此作深受瓦格纳音乐的影响。尼采原指望借此书来奠定其作为卓越的青年语言学家的名声,但事与愿违,由于《悲剧的诞生》不符合古典语言学的学术传统,加之书中对苏格拉底的激烈批评,古典语言学界对其表现出强烈的敌视和批评。同年5月,尼采与瓦格纳在拜路特重晤,但是,面对瓦格纳新作中遍布基督教色彩这一情况,尼采颇感失望,后与瓦格纳绝交,并把他作为批判的对象。1879年,尼采因健康原因辞去巴塞尔大学的教职,35岁的他从此独自一人漫游于山水之间,从事无拘无束的自由写作。这个漫游时期也是其创作的黄金时期。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神志失常。1900年8月,尼采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尼采的主要著作除了《悲剧的诞生》外,还有《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知识》、《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反基督徒》和《权力意志》等。

悲剧的诞生导读 酒神礼赞(2)

《悲剧的诞生》主旨在于说明古希腊悲剧乃至整个古希腊艺术是什么,以及其如何成为古希腊人克服悲观主义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尼采后来在1886年的新版前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中说,《悲剧的诞生》的任务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学术,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而这两项任务中的后一项又更为根本。“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是对《悲剧的诞生》中最基本问题的把握方式。在这里,悲剧和艺术并不是自足的,而是人生的一种“工具”,是为了某种人生目的而产生和存在的。因此,悲剧、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才是问题的关键。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自古以来就是西方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其原因在于,悲剧能以最强烈集中的手段显示冲突、痛苦和死亡等等人生的悲剧性问题,从而引起人们在哲学、美学上的深层思考。考察西方哲学史会发现,诸如黑格尔、叔本华等著名哲学家都曾对悲剧有过精彩的论述。但是,尼采之前的哲学家都没有像尼采那样把悲剧与人生的悲剧性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到如此之高的地位。

尼采对悲剧的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他不是单纯局限在文学视角去思考古希腊悲剧艺术的起源、发展、流变和灭亡等问题,而是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来思索和揭示现代人的命运和出路。在书中,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这两个古希腊神话中的重要神灵,被视为两种不同艺术的代表。日神阿波罗代表着显象,是各种造型艺术、道德和制度的结合;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隐象,体现着完整的自我抒发与个体释放。如果用直观的语言来表达,《悲剧的诞生》实际是一篇宏大的“酒神颂”。它颂扬酒神本身对个体的强大影响力,认为正是酒神激发出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渴念,使人类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尼采借此表达出这样一个重要观点,即人和世界的存在只有作为审美才是合理的。同时,尼采还进一步以酒神代表生命的力量,强烈地反对基督教教义对生命的敌视,以及基督教所宣扬的道德观对美和人性的压制。可以说,《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系列激进反叛的哲学、社会、历史、文化、伦理观点的发轫之作。

1.悲剧的起源与本质: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和解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首先考察古希腊悲剧产生的内在机制。他认为,古希腊悲剧产生于阿波罗(日神)精神和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的结合。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和光明之神,是希望和理想的象征。狄奥尼索斯是农业之神和酒神,是丰收、享乐和放纵的象征。尼采认为,阿波罗精神代表的乃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山世界。梦幻世界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梦中的一切景象都是以形象的方式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梦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二,梦境只是由虚幻事物形成的虚幻世界,虚幻是梦境的本质。由于梦境是幻境,向我们呈现的一切梦中情境也是幻景,所以构成梦境基本要素的形象就不是现实的形象,而只是虚幻的形象,即幻象。并且,由于梦境是幻境,因此,做梦者无论经历什么,都可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在一定程度上超然静观纷纭的万象。尼采似乎认为梦中的景象总是美好的,所以他提出梦境具有“美丽的外观”,而这个美丽的外观“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也是大部分诗歌的前提”。尼采认为,日神的冲动是一种梦幻冲动,其实质就在于享受和把玩美丽的梦中幻象,而日神精神则是一种平静安详地创造幻象和赏玩幻象,从幻象中获得生活乐趣的人生态度。

那么,古希腊人为何要创造这样一个梦幻的世界?其原因在于生存的悲剧性。尼采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类的现实和未来都是悲观的。关于这一点,尼采通过引用米达斯王的传说表明人类的绝望处境:最好的事情是根本不要出生,次好的事情是早点去死。“古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必须在生活中安排奥林匹斯诸神的光辉梦境诞生”,也就是说,他们不得不在梦幻世界中去获取生存的力量。

