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圻(公元1616—1694年),字会公、洽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他与其兄樊沂均以画出名,山水、花卉、人物无不精妙。与龚贤、高岑、吴宏、叶欣、胡慥、谢荪、邹喆等人并称为“金陵八家”。
传世作品有:《江浦风帆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柳溪渔乐图》卷,藏故宫博物院;《雪景山水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春山策杖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山径骑驴图》轴,藏中国美朮馆;《胡茄十八拍图》册,藏首都博物馆。
 江干风雨图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樊圻以山水创作为主,师法董、巨及宋元诸家,间作花卉、人物。他的山水作品一般也有两路风格,一是带有青绿山水意思的细路,还有就是水墨山水粗简的一路。他的作品到处洋溢着自然的气息,若认为龚贤的山水能得自然的神韵的话,那么樊圻的作品则是写尽自然之“风韵”。他的作品更具自然气息,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江干风雨图》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此图描绘了一派江南水乡的美景,岸汀浮渚,层林远岫如诗境一般,从画面上看采用平远的布景手法,从画面的左下方一丛树开始向画面的右边中间延伸,有房屋、桥舍等,构成了画面主体形象。更远之,山脊曲延向画面左上角,组成画面的主体走向,也是气脉所在。这样中间一大片空白留出,就是江水荡漾,碧波万顷。从波浪的动向可见风是自左方向右吹,画下方的树木也在风吹之下向右方倾倒,画面这样显得动态十足。樊圻的技法与龚贤的有很大的不同,他多有细线长皴,而对于点与染的层次追求并不反复,他更多地借助于皴法和色彩,使画面显得更加贴合自然的真实,具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
 秋山萧寺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樊圻善写山水小景,作品以“穆然恬静”的格调,受到世人的推崇。此图着墨不多,笔触细腻,清爽皎洁,明媚动人,充满诱人的田园情趣,画面上山峰雄伟,涧水缓流,孤塔耸立,寺院深藏,山间林木,枯枝萧叶。溪水板桥,隐士曳杖,一流瀑布从远山深处流淌出来。整幅画面空山寂静,一片空名澄静,充满着一股清爽的气息。山中河水像一条洁白的素练由远而近,增添了山野的僻静之感,使画面更加清新宜人。
 柳溪渔乐图 长卷 绢本设色 纵28.6厘米横1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的是江南水村,起首作河渚深处两岸陂陀夹行,柳树丛中房舍掩映。随着柳树展开,坡堤逶迤入水,渔舟系泊岸边。水面逐渐开阔,柳堤村舍渐远,直至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此幅取景简洁,但突出主题;用笔工整严谨,简练准确。全幅充满生活气息。
 牡丹图 绢本设色 安徽省博物馆藏 此画写高低两丛牡丹,中间立一奇石。画面布置灵动飞扬,呈曲线变化。牡丹以淡墨双钩,施以淡彩渲染,有“没骨”之韵。叶片描画活泼,设笔工整。以淡墨晕染,结合皴笔,体现出奇石秀逸、坚实之感。工中带写,典雅高贵。
 萱柏图 立轴 绢本 1694年作
 堂上祝寿图 金笺设色 青岛市博物馆藏 师黄筌法 立轴绢本 1678年作 此图写花苑池边,海棠花枝干上立两鸟,似在嬉戏,极有生气。鸟的描绘很精细,笔法工整,造型准确生动,颇得黄筌之法。海棠花下,有玫瑰花、草花和一倒立奇石,石头用小斧劈皴擦,积墨深厚。层 次分明,质感坚实。玫瑰以淡墨双钩,填入粉彩。兼施“没骨”法,以粉色在泥金底上作海棠花,使画面增添了一种秀润明丽之感。
 秋山图 立轴 水墨纸本 辛巳(1641年)作
 仿宋人笔法 立轴 纸本 壬午(1642年)作
 山水 镜心 设色绫本 丙戌(1646年)作
款识:秋荫山叠翠,石上听泉流。丙戌秋九月,画于清凉僧舍,钟陵樊圻。钤印:樊圻之印、金陵会公更字洽公书画印信、樊圻、会公
 江邨骤雨图 立轴 绢本设色 1648年作
款识:较米差分明,比方则浑厚。兼雨用其中,本拟尚书手。江邨骤雨来,风满云相奏。渔人冒雨归,撑撒寻庄走。与水合一相,问湿衣否?戊子长夏,略拟高克恭本,樊圻。钤印:会公(朱文)
 溪山竞秀 立轴 水墨绢本 1649年作
 山水人物 立轴 1650年作 仿惠崇笔法 立轴 1660年作
 山水 册页 设色绢本 1657年作
 秋江独钓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663年作
武侯像 立轴 水墨绢本 1666年作 钟馗 设色纸本
 采药图 立轴 设色绫本
题识:樊圻画。钤印:樊圻、会公 樊圻,字会公,明末清初“金陵八家”之一,善山水、人物、花卉。传世作品以山水为多。此幅写道者采药小憩之状,目光朦胧,神态怡然。道服用墨染,笔痕露处即衣纹,甚见巧思。会公画传世不多,人物尤不可一见,极可珍。
 雪寒夜读 立轴 水墨纸本 1666年作
 山水 立轴 纸本 1667年作