与阿波罗精神相对照,狄奥尼索斯精神构成的是一个醉狂世界。与梦境中的自我面对万象超然独立、固守着一个颇为“清醒”的个体不同,“醉”的状态表现为自我丧失了分明的个体界限,融化于纷呈的万象中,醉的本质是完全的自我迷失、自我遗弃。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奠。“这种节庆所做的主要事情差不多都是性的极度放纵,在这个时候,所有人类最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这些冲动包括人们想“撕开魔耶的欲望;回到自然之原始合一的欲望;象征地表达自然之本质的欲望”等等。在艺术上,狄奥尼索斯精神最强烈地表现在音乐、舞蹈以及某些抒情诗歌上。当人们面临痛苦与恐怖时,除了到阿波罗的梦幻世界去寻求力量之外,也可以到狄奥尼索斯的醉狂世界里去“完全忘了自己”。

悲剧的诞生导读 酒神礼赞(3)

就这样,尼采把悲剧看做是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合成物。但从实质上看,尼采更欣赏的是狄奥尼索斯精神。这就是他所说的音乐精神。尼采认为,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处于最高的地位。他接受叔本华的命题:音乐是意志的表现,而意志乃是世界的本质,同时是作为宇宙一部分的人的本质。尼采还接受了叔本华的另一个思想: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是人们的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故而人生充满痛苦。尼采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出发,认为“古希腊人的意志,就是那用美感影像来对抗痛苦,以及常常随艺术而生的痛苦的抑郁智慧”。那么人们怎样来“对抗痛苦”呢?在第一种情况下,人们在造型艺术中“追求幻象”,于是“人性深处便在天真艺术家和天真艺术品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只是“幻象的幻象”,而且它对人提出“自制”的要求。因此,阿波罗是“道德之神”,是理性的、向善的力量,它对人的意志自由有限制,所以并不能完全地摆脱痛苦。

但是,尼采认为古希腊人并不只是具有阿波罗精神,同时也具有狄奥尼索斯精神。古希腊人并不愿意忍受阿波罗原则下的“如此拘泥的艺术”、“如此尚武和苛求的教育”、“如此残忍无情的政治制度”,古希腊人本质上是倾向狄奥尼索斯的。古希腊人一来到狂欢的酒神祭典上,就“忘记了阿波罗的法则”,于是“过度”乃显示为真理,“而矛盾以及从痛苦中产生的快乐,便从人性的深处表达出来了”。由此可见,狄奥尼索斯比阿波罗更真、更贴近人性。在古希腊悲剧中,“狄奥尼索斯式的古希腊人,由于竭力追求真实和自然,所以便发现自己幻化成人羊神的姿态”,而“人羊神是人的真正原型,是人类最高和最强烈的表现。他是一个热情的狂欢者,由于接近神而充满强烈的情绪,他又是一个产于自然母胎的先知,是一个代表自然的性万能者”。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的本质是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合一。前者代表的是幻想、恬静、理性、道德、和谐,在艺术上的对应物是造型艺术和史诗等。后者代表的是真实、放纵、直觉、本能、疯狂,在艺术上的对应物是音乐、舞蹈等。二者相比较,狄奥尼索斯精神(音乐精神)更重要。因此,尼采进一步提炼说:“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

2.悲剧的灭亡:苏格拉底精神

尼采讨论古希腊悲剧并非纯粹讨论艺术,其旨趣在于哲学。在讨论古希腊悲剧灭亡的原因时,尼采直指导致悲剧衰亡的哲学上的苏格拉底精神。尼采断言古希腊悲剧是突然毁灭的,而欧里庇德斯是造成悲剧消亡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对悲剧的改革,“把那原始的全能的酒神因素从悲剧中排除出去,把悲剧完全和重新建立在非酒神的艺术、风俗和世界观基础之上”,而失去酒神因素的悲剧就变得平庸和世俗,最终蜕化为阿里斯托芬式的喜剧。尼采进而指出,欧里庇德斯对悲剧的改革所遵循的乃是因渎神而被判死刑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导,因而,归根到底,古希腊悲剧毁于对悲剧一窍不通的苏格拉底所代表的那种精神。

苏格拉底精神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第三种基本“精神”。那么,这种能够导致古希腊悲剧灭亡的苏格拉底精神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精神的实质就是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就是追求清楚明晰的知识的精神,即广义的“科学精神”。尼采指出,以苏格拉底式的理性主义(通过询问理由而获取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实际上也是一种为生存辩护、从而维护生存的基本方式。但是,这种理性主义生存态度不同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它是一种新的生存态度。在尼采看来,具有日神精神的人凭借着美丽的幻象,具有酒神精神的人求助于投身太一而得到“形而上的慰藉”,具有苏格拉底精神的人则借助于无尽的知识获得解脱,克服“悲观主义”,走向“乐观主义”。

从价值评判上说,尼采对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持肯定态度,但对苏格拉底精神则表示不满,称其所支持的生存状态为浅薄的乐观主义。因此,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精神的出现是文化的堕落,而悲剧的消亡正是这种堕落的标志。他对欧里庇德斯大加攻击,认为他响应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而主张“理解而后美”,用冷漠悖理的思考代替日神的直观,用狂热的激情代替酒神的迷醉,从而既消解了悲剧的日神因素又消解了它的酒神因素。尼采认为,欧里庇德斯毁灭悲剧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毁灭真正艺术的行为。在他看来,欧里庇德斯以后的艺术由于为苏格拉底精神所支配,已经堕落为伪艺术,其代表是伊索寓言和现代歌剧。

悲剧的诞生导读 酒神礼赞(4)

尼采虽然对古希腊悲剧因苏格拉底精神的泛滥而灭亡深感痛惜,但他并未因此绝望,他认为悲剧有再生的可能,并且这种希望在当时的德国文化中有所表现。一方面,苏格拉底精神经过长时期盲目突进后,终于看到了自己的边界。在这里,尼采对康德和叔本华关于认识(理性)仅限于现象界,而不能通达物自体(本体)的思想倍加赞赏,视之为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终于触礁的证据。尼采认为,德国哲学对于理性认知界限的揭示是产生新的悲剧的前提条件,而这种新的悲剧将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复兴。另一方面,尼采认为瓦格纳的音乐剧已经是新悲剧产生的标志。他指出,瓦格纳音乐悲剧包含的两大要素,即音乐和神话。音乐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神话的精神是日神精神,音乐悲剧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统一的产物,因而是一种真正的再生性悲剧。

就历史贡献而言,一方面,人们通常把《悲剧的诞生》看做是尼采最重要的美学著作,并把它和亚里士多德以及黑格尔有关悲剧的著述相提并论,视之为哲学史上关于悲剧的三种最重要的论述之一;另一方面,人们一般认为《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后期哲学思想的生长土壤,从中可窥见尼采哲学思想的雏形。

首先,从美学角度看,《悲剧的诞生》既是关于古希腊悲剧起源、毁灭与再生的艺术史专著,又是关于艺术本质的艺术哲学专著。不过,尼采之所以关注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出于历史的兴趣,而是出于他本人理解艺术的现实需要。他在书中所提出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精神”三个基本概念,不只是用于分析某种历史现象,而是用来理解艺术本身的。尼采从人生的需要角度理解艺术,强调艺术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乃至唯一的手段。他强调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的存在才具有了一种永恒的、充分的理由。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悲剧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主张用艺术的方法,将人生的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尼采的这种悲剧人生观对其后的现代主义作家的文艺创作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卡夫卡、加缪、乔伊斯、萨特、艾略特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一再看到这种悲剧人生观的影子。其次,从哲学角度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在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一方面,尼采对生命意志的酒神哲学的热情肯定演化为他后来的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酒神精神一直是尼采哲学的主角,他的权力意志、超人、查拉图斯特拉都只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另一方面,尼采对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后来扩展和深化为对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批判(两千年以来,欧洲的传统形而上学一直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范型),以及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对一切价值的重估。因此,可以把《悲剧的诞生》看做是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的诞生地,从而,期望从中能够发现帮助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的密码。

一般人都认为哲学难懂,尤以德国哲学更甚。提到尼采哲学,有不少人总会望而却步。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尼采的思想很深刻,这种风格也深深地渗透于《悲剧的诞生》之中。《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早期作品,它的内容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等领域,需具备相对广泛的知识面才可能读懂;同时,尼采的哲学思想早期与晚期是一脉相承的,《悲剧的诞生》是其源头。但如果对其整个哲学体系没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准确理解本书的思想。显然,这些方面给普通读者造成了不少障碍。

然而,《悲剧的诞生》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它对于我们了解尼采,进而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艺术甚至整个西方文化都有重大意义。鉴于此,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尼采的伟大思想,从而使其得以传播、普及,这便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具体而言,在编写本书的时候,我们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在篇章结构上尽量保持原著的结构,保证“原汁原味”;在内容上力求避免晦涩的专业术语,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原著;在重点与非重点上,争取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能体现尼采代表思想的部分,而对一些非重点内容简略带过。

尼采《悲剧的诞生》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博大精深,本书尽管力争做到比较准确地理解和准确地表述尼采的思想,但由于编译者水平所囿以及编写的特殊要求,书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玉成陈伟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