 茂林村居图 迎风图 水墨纸本 1663年作 山水 水墨绢本 1668年作
 秋山听瀑图 绢本 水墨淡设色 戊申(1668年)作
款识:戊申春王画呈黄翁老祖台正。樊圻。钤印:樊圻之印、会公
图中描绘一派天高云淡、崇山峡谷、清溪红叶的深秋景色,构图精美,风格挺秀。远处直泻的飞瀑和近处迂回的流泉隐现呼应,形成不同节奏的交响,与画家刻意描绘的草亭内和桥上人物的那种全神贯注、侧耳恭听的神色有形有声地表达着作品主题。
 寒林暮归 立轴 设色纸本 1673年作 山水清音 立轴 水墨纸本
 铁拐李 挂轴 绢本仕女 单片 1675年作
 泛舟图 立轴 绢本设色
 春色满园 立轴绢本 拟刘松年笔法 山水 立轴 绢本 1676年作
 策驴归庄图 设色绢本 乙卯(1675年)作 (425.6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款识:乙卯仲春,钟陵樊圻画。
是图作于康熙四十年(1775年),是画家近花甲的鼎力之作。图中规整求细的画法得自于宋人的写实功力,笔墨雅致的意趣来自于明代吴门的意笔风范,两者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樊圻的艺术面貌,也是“金陵八家”绘画艺术的基本风格。
 青绿山水 手卷 丙辰(1676年)作
 金陵十二景 册页 设色纸本
 仿黄鹤山樵笔法 设色绢本 丙辰(1676年)作
 山水 立轴 设色绢本 1676年作 云复山重 立轴 设色绢本 1676年作
 法宋人笔意 立轴 设色纸本 1676年作
 山水人物 立轴 绢本 1676年作 山水人物 立轴 设色绢本 1676年作
 山水册页 纸本
 柳村渔乐 立轴绢本 摹元人笔法 立轴绢本
 山水 立轴 1683年作
 山水人物 立轴 设色绢本
 山水人物 镜心 设色绢本 丙寅(1686年)作

 山水 镜片 设色绢本 1687年作

 幽谷村落图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幽谷村落图》是樊圻的《山水图》册中的一幅作品。此册气格高爽,肃穆恬静。画山石用小斧劈皴,渲染轻清。各图或深远,或高远,或平远,或山石环抱,或宾主相揖,或开嶂拘镍;水则或垂石隐泉,或云流泉断,池馆廊庑,平居四列;河房茅亭,钟鼓楼台,巨舰江船,气息宛然。雨湿江南,云雾蒸腾的夏景;蟹爪纠结,山峦湛凝,村落恬静的冬景;桃花盛开,山石岐岐,醉泉珠溅的春景;石壁高耸,远帆隐约的秋景。画来都合乎自然之理,得烟云飘渺之趣。
 行旅图 立轴 绢本设色
 雪景山水 绢本设色 纵83厘米横48.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樊圻山水取法董、巨、黄、王和刘松年诸家,用笔工细,皴法细密,风格劲秀清雅,为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家”之一。此画取景比较简洁,山水在晶莹的白雪的笼罩下,显得十分清幽而寂静。画家以工整严谨又简练的线勾勒,粗细、轻重、刚柔随物而异,使物象轮廓分外明晰。
 雪海溪山 手卷 设色绢本 1687年作
款识:雪海溪山中天立,日薄西头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丁卯冬,钟陵樊圻。 钤印:会公 引首:古香清韵。徐河清题跋。
 山水人物 绢本 戊辰(1688年)作
 桃源图 绫本设色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根据题跋可知,该图作于康熙二十八年三月,时值樊圻74岁。整幅画的构图采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方法,山体以高远法表现,而其他景物则用平远法绘出。作为背景的山峰被画家处理得较奇险,山体气势雄伟,山中云雾缭绕,大石耸立,小峰重叠,一片平缓的山地被溪水环抱着,水面波光粼粼,帆影点点。岸边小舟旁,桃花盛开;柳树后,房舍错落有致。山坳上人来人往,或独行、或交谈、或放牧……作品洋溢着一种不染世尘、清爽安谧的气息。 《桃源图》轴中,山石以小斧劈皴加以水墨渲染,皴法细碎而干净利落,复以浓墨点苔。山体轮廓用笔以“粗笔”为主,且有粗与细、断与续的变化,有“粗山”的特点,给人以雄壮之感。由此可以看出,樊圻此图受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的影响很大。所不同的是,《关山行旅图》中所有物象的用笔都是粗放的,是一致的;而《桃源图》轴中,除山体之外的其他景物用笔都由山体的“粗笔”一下子变成“细笔”。如樊圻画房舍、舟船、人畜用线精劲,似在兰叶描与铁线描之间,由他规整求细的笔法可见他写实功力之高;对树木等的描绘又有明代“吴门画派”淡远、轻灵的意趣。画中景物是江南景物的真实再现。整幅作品把北方画派苍健雄劲的笔法和南方画派平和秀雅的笔法融合在一起,用笔于苍茫中不乏润泽之气。山体用笔的粗放与房舍、人畜描绘的精细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
 山水 立轴 绢本 1694年作 山水图轴 1694年作
 春山策杖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春山策杖图轴》作新柳三株,树干以短笔直线侧锋皴写,质感毛涩,柳枝微拂轻扬,一老者策杖树下。山坡岗峦以“刮铁皴”密笔勾斫,染墨后罩染赭色,山顶着桃林草亭,花放粉艳,远山如屏,青黛隐隐。
 山水 手卷 设色纸本 1694年作
